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9年!我國發掘谷子籽粒產量重要基因
5月31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刁現民團隊完成的最新研究論文遴選為植物科學領域的近期標志性論文,該研究發掘了谷子籽粒產量重要基因SGD1,并揭示了其調控禾本科作物籽粒大小的分子機制。“谷子由青狗尾草馴化而來,其籽粒產量的提高是谷子馴化選擇及遺傳改良中的重大研究問題。近半個世紀來,在全球育種家的共同努力下,水稻、小麥、玉米等主糧作物籽粒產量提升了約4-8倍,但是谷子等雜糧作物產量的育種進步和遺傳基礎研究相對落后,對谷子遺傳改良過程中所選擇的位點或基因也知之甚少。”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告訴記者。刁現民團隊歷時9年,從谷子中克隆到調控谷子籽粒大小的關鍵基因SGD1。“該基因編碼一個RING型E3泛素連接酶。研究者系統地對此基因進行了深入研究,核實了該基因在水稻、玉米、小麥中功能保守,鑒定到上游調控基因UBC32和下游靶基因SiBRI1,它們共同參與禾谷類作物籽粒大小的調控。文章闡明了此通路對谷子......閱讀全文
“重測序”尋找高粱遺傳變異 助力糧食作物育種改良
2013年8月28日,來自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對一重要糧食飼料作物--高粱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及分析。該研究比較了44個高粱品種的基因組序列,發現高粱基因組中存在大量的遺傳變異,為今后高粱及其它糧食作物的育種改良提供了寶貴的遺傳資源,同時也為解決全球日益
兩種南瓜基因組圖譜繪制成功為育種改良提供遺傳學參考
南瓜不僅是西方萬圣節用來點綴節日的裝飾,對世界上多數人來說,更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營養主食。最新出版的10月刊《分子植物學》雜志以封面文章形式介紹了中美科學家的合作成果:他們對兩種重要南瓜品種進行了完整基因組測序,不僅揭示了南瓜與眾不同的進化史,更可為南瓜育種改良提供遺傳學方面的參考。 據物理學家
首家國家超級小麥遺傳育種基地建立
近日,國家超級小麥遺傳育種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在開封市河南天民種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是河南省建立的首家超級小麥育種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也是科技部在國內建立的唯一一家國家級超級小麥育種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河南天民種業有限公司是集科研、繁育、開發于一體的民營高新技術企業,通過與美國等20多個國家的100多位
從傳統育種到全基因組選擇 動物遺傳育種進入新時代
全基因組選擇,是近年來畜禽分子育種的全新策略,已成為動、植物分子輔助育種的熱點和趨勢。它突破了對候選個體從表型選擇到基因組選擇,解決了畜禽肉質和抗性等難以選育性狀的障礙,提高了遺傳評定的準確性,實現了低成本早期選擇。 在國家863計劃課題“基于高密度SNP芯片的牛、豬基因組選擇技術研究”支持下
南京農大棉花遺傳育種研究發權威期刊
棉花是重要的經濟作物,也是紡織工業的主導原料,在世界及我國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隨著植物基因組計劃的不斷發展,對作物進行分子設計和基因工程改良是21世紀植物科學領域中的重要課題。目前,國內外研究人員在棉花遺傳育種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五月二十四日,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
動物遺傳育種學家熊遠著院士逝世
熊遠著(圖片來自中國工程院網站)本報訊(通訊員劉濤)1月30日23時30分,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因病逝世,享年87歲。熊遠著1930年7月生于湖北竹山,是我國著名的動物遺傳育種學家。他長期致力于動物遺傳育種特別是豬遺傳育種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為我國畜牧學科的發展和人才培養作出了
青島能源所合作開發牧草遺傳改良體系
羊草(Leymus chinensis)又名堿草,原產于我國的東北、俄羅斯的外貝加爾和蒙古。在我國羊草集中分布于東北平原、內蒙古草原、華北平原和山區以及黃土高原等地,屬于多年生禾本科根莖型草本植物。羊草具有產量高、品質好、耐鹽堿、抗干旱和抗寒冷等優點,是我國唯一出口創匯的禾本科牧草,曾被國家牧草
“純色”桃品種改良有了遺傳機制基礎
桃花和桃果一般都略帶粉色或紅色,呈現一種漸變色。物以稀為貴,如今,純色桃花和桃果越來越受歡迎。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研究員王志強團隊在《植物雜志》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解析了桃果皮/花顏色的調控機制,并為“純色”桃品種遺傳改良奠定了基礎。 論文通訊作者王志強介紹,色澤作為最重要的果
我國啟動魚類分子遺傳育種重大專項研究
