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患者展示斑塊照片有助于幫助他們解決心臟風險問題
研究人員發現,向患者展示其動脈中斑塊堆積的圖像不僅能教育他們,還能提供解決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風險因素的動力。心血管疾病(CVD)是全世界的主要死因,估計每年造成1790萬人死亡。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它是冠狀動脈中的斑塊堆積,限制了流向心臟的血液,并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心臟衰竭和中風。識別和管理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風險因素對優化健康很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病人對這些風險因素的看法和理解。例如,讓一個人理解他們為什么需要健康飲食、戒煙、服用處方藥和控制血壓是很重要的。墨爾本貝克心臟和糖尿病研究所和霍巴特孟席斯醫學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向患者展示其動脈中斑塊的圖像,會更有動力去遵守藥物治療和解決風險因素。"這項研究表明,使用圖片以及傳統的風險信息有助于縮小一個人的知識差距,并提高對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改變的依從性,"該研究的通訊作者Tom Marwick說。研究人員分析了六項涉及7000多名患者的隨機對......閱讀全文
小斑塊大問題,頸動脈斑塊怎么修?
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提高、越來越重視體檢,以及媒體的相關報道,“頸動脈斑塊”這個新名詞反復出現在公眾視野,并且常常與“腦卒中”形影不離,以至于談斑塊色變者大有人在。 通常認為,動脈長斑塊是人體自然衰老的表現之一,就如同年紀大了長白頭發一樣,不過,近年來頸動脈斑塊人群的日益年輕化、帶“斑”人
什么是動脈粥樣斑塊?
無論冠心病、心肌梗死,還是腦梗死,其病理生理機制都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甚至破裂。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膽固醇進入了血管內皮下,逐漸聚集增多而形成的。斑塊越大,血管管腔的狹窄與堵塞就越嚴重。如果斑塊突然破裂,會使血管腔在很短時間內迅速閉塞,造成相應區域組織器官的缺血壞死,導致心肌梗死和腦梗死等嚴重疾病的
如何應對“頸動脈斑塊和狹窄”?
導讀:頸動脈是連接心臟、頸面部的大血管,是**大腦血供的主要血管之一。有關數據表明即使得到有效藥物治療的重度頸動脈狹窄的病人,2年內發生腦缺血時間的概率仍高達為26%,而60%以上的腦梗塞病人是由于頸動脈狹窄導致的。朋友健康體檢時發現頸動脈斑塊形成,甚是擔心,今天帶著檢查報告單前來咨詢就醫,為給朋友
冠脈鈣化斑塊越硬 心血管風險越低
?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冠狀動脈鈣化斑塊體積越大,冠心病和心血管病風險越高;而在同樣的冠狀動脈鈣化斑塊體積下,冠狀動脈鈣化斑塊密度越高,心血管病風險越低,提示冠脈斑塊密度增加對心血管可能有保護作用。??? 該研究為一項前瞻性、多中心、觀察性研究,共納入3398例無心血管病但存在冠狀動脈鈣化斑塊的受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頸動脈斑塊的臨床價值
頸動脈斑塊是由于多重危險因素導致的一種頸動脈血管壁損傷以及血流中的有形成分聚集,形成的團塊狀的結構[1]。年齡、性別、糖尿病史、心腦血管疾病家族史等,凡是能夠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均能影響著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常見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超過60歲的老年人、男性患者、糖尿病史、高血壓病史、高脂血癥以及長
Science Advances:靶向治療動脈斑塊中的危險因素
來自西奈山Icahn醫學院的一個研究組發現,一種納米治療藥物可以阻止動脈斑塊細胞的生長,從而大大減輕可能引起心臟病的炎癥反應。這項研究成果于4月3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志上。 "在仿制人類血管疾病的老鼠模型中,僅僅一個星期后,我們新型細胞增殖特異的方法成功地抑制了動脈粥
冠脈鈣化斑塊密度與心血管疾病呈負相關
?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冠狀動脈鈣化對心血管疾病有較強的預測價值,目前對冠狀動脈鈣化的標準評分為Agatston積分,該積分主要是根據鈣化斑塊的密度所得出,密度越高,得分越高。但一些數據顯示,斑塊密度增加對心血管疾病或有保護作用。??? 研究背景:??? 目前對冠狀動脈鈣化的標準評分方法是利用CT掃描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頸動脈硬化斑塊的價值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對近年來收治的腦缺血患者140例進行彩色多普勒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動脈硬化斑塊129例,陽性率92%,其中男93例,女47例,年齡35~81歲,平均63歲。其中發生腦梗死114例,高血壓65例,冠心病85例,糖尿病33例,大多數病例同時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圍內呈逐年上升之勢,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與許多心血管疾病相關,炎癥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從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增長、破裂、血栓形成與栓塞均有相關性,水平升高(>3.0mg/L)提示冠心病或腦梗塞的危險性增加。頸動脈狹窄是TI
