2023年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十大典型案例發布
24日,在第五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成立大會上,農業農村部發布了2023年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十大典型案例。本次發布的典型案例,是從近兩年已結案的100余件植物新品種保護糾紛案件中,綜合考慮案例的社會影響力、反映問題的代表性、法律適用的典型性、作物種類的多樣性等因素遴選出的。這是農業農村部自2018年以來第6次發布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典型案例。 這十大典型案例分別為:玉米“彩甜糯6號”親本品種權侵權糾紛案,獼猴桃“楊氏金紅1號”品種權侵權糾紛案,玉米“YA8201”品種權侵權糾紛案,玉米“強碩68”品種權無效行政糾紛案,水稻“美香占2號”品種權侵權行政執法案,辣椒“奧黛麗”品種權侵權行政執法案,柑橘“龍回紅臍橙”品種權侵權行政執法案,西瓜“欣優美”駁回品種權申請復審案,玉米“南甜糯601”宣告品種權無效復審案,小麥“隆麥28”駁回品種權申請復審案。 本次發布的典型案例增加了行政保護案例的比例,突出了行政保護案例對種業管理部門......閱讀全文
山東省審定55個農作物新品種
記者從山東省農業廳獲悉,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并命名的6種作物的55個新品種,日前經農業部公示通過;審定的主要農作物種類之多、品種數量之多,為近年少有,這標志著該省農作物科研育種創新上了一個新臺階,為山東種植業結構調整奠定了技術支撐。 新審定的6種作物的55個品種包括玉米27個、棉花
紅觀音姜荷花通過廣東省農作物新品種現場鑒定
紅觀音姜荷花 8月28日,由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遺傳育種研究組曾宋君、段俊等科研人員與珠海市花卉科學技術推廣站合作選育的花卉新品種紅觀音姜荷花,通過了廣東省種子管理總站組織的專家現場鑒定。 紅觀音姜荷花是從泰國引進的粉紅色的泰引1號姜荷花規模化種植群體中發現的突變株,再經組織培養
大豆新品種“東生10號”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培育出的大豆品種“東生10號”獲得農業部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頒發的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證書,這是該所培育的大豆東生系列品種中第四個獲得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證書的品種,審定編號:國審豆2014005。公告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2209號,證書編號:2014
俄科學家發現可用于農作物保護的微生物新品種
俄農科院農業微生物研究所和俄科學院卡馬洛夫植物所的研究人員同奧地利同行們一起,從泥炭蘚(Sphagnum fallax)組織中分離出新的微生物品種,它們能有效抑制高等植物致病真菌和細菌的繁殖,用該微生物制成的生物制劑,可顯著提高農作物的抗病性及產量。 世界上各種生物之間是一種共生關系,
國家審定農作物新品種發布 我國優質稻育種邁上新臺階
從農業農村部獲悉,日前,根據種子法及《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有關規定,農業農村部公告發布第四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1384個水稻、玉米、棉花、大豆新品種。此次通過審定的水稻品種品質達國標2級以上的281個,占比首次突破60%,這標志著我國優質稻育種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據了解,此
“南科1號”新品種獲批水產新品種證書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何毛賢帶領科研團隊,自2007年以來,與廣東岸華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在廣東開展了馬氏珠母貝優良品種的培育工作,成功培育出了馬氏珠母貝“南科1號”新品種,經審定,獲得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頒發的水產新品種證書(編號:GS-01-006-2015)。 據
耐澇薰衣草新品種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授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06.shtm
玉米新品種“院軍一號”通過國家新品種審定
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經飼兼用型作物,其種植面積和總產居全國首位,玉米生產對我國糧食安全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東北玉米極早熟春播區,規模化和機械化程度高,但品種類型單一,并為外國品種壟斷,導致種子價格昂貴。為提高國產種子競爭力,降低種植成本,增加農民收入,2011年起,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農作物“癌癥”有救了