為服務于水產養殖轉型升級戰略需求,我國啟動“魚類分子遺傳育種”重大專項研究,相關科研項目已在武漢啟動。這是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獲得的消息。 據該所“魚類分子遺傳育種”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將針對魚類分子遺傳育種的核心科學問題和共性關鍵技術,充分發揮群體成員在魚類基因
生物顯微鏡--微生物遺傳育種學
通過生物顯微鏡觀察技術人類發現廠肉眼看不見、模個著的微生物茵落以及單個細胞形忠。顯微鏡技術的發展為人類觀察不同細胞形態起到了如虎添哭的作用;狐微鏡觀察技術應用到高等動植物及人類細胞研究,推動丁細胞生物學的迅猶發展。利用普通生物顯微鏡可以觀察到微生物及高等動植物細胞結構以及組織形態;倒置顯微鏡灼于觀察
生物顯微鏡--微生物遺傳育種學
生物顯微鏡--微生物遺傳育種學通過生物顯微鏡觀察技術人類發現廠肉眼看不見、模個著的微生物茵落以及單個細胞形忠。顯微鏡技術的發展為人類觀察不同細胞形態起到了如虎添哭的作用;狐微鏡觀察技術應用到高等動植物及人類細胞研究,推動丁細胞生物學的迅猶發展。利用普通生物顯微鏡可以觀察到微生物及高等動植物細胞結構以
中國小麥抗病遺傳育種大會在楊凌舉行
為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育種創新,推動我國小麥抗病育種聯合攻關,保障國家糧食安全,5月10日至11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主辦、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和楊凌種業創新中心協辦的“全國小麥抗病遺傳育種會議”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趙振東研
花生黃曲霉抗性遺傳改良與新品培育獲突破
黃曲霉毒素污染一直是世界范圍內花生生產、貯藏及加工中面臨的嚴重威脅。我國是花生黃曲霉毒素污染較嚴重的國家之一,在長江流域和南方的廣大青枯病地區尤為嚴重。利用品種的抗性是防治污染的有效途徑,但到目前為止,國際上可用于生產的抗黃曲霉品種卻很少。 在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
趙書紅:尋找改良種豬遺傳密碼的人
從事豬遺傳育種研究近30年,華中農業大學教授趙書紅默默耕耘著。 “一個人一輩子專注地做一件事,在一個方向上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這樣才可能有比較有價值的發現。”趙書紅告訴《中國科學報》,這是她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長期支持下得到的一個深刻體會。 正是在這樣的延續性支持下,“我的研究方向沒有變
肉羊遺傳育種創新團隊揭示綿羊多羔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肉羊遺傳育種創新團隊采用轉錄組和蛋白組學方法對無FecB突變且產羔數存在顯著差異的小尾寒羊子宮進行聯合分析,發現并鑒定了多個與綿羊多羔性狀相關的關鍵基因及信號通路。 據團隊首席儲明星研究員介紹,產羔數是綿羊最重要的繁殖性狀之一,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尋找影
綜述文章:基因組編輯助力作物改良和未來農業
通過基因組的定向與特異改造而實現作物的精準設計和培育是作物遺傳改良研究的重要問題,基因組編輯有望為該問題的解決提供重要策略與途徑。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高彩霞研究組致力于植物基因組編輯技術創新及作物分子設計育種應用的研究。2月12日,Cell在線發表了高彩霞題為Genome En
解析了直立穗基因和粒形基因間的分子和遺傳互作效應
水稻品種產量潛力的提高,歸功于株型的改良。而粳稻育種中,由彎曲穗型到直立穗型是十分重要的株型轉變,但直立穗品種一般表現出外觀品質較差等不良效應。水稻粒形、堊白等外觀品質性狀均屬于復雜的數量性狀。育種家很難通過傳統方法來高效地改良水稻外觀品質。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得到含有優異等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
IMGE:作物育種的“馬良神筆”
高產優質新品種是農業的基石,但傳統作物育種方法周期長、效率低。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和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新的作物育種技術不斷涌現,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作物育種進程、提高育種效率,但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較多不足。 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和華南農業大學的科研人員研發出一種基于單倍
Nat Commun:高粱重新測序顯示了進行遺傳改良的潛力
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報告了對44種高粱(包括各種不同的高粱子類和地理來源)所做的全基因組重新測序結果。這些數據突顯了栽培高粱的遺傳多樣性,為這種糧食作物的遺傳改良提供了一個關鍵資源。 高粱是一種耐旱作物,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和亞洲地區大約5億人的主食。因此它在
遺傳發育所在水稻氮利用效率改良研究中取得突破
