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恢復的標準有哪些
生態恢復的標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恢復目標:生態恢復的首要目標是恢復和改善受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以達到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生物多樣性:生態恢復要盡可能地恢復和維護受損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完整性,促進野生動物和植物的繁榮和保護。 3.生態服務:生態恢復應當考慮到受損生態系統所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如水源涵養、土地保持、碳匯等,確保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得以恢復。 4.可持續利用:生態恢復應當考慮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利用,保護和恢復自然資源,如土地、水資源等,以滿足人類社會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 5.社會參與:生態恢復應當重視社會參與,尊重當地社區和居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切實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增強社區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6.受損評估和監測:生態恢復需要對受損生態系統進行評估和監測,確定恢復方案的具體內容和效果,確保恢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以上是生態恢復的標準的主要方面,通過這些......閱讀全文
生態恢復的標準有哪些
生態恢復的標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恢復目標:生態恢復的首要目標是恢復和改善受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以達到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生物多樣性:生態恢復要盡可能地恢復和維護受損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完整性,促進野生動物和植物的繁榮和保護。 3.生態服務:生態恢復應當考慮
解讀“水十條”:保障生態流量-恢復河流生態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提出,要科學確定生態流量,加強江河湖庫水量調度管理,維持河湖生態用水需求,重點保障枯水期生態基流。 生態流量對于推進水環境改善有何意義?“水十條”如何保障生態流量促進水質改善?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水環境規劃部副研究員馬樂寬接受了記者采訪。 科學確定
水質達標不等于河流生態恢復
“在沙河鄧城鎮段,看到河面很寬闊,三三兩兩的農婦在河邊洗衣服。河對岸的淺水區,幾個調皮的孩子光著身子戲水。十幾年前的我,也曾和他們一樣,在炎熱的夏季躲到清涼河水中避暑。自上小學以后,水質惡化,臭氣熏天,父母再也不讓孩子下水。從此之后,沙河戲水就只留存在我的記憶里了。” 這是一位河南周口的志愿者
山西啟動272個礦山生態恢復治理項目
??????? 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我省已批復272個 《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省內各煤炭企業將通過治理地表沉陷、恢復林地、造林綠化等,大幅度改善山西礦區生態環境質量。 我省從2007年開始向煤礦企業征收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每噸原煤收取10元。保證金由政府監管,將全部用于本企業礦
公報顯示:渤海溢油影響海域生態尚未恢復
今天,國家海洋局發布了《2011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對渤海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損害,溢油影響海域的海洋生態環境和海洋生態服務功能尚未完全恢復。 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屬于海底溢油,溢油持續時間長,大量石油類污染物進入水體和沉積物,造成蓬萊19-
恢復生態功能-守護千年鹽湖
在盛夏時節走進運城鹽湖,幸運的游客可以看到阡陌縱橫的鹽畦在陽光下七彩斑斕,巨大的鹽湖仿佛一個天然的調色盤。 山西省運城市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中心主任孫冬青解釋,得益于2020年退鹽還湖的相關政策,古老的鹽湖得以休養生息,這才出現了七彩斑斕的美景。 5月1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前往陜西途中,考察了
生態恢復軟體技術為礦石采空區披綠紗
昔日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礦石露天采空區,如今已披上綠紗。中國地質科學院科研人員通過對千靈山實施軟體生態恢復試驗,在邊坡軟體結構護坡施工工藝,生態袋、植物與土壤基質等構筑綠色植被邊坡結構技術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在近日舉行的國土資源公益性行業專項的示范項目子課題驗收會上,該項目得到專家高度認可。
山西省批復272個礦山生態恢復治理方案