近年來,隨著我國在節能溫室中栽培瓜類、茄果類、豆類等蔬菜的面積不斷增加,重要土傳病害連年發生,素有植物“癌癥”之稱的植物青枯病和枯萎病是危害最大、損失最重、分布最廣的世界性土傳病害,作物一旦發病便回天乏力。 如今,被認定染上這類“絕癥”的植物,迎來了被治愈的新希望。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分析測試中
新疆重新確定主要農作物范圍 甜菜列入非主要農作物范圍
從自治區農業廳獲悉:近日,自治區農業廳重新確定了新疆主要農作物,包括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馬鈴薯、向日葵、甜瓜。而甜菜和西瓜不再列入自治區主要農作物范圍。 據介紹,《種子法》出臺后,我區根據新疆農業生產的需要和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情況,先后幾次調整新疆主要農作物范圍。其中,自治區農
中國航天育種技術國際領先 增產13億公斤
中國航天育種技術5月初取得重要進展: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培育的5個航天育種新品種,通過了甘肅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認定。目前,中國航天育種新品種達到60個,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一畝地產辣椒5000公斤,一根豇豆1米長,一個茄子重3斤……航天新品種 有效提高了農作物產量。”
海洋所2個新品種通過農業部水產新品種審定
日前,農業部公布了2017年審定的18個水產新品種,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牽頭培育的脊尾白蝦“科蘇紅1號”及刺參“東科1號”2個新品種位列其中,獲得農業部頒發的水產新品種證書。 脊尾白蝦“科蘇紅1號”(品種登記號:GS-01-004-2017)由海洋所研究員相建海和李富花團隊與江蘇省海洋水產研究
兩岸學者攜手開展種質資源研究
在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和福建省糧食作物育種重大專項等項目的資助下,農業部閩臺農作物種質資源利用重點開放實驗室積極開展兩岸農業合作,促進兩岸學者攜手進行農作物種質資源研究。 該實驗室圍繞閩臺農作物遺傳改良研究目標,結合常規方法與分子育種技術,著重于閩
“工廠”里培育小麥新品種
將面包小麥的野生遠親的重要農藝性狀轉移到現代小麥品種中,在國際育種項目和科學研究中利用新培育的種質資源——這是教授Ian和Julie King博士這一對“夫妻拍檔”及他們在英國諾丁漢大學新成立的小麥研究中心的專家團隊所面臨的艱巨任務。只有通過技術進步和具體的育種策略,他們新的工廠化規模育種方法
農作物病害檢測儀
細菌、真菌和病毒是引起農作物病害的主要原因。這些病害微生物一般通過莖、葉、根系,果實等侵染植物,大部分病害在染病初期雖然較易防治,但一般不易被人察覺,病害一旦發生,防治不僅困難而且效果較差,致使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如何在病害發病初期檢測和及時防治,對防治病害的發生尤為重要。??植物病害的檢測是一種
農作物病害檢測儀
植物病害快速診斷儀 一、概述: 細 菌、真菌和病毒是引起農作物病害的主要原因。這些病害微生物一般通過莖、葉、根系,果實等侵染植物,大部分病害在染病初期雖然較易防治,但一般不易被人察 覺,病害一旦發生,防治不僅困難而且效果較差,致使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如何在病害發病初期檢測和及時防治
光譜技術監測農作物健康
農田里的作物長勢好不好,營養夠不夠,要不要施肥,只要打開手機APP,就可輕松知曉。5月11日,在第40期江蘇青年科學沙龍上,南京農業大學姚霞教授介紹了“基于光譜的作物生長無損監測與定量診斷技術研究”,她表示,當前基于光譜的農作物生長監測技術日趨成熟,并開始應用于實際農業生產中,成為農民種地的好幫
硫酸對農作物有害嗎
硫酸特別是是濃硫酸對農作物是有害的,使土壤失去中和能力,影響微生物的活性,土壤如果PH值過低,大部分植物是無法繼續生長的,它們會因強酸而導致死亡。但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堿性的土壤就需要酸性的化學物質去中和,才能適合農作物的生長。
昆明植物所五含笑屬植物新品種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權證書
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孫衛邦研究員為第一培育人,孫衛邦、李從仁、羅桂芬、韓春艷、吉利、傅旭陽共同培育的含笑屬植物新品種“玉馨含笑”、 “點絳唇”、“妃子笑”、“胭脂醉”、“赤龍爪”,近日獲得國家林業局頒發的植物新品種權證書,品種權號依次為:20120005、20120006、 201
耐旱作物推廣面臨農民認知挑戰