氮素是促進作物增產的最關鍵因素之一。統計表明,全世界每年施用氮肥超過1.2億噸。氮肥大量施用不僅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更為重要的是導致包括氣候變化、土壤酸化及水體富營養化等環境災難。正因為如此,氮污染被認為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環境挑戰,據估計僅歐盟每年用于治理氮污染的費用在700-3200億歐
中澳科學家對高粱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分析
由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華大基因等單位的科學家對高粱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及分析,發現高粱基因組中存在大量的遺傳變異,為高粱及其它糧食作物的育種改良提供了寶貴的遺傳資源。8月28日,最新研究結果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 中澳兩國的科學家通過對44株不同來源的高粱樣本,包括地方品種、改良品種和
“小麥遺傳育種與耕作栽培研究”科技團隊科研產出顯著
“小麥遺傳育種與耕作栽培研究”科技創新團隊作為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寧夏綜合試驗站、自治區優勢特色農業優質糧食產業小麥良種繁育等的技術依托單位,緊緊圍繞寧夏小麥產業發展需求,致力于服務寧夏“特色、高質、高端、高效”農業的發展,科研產出顯著。 “小麥遺傳育種與耕作栽培研究”科技創新團隊成立
遺傳發育所大豆多基因聚合育種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黃淮海流域是我國大豆的第二產區和夏大豆的最大產區,常年播種面積在3000多萬畝,而平均單產不足130公斤/畝。除了單產低以外,該地區存在的另一主要問題是大豆病毒病危害嚴重,導致大豆產量下降和品質變劣。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培育高產抗病大豆新品種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中國科學院遺
利用PLSM定向進化可為水稻育種提供遺傳新種質
遺傳變異是作物育種基礎。盡管近年來功能基因組研究為作物分子育種提供了大量主效改良位點/基因;但由于傳統誘變靶向性不足、突變隨機性較大等技術問題,在多數情況下,挖掘和鑒定主效基因最適等位型仍較為困難。如何在體內實現重要基因關鍵位點的飽和氨基酸突變是該類研究的難點問題。 2021年6月10日,安徽
現代玉米雜種優勢群遺傳演化基因組學基礎獲揭示
?玉米種質資源的雜種優勢群劃分。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玉米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團隊聯合華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等單位研究揭示了玉米父、母本雜種優勢群趨同與趨異選擇的遺傳規律,解析了玉米基因組分化特征及其對雜種優勢的貢獻。該團隊通過總結過去,將玉
人工轉基因技術和人工雜交技術的區別
人工轉基因技術和人工雜交技術是兩個概念,植物雜交技術是自體基因重組過程,不改變繁殖特性,但有組合優質基因的幾率,基本不會產生變異基因,即沒有剝奪其基本特性的作物。它可通過原生質體之間的融合、細胞自體細胞重組、自體遺傳物質自由組合轉移、自體染色體工程技術獲得,不改變植物的遺傳特性,可以提高優質率水
兩岸學者攜手開展種質資源研究
在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和福建省糧食作物育種重大專項等項目的資助下,農業部閩臺農作物種質資源利用重點開放實驗室積極開展兩岸農業合作,促進兩岸學者攜手進行農作物種質資源研究。 該實驗室圍繞閩臺農作物遺傳改良研究目標,結合常規方法與分子育種技術,著重于閩
揭示玉米雜種優勢群遺傳改良與分化基因組學基礎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海洋團隊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玉米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團隊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揭示了玉米父、母本雜種優勢群趨同與趨異選擇的遺傳規律,解析了玉米基因組分化特征及其對雜種優勢的貢獻,為新時期玉米自交系創制和雜種優勢利用提
首個玉蜀黍屬超級泛基因組助力玉米遺傳改良
?玉蜀黍屬超級泛基因組特征 ? ?受訪者供圖8月24日,《基因組生物學》(Genome Biology)在線發表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全國重點實驗室和洪山實驗室玉米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該團隊利用721份玉蜀黍屬材料的基因組數據,構建了首個玉蜀黍屬“超級泛基因組(super pan-genome)”圖
廣東桑馴化、擴張和性狀改良遺傳基礎研究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62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