????從山西省政府辦公廳獲悉,山西省已批復272個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方案全部實施后,山西省將恢復耕地77.6平方公里。 ????山西省從2007年開始向煤礦企業征收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每噸原煤收取10元。保證金全部用于本企業礦區生態環境和水資源保護、地質災害防治、污染治理和
“荒漠林生態保育與恢復方法”獲得發明ZL
?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申請的發明ZL“荒漠林生態保育與恢復方法”日前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授權。 該發明涉及一種植物栽培方法,它以保育恢復為主,以人工補植、撫育、補水等措施為輔,即通過設置圍欄封育,可以提高荒漠植被覆蓋度1~5%,并采取補水或蓄水灌溉措施,進行人工播
全球生態恢復對植物遺傳多樣性的影響
作為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遺傳多樣性對植物個體適合度和種群應對環境變化至關重要。然而,人為活動引起的生境破碎化和生境喪失已經導致全球許多野生植物面臨遺傳多樣性喪失。生態恢復作為當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的重要措施之一,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實施,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物種多樣性、功能多樣性和生態系
干旱區生態恢復應遵循保障灌區水土安全則
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惡化是干旱區生態退化的主要因素。在綠洲區域,自然因素無法控制,因此,應降低不合理的人為干擾,有目的地調控水資源時空分配,構建適宜人類生存的綠洲環境。對于綠洲受損植被的恢復,存在著是恢復到原狀還是在現有灌區安全的前提下進行有目標的恢復的爭論,值得進一步探討。新疆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
火山噴發導致“最冷十年”強烈影響生態恢復
如果地球突然連續降溫十年,生態系統如何應對?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日前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態系統格局與過程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劇烈的火山噴發帶來冷卻效應,強烈影響高寒地區森林生態系統恢復力,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地區所受到的連續影響甚至超過12年。 研究并非實驗室模擬,而是
洪湖生態濕地恢復至少需要10年時間
目前,長江中下游地區干旱仍在持續,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旱情嚴重,農業、漁業生產和人畜飲水等都遭遇困難。各地加大投入,全力組織人員抗干旱、保民生。 預計至5月底,長江中下游地區難現明顯降水 據中央氣象臺26日發布,除新疆北部、河北北部、北京、云南等地出現分散性陣雨外,我國大部依舊雨水稀少。
北京人遺址核心區啟動生態恢復工程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處處可見施工擋板,位于遺址核心區的辦公樓已被夷為平地。記者昨日從北京人遺址管理處獲悉,遺址核心區啟動生態恢復工程,力求再現幾百萬年前的景觀風貌。 進入北京人遺址的大門,一路便可見施工擋板,原來位于北京人遺址博物館旁邊的兩棟二層辦公樓已經拆除,原址上壘起厚厚的
南半球生態恢復速度是北半球兩倍
在11月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生態學與進化》新刊的首期內容中,美國研究人員通過分析植物葉子化石上所表現出的昆蟲破壞情況,發現在導致恐龍滅絕的事件發生后,南半球生態系統恢復的速度是北半球的兩倍。該研究為大滅絕后的生態效應及其對世界不同地區的影響提供了新的認識。 造成恐龍大滅絕的事件被認為是由大約
新研究為演替學說和生態恢復理論發展提供契機
近日,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黎紹鵬團隊領銜在《科學進展》發表論文。研究人員發現演替進程中生態系統穩定性變化趨勢具有典型的空間尺度依賴特征,揭示了只有在大空間尺度上才能檢測出穩定性隨演替顯著增加的趨勢,進而改變了“生態系統穩定性總是隨演替進程逐漸提高”的傳統觀點。 演替理論是植被生態
森林恢復力下降將影響其生態系統服務
一項研究認為,作為對氣候變化的反應,一些森林的恢復能力正大幅下降。理解影響森林恢復能力的因素,或有助于保護和管理計劃的開發。相關研究7月13日在線發表于《自然》。 森林覆蓋了地球近1/3的陸地表面。它們在全球碳循環中至關重要,有潛力緩解未來氣候變化,并且能保護土壤免受侵蝕,支持生物多樣性。維持這
全國生態安全與災后生態恢復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召開
8月13-15日,由中國生態學學會、四川省生態學會主辦,綿陽師范學院承辦的全國生態安全與災后生態恢復學術研討會在四川省綿陽師范學院隆重召開。有1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4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的專家學者200余人參加會議。 蘇智先教授、董鳴研究員、儲曉剛研究員、駱建國研究員等專家
亞熱帶生態所等在喀斯特區域生態恢復評估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西南喀斯特區域評估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西南喀斯特區域生態恢復成效評價 西南喀斯特地區是全球碳酸鹽巖集中分布區面積最大、人地矛盾最為尖銳的地區,以石漠化為特征的土地退化嚴重。圍繞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與生態恢復,國家先后在喀