德發現可抑制動脈硬化斑塊形成的分子
德國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一種可以抑制動脈硬化斑塊形成的分子。研究人員說,下一步目標是在這一成果基礎上開發出相應藥物,并希望數年內投入市場。 動脈硬化大多是由于堆積在血管內壁的斑塊破裂后堵塞血管造成的。如果被堵塞的是通往心臟或者大腦的主動脈,則會引發心肌梗塞或中風等疾病。CD40和其配體CD40
研究發現觸發動脈斑塊形成的罪魁禍首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美國杜克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分子“第一反應者(first responder)”,它檢測動脈中的血流擾亂,當檢測到時做出的反應是促使斑塊形成,而所形成的斑塊可導致嚴重的問題,包括心臟病發作、中風甚至死亡。他們發現缺乏這種處于正確形狀
頸動脈內膜斑塊剝脫術后頸部急性血腫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病例1:72歲女性,因頭暈1 d入院。DSA示左側頸動脈重度狹窄,排除手術禁忌后行左側頸動脈內膜斑塊剝脫術(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術后6 h 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緊急行頸部CT檢查,示頸部大量血腫形成。胸悶半小時內手術,期間呼吸困難逐漸加重,
在動脈粥樣硬化中,平滑肌細胞變身可阻止動脈斑塊破裂
為了保護他人而改變自己的身份,聽起來像是漫畫書里的“義務警員(vigilantes)”才會做的事情,但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動脈壁上的一組細胞正是這樣做的。對于這些細胞而言,身份轉變發生在一種稱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疾病中。當動脈被脂肪、膽固醇和分子顆粒堆積在一
一種對頸動脈斑塊進行量化分析的方法
現:3DT1加權梯度回波(3DT1GRE)序列有助CAS相關腦栓塞的預測 預防腦栓塞是頸動脈支架(CAS)的一個重要問題。為此,日本Mie醫學研究生院神經外科的HiroshiTanemura博士等人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結果于2012年11月20日在線發表在Stroke雜志上。研究結果發
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致卒中診治要點
? 缺血性卒中是一組臨床綜合征,由多種不同病因導致,雖然對卒中的認識不斷深入,但仍有許多患者病因不明。??? 多項研究證實,胸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缺血性卒中的栓子來源之一,包括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的胸段。已知主動脈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好發部位,但在20世紀90年代才通過經食管超聲明確其為卒中
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診斷意義
應用彩色多普列血流顯像(CDFI)檢查手段觀察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其進展。? ? 1 資料與方法? ? 應用CDFI技術常規檢查121例頸動脈,其中男90例,女31例,年齡45~86歲。應用GE LOGIQ 5 Expert 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根據不同部位使用7.5~10 MHz頻率的探
頸動脈內膜斑塊剝脫術治療支架內再狹窄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62歲男性,因頸內動脈支架置入術后6個月肢體乏力1周入院。入院體格檢查:神志清楚;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3.0 mm,直接、間接對光反射靈敏;頸軟;右側肢體肌力Ⅳ-級,左側肢體肌力Ⅳ級;四肢肌張力正常。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長期服用相關藥物控制,血壓、血糖控制滿意。6個月前
面對頸動脈斑塊和狹窄,要做好3種情況的評估
導讀:頸動脈是連接心臟、頸面部的大血管,是**大腦血供的主要血管之一。有關數據表明即使得到有效藥物治療的重度頸動脈狹窄的病人,2年內發生腦缺血時間的概率仍高達為26%,而60%以上的腦梗塞病人是由于頸動脈狹窄導致的。 朋友健康體檢時發現頸動脈斑塊形成,甚是擔心,今天帶著檢查報告單前來咨詢就醫,為
IL-17分子在心血管斑塊上“敷上創可貼”
一種叫做IL-17的分子可幫助防止堵塞的動脈破裂,因而減少了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風險。動脈粥樣硬化或動脈壁增厚及變硬是全球最常見的死亡原因。該過程是在膽固醇及其它脂肪物質在動脈壁內引發炎癥及某種脂性沉著或斑塊出現時開始的。該斑塊會在其開裂或破裂時變得危險,因為它會導致血凝塊的形成。當血液和氧氣無法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關系的臨床價值
冠心病目前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見病,近年來冠心病我國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同樣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也逐步上升。根據研究顯示[1],頸動脈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頸動脈斑塊是在體表中的,因此利用超聲檢測時很容易就會被檢查出[2]。為了探求出超聲檢查對于冠心病和頸動脈斑塊的臨床價值,本文選取
頸動脈斑塊、心律不齊…… 這些體檢異常大可不必驚慌