耐旱性農作物的研究,已經吸引了研究人員的大量精力以及吸納了眾多的私人、公共、學術以及慈善資金,這種現象在研究領域并不多見。在過去的幾十年,用于耐旱性農作物的研究費用超過了10億美金,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在此方面的投資會有所減少。 隨著氣候變化、水資源缺乏以及近期糧食
睡蓮新品種獲國際登錄注冊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高級實驗師吳福川這兩天很開心,他剛收到國際睡蓮登錄權威塔瑪拉·基爾班女士發來的“藍鳥啼血”睡蓮登錄注冊證書。這標志著我國自主培育的又一個睡蓮新品種成功獲得國際登錄注冊,同時證明這個新品的命名及所提供的申請材料符合栽培植物國際命名法規。 “藍鳥啼血”最典型的特點是初放
越南等地發現新品種“惡魔”蝙蝠
新發現的蝙蝠品種“惡魔別西卜” 據保護組織“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稱,近日來自匈牙利自然史博物館以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的科學家在東南亞中南半島南部新發現了三種以前從未見過的蝙蝠種類。 據研究者介紹,這幾個新品種的蝙蝠屬于管鼻蝠屬。其中在越南發現的一種蝙蝠其體型極其微
彩色新品種“甬青獺兔”育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126.shtm 科技日報揚州3月2日電 (通訊員虞璐 趙博昊 記者過國忠)3月2日,科技日報記者從揚州大學獲悉,由該校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吳信生教授團隊聯合浙江省余姚市欣農兔業有限公司等單位,歷經
河北培育出番茄新品種
記者近日從河北科技廳獲悉,河北省科技支撐項目保護地專用優質、抗病、水果型番茄新品種“冀東218”培育成功。 蔬菜是河北省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一條新路。番茄是蔬菜栽培的主要品種之一,對蔬菜供應起著重要作用。但隨著保護地栽培面積的擴大,番茄現有水果型品種已經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具體表
新雜交害蟲威脅全球農作物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4月6日宣布,該組織研究人員在巴西發現一種由棉鈴蟲和谷實夜蛾雜交而成的新害蟲,有可能對全球農作物安全構成更大威脅。 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成果顯示,這種新害蟲具有谷實夜蛾51%的基因,同時遺傳了棉鈴蟲強大的抗藥性,因此比這兩種害蟲更具威脅。
對農作物粘度的檢測進程
???? 農作物樣品糊化程度是很多的因素有關的,像溫度以及當地的氣候等,已經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了我們對糧食粘度的檢測了,我們為了能夠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我們需要對樣品的品質做好一定的把關,然后再采用自動粘度測定儀,這樣對品質的檢測我們就有了一定的保障了。試樣糊化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三角瓶內樣品液
CRISPR編輯技術能“定制”農作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8578.shtm科技日報華盛頓9月16日電 (記者劉海英)基因編輯技術不僅可用于疾病治療,在農業育種領域也極具應用潛力。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研究人員日前的一項新實驗表明,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
農作物病原細菌致病網絡揭開
科技日報北京5月9日電 (記者瞿劍)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該院資劃所微生物資源收集、保藏與發掘利用團隊與美國康奈爾大學合作,將細菌致病蛋白組學研究從單一水平推進到整體和系統水平,從根本上揭開了農作物病原細菌致病網絡。相關成果相繼發表于《分子植物病理學(Molecular Plant Patho
農作物病原細菌致病網絡揭開
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該院資劃所微生物資源收集、保藏與發掘利用團隊與美國康奈爾大學合作,將細菌致病蛋白組學研究從單一水平推進到整體和系統水平,從根本上揭開了農作物病原細菌致病網絡。相關成果相繼發表于《分子植物病理學(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及最新一期《細胞·通訊(C
農作物回收地磅,超低電子地磅
農作物回收地磅,超低電子地磅采用不銹鋼材料制作,這款小地磅地磅秤采用雙層秤體結構設計制作而成,能夠設置螺旋壓縮彈簧吸收加載時的沖擊量,使得該秤抗沖擊、耐疲勞性能好,特別適合用于起吊設備搬運貨物進行稱重的場合,能有效的吸收稱重過程中貨物的沖擊力而保護稱重傳感器,使得地磅秤的使用壽命延長,如果您還想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