亞熱帶生態所等在喀斯特區域生態恢復評估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西南喀斯特區域生態恢復評估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西南喀斯特地區是全球碳酸鹽巖集中分布區面積最大、人地矛盾最為尖銳的地區,以石漠化為特征的土地退化嚴重。圍繞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與生態恢復,國家先后在喀斯特地區實施了天然林保
西南重大水電工程生態恢復整治研究觀覽
金沙江上游云南境內的泥石流溝 9月14日清晨,專家組一行從云南省東川市啟程,在崇山峻嶺中穿行,傍晚抵達溪洛渡電站。同行的專家告訴記者:“我們一直沿金沙江而行。江邊道路更加險峻,一天的行程無法抵達溪洛渡電站,只能選擇高速公路,雖看不見金沙江,但高速公路也是沿江而建的。”水電工程與生態
海口啟動礦山復綠-消除環境視覺污染恢復生態
海南省海口市近日全面啟動礦山“復綠”行動,加大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力度,改善礦區環境,消除環境視覺污染、恢復礦區生態。 海口成立了“礦山復綠”行動領導小組,明確責任部門和責任人,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建立監管檔案。對海口范圍內“三區兩線”直觀可視范圍周邊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進行
祁連山高寒牧區減人減畜恢復自然生態
“我們的職工已經從30年前的1300多人減少到了目前的800多人,牧區放養的高山細毛羊也從那個時候的20000多只減少到了現在的15000只左右。”甘肅省綿羊繁育技術推廣站副站長晁德林說,“我們管護的19.8萬畝高寒牧區草原已經成為甘肅省最好的草原之一。” 在一望
專家呼吁在全球生態恢復中重視植物遺傳多樣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698.shtm《中國科學報》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植被生態研究團隊獲悉,該團隊已經建立了全球生態恢復種群、參考種群和退化種群的遺傳變異數據庫,以此探究全球范圍內生態恢復是否促進被恢復植物種群的遺傳多樣性
專家呼吁在全球生態恢復中重視植物遺傳多樣性
《中國科學報》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植被生態研究團隊獲悉,該團隊已經建立了全球生態恢復種群、參考種群和退化種群的遺傳變異數據庫,以此探究全球范圍內生態恢復是否促進被恢復植物種群的遺傳多樣性,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應用生態學雜志》。研究涉及案例在各大洲的分布情況。受訪者供圖作為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遺
植被恢復對喀斯特生態系統土壤氮固持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西南喀斯特植被恢復對土壤氮固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氮素是生態系統的主要限制性元素之一,劇烈的人類活動會引起土地退化并導致土壤氮素的分解和流失。我國西南喀斯特區是受耕作活動干擾的生態脆弱帶,圍繞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
武漢植物園揭示生態恢復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生態系統退化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而退化生態系統通常是溫室氣體排放源。當前,全球尺度上生態恢復影響溫室氣體排放的方向、程度和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張克榮團隊和張全發團隊,收集了全球已有的觀測數據,建立了生態恢復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的全球數據資料庫;發現了生態恢復能有效降低全球增溫潛勢。研究
陜西十年治渭盤點:干流基本變清-生態功能尚未恢復
“渭水銀河清,橫天流不息。”——這是詩人李白北觀渭河時的感慨。李白如果“穿越”到1200多年后的今天,看到渭河時不知該做何感想。 20世紀80年代以來,渭河受到嚴重污染,至今仍未恢復生態功能。過去十年,陜西重拳治渭,關停、搬遷企業無數。如今,工業污染基本得到了控制,但城市生活污水又對渭河構成新
淮河防洪治污難兩全-“三三三”治理或助生態恢復
冬末春初,淮河難見清澈 冬末春初,是淮河治理難題顯現最為直觀的一個時段。 “治水”與“治污”兩種不同的治理目標、處理手段,在這個季節交織在一起,呈現出錯綜復雜的局面。 記者曾多次前往淮河采訪,冬末春初來到淮河,發現經過秋冬的長時間蓄積,河水不能流動,淮河水質嚴重下降,呈現黑
西安水污染防治:2030年渭河生態系統功能全面恢復
記者從西安市政府獲悉,近日印發的《西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到2020年西安市污染嚴重的河渠數量大幅度減少,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到2030年西安市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渭河西安段水生態系統功能全面恢復。 《方案》全面落實“水十條”,系統推進河流污染治理。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