這些體檢異常,大可不必驚慌(健康直通車·讀懂體檢報告(中)) 頸動脈斑塊、心律不齊、心臟早搏、轉氨酶指標增高……體檢報告中,有些異常結果讓不少人心情忐忑,但其實無需過度擔心,有的甚至不需要治療。 有哪些常見卻不宜過度治療的體檢異常?該如何正確應對這類異常?本期帶您一起盤點那些不必驚慌的輕度異常。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關系的臨床價值
冠心病目前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見病,近年來冠心病我國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同樣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也逐步上升。根據研究顯示[1],頸動脈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頸動脈斑塊是在體表中的,因此利用超聲檢測時很容易就會被檢查出[2]。為了探求出超聲檢查對于冠心病和頸動脈斑塊的臨床價值,本文選取了
哈爾濱醫科大學:超聲“利劍”消除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記者日前從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獲悉,該院心血管內科主任田野教授團隊在全球首次將聲動力療法成功應用于下肢及頸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病人治療。臨床觀察表明,此療法能在較短時間內明顯縮小和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解除病人肢體疼痛和頭暈等癥狀。相關學術論文已陸續發表于《血栓與止血》等多家國際著名專業期刊
3D MERGE MR可有效篩查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中國與美國的一項聯合研究表明,三維多回波重組梯度回波磁共振(3D MERGE MR)技術掃描時間短,覆蓋范圍大,并且可探測其他方法無法檢出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因此是一種頗具前景的篩查工具。?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或卒中等腦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探測頸動脈易損斑塊將有助于預防腦
新型納米探針讓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無處遁形”
當前,心血管疾病作為全球發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公共問題。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然而其早期精準檢測及相關抗動脈粥樣硬化藥物篩選尚無有效手段。為此,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活性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孔德領團隊和丁丹團隊聯合開發出一種高亮度聚集誘導發光(A
頸動脈檢查對心血管風險預測意義不大
? 研究者稱,將頸動脈壁測量值加入傳統的心血管疾病預防風險因子中對提高10年風險預測幫助甚小,不值一提。根據荷蘭烏特勒支大學醫學中心海斯特丹瑞特博士及其同事報道,綜合14個以人群為基礎、總數超過45000人參與的隊列研究數據,薈萃分析發現: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測量值被添加到弗雷明漢風險評分中預
揭示冠狀動脈斑塊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內在關聯
近日,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利用冠狀動脈成像技術(CCTA)揭示了高風險冠狀動脈斑和常見肝病之間的緊密關聯,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Radiology上。 此前研究顯示CCTA可以檢測出高風險冠狀動脈斑或者易于危及生命的斑塊;本文研究中研究者調查了高風險斑塊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脈粥樣硬化斑塊血管外膜和大腦之間可交換神經信號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可導致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神經和血管系統可在多個層面相互作用。由于斑塊缺乏神經支配,神經元控制對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和機制目前仍不清楚。 近期,慕尼黑大學和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研究團隊通過實驗研究發現,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外膜段中可出現廣泛的神經-免疫-心血管界面 (neuro-
科學家發現與動脈阻塞遺傳聯系,胎牛血清助力細胞研究
高膽固醇是最常見的動脈粥樣硬化原因,動脈硬化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但是現在,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一個基因,該基因可能在冠狀動脈疾病中起著因果作用,而與膽固醇水平無關。該基因還可能在相關的心血管疾病中起作用,包括高血壓和糖尿病。該研究于3月24日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雜志上。
體內循環的“壞膽固醇”如何導致心臟病發作和中風
近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SW)的研究人員確定了體內循環的“壞膽固醇”如何進入動脈壁,并產生斑塊使血管變窄,從而導致心臟病發作和中風。這項研究4月24日已發表在《Nature》上。 研究通訊作者、肺與心血管生物學中心的負責人、兒科學教授Philip Shaul博士說,低密度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