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盆地古麟屬化石研究新進展
古麟屬(Palaeotragus)是歐亞大陸新近紀地層中常見的化石長頸鹿類,構成了長頸鹿科非常重要的一個類群,該屬以體型較小,脖子相對短,下前臼齒臼齒化程度較高區別于其他長頸鹿類。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張媛在侯素寬副研究員的指導下,系統研究了甘肅臨夏盆地的古麟屬下頜材料,分析了古麟屬下頜材料的大小以及形態變異,在此基礎上討論了古麟屬各種的有效性。相關成果發表于國際學術刊物《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 圖1古麟生態復原(Paiaeo on Twitter) 圖2 臨夏盆地古麟屬下頜材料腔額古麟相似種(P. cf. coelophrys)和小齒古麟(P. microdon)是中國常見的兩種代表性古麟,兩者主要以大小區分;此外還存在一些頭骨和頭后骨骼特征的差異,下頜材料缺少明確的鑒定特征。臨夏盆地晚中新世柳樹組地層中發現的六件古......閱讀全文
臨夏盆地古麟屬化石研究新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754.shtm古麟屬(Palaeotragus)是歐亞大陸新近紀地層中常見的化石長頸鹿類,構成了長頸鹿科非常重要的一個類群,該屬以體型較小,脖子相對短,下前臼齒臼齒化程度較高區別于其他長頸鹿類。近日
臨夏盆地古麟屬化石研究新進展
古麟屬(Palaeotragus)是歐亞大陸新近紀地層中常見的化石長頸鹿類,構成了長頸鹿科非常重要的一個類群,該屬以體型較小,脖子相對短,下前臼齒臼齒化程度較高區別于其他長頸鹿類。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張媛在侯素寬副研究員的指導下,系統研究了甘肅臨夏盆地的古麟屬下頜材料,
重磅發布!臨夏新生代化石擁有十項世界之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192.shtm6月18日,在和政地區化石世界之最及古生物古環境研究成果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最新發布了臨夏新生代化石的十項世界之最。臨夏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東北緣,該地區擁
構建甘肅臨夏盆地最新生物磁性地層年代框架
甘肅臨夏盆地內含有大量哺乳動物化石,是研究新生代哺乳動物演化的理想地區。同時,盆地還記錄了青藏高原東北緣構造演化和氣候變化等信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團隊最新研究將古生物學與地層年代學相結合,建立臨夏盆地最新生物-磁性地層年代框架。在新的年代框架下,哺乳動物演化與盆地構造和氣候變化
沙蚺化石背后的“洲際遠征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390.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的研究人員命名發表了一件來自甘肅臨夏盆地的蟒蚺類化石——臨夏沙蚺。有意思的是,它與當今分布于甘肅境內的現生紅沙蚺關系較遠,反
最完整的晚新生代犀牛演化序列就在這地
現生犀牛是數量和種類都相當有限的奇蹄動物,可在它5000多萬年的演化史上,犀牛曾是奇蹄目中最大的類群。在新生代的大多數時間里,犀牛異常繁盛,在歐亞大陸、非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地點,它們的個體數量甚至比其他所有哺乳動物的總和還要多。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鄧濤團隊在《古地理,古氣候,
中科院嵌齒象類演化、擴散研究獲重要成果
記者2月3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領導完成的甘肅臨夏盆地嵌齒象類生物地層和生物地理研究最新進展顯示,在1600萬年之前的早中新世,中國北方與南亞和非洲的嵌齒象類組成比較相似,反映出三者之間嵌齒象類可以直接交流。同時,中國與北美動物群在1500萬-
科學家建立青藏高原新近紀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820.shtm中新世和上新世組成了地質時代中的新近紀,而青藏高原在新近紀的顯著隆升對東亞乃至全球的氣候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建立青藏高原新近紀地層框架對地球科學各領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人民日報】晚新生代犀牛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鄧濤研究團隊通過對中國甘肅臨夏盆地豐富犀牛化石的最新研究,完成歐亞大陸乃至全球最完整的晚新生代(距今2650萬年—255萬年)犀牛連續演化序列。其中,現生的非洲黑犀和已絕滅的伊朗犀,都在臨夏盆地找到了它們起源的祖先類型化石。這一發現證明臨夏盆地具有歐亞大陸
走出青藏——破解劍齒虎群居行為起源之謎
劍齒虎是已滅絕哺乳動物中的代表物種。最有名的劍齒虎是生活在第四紀的刃齒虎和鋸齒虎,二者都有群居習性,但這種行為到底何時演化形成的,卻始終是個謎。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研究員鄧濤團隊與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西班牙阿爾卡拉大學,以及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等機
走出青藏——破解劍齒虎群居行為起源之謎
劍齒虎是已滅絕哺乳動物中的代表物種。最有名的劍齒虎是生活在第四紀的刃齒虎和鋸齒虎,二者都有群居習性,但這種行為到底何時演化形成的,卻始終是個謎。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研究員鄧濤團隊與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西班牙阿爾卡拉大學,以及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等機構合作,
科學家建立青藏高原新近紀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
在20世紀70年代開展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中,作為證明青藏高原隆升歷程和幅度的重要證據之一,三趾馬(Hipparion)化石發現于西藏吉隆縣沃馬盆地和比如縣布隆盆地的中新世地層。進入新世紀,根據在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盆地的上新世地層中發現的披毛犀(Coelodonta thibetana)、
中科院重建東亞上新世至更新世馬科動物生態位
現生馬僅有真馬Equus一個屬,是其遠古時代繁盛族群中僅存的代表。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發表之后的一個多世紀,馬科動物Equidae以其教科書級別的宏演化(Macroevolution)歷史成為了闡釋進化論時膾炙人口的證據,其廣布的化石材料和在地質歷史中的重要意義也使其成為哺乳動物化石中研究程度最高
新研究重建東亞上新世至更新世馬科動物生態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105.shtm2月15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鄧濤研究員團隊在《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期刊上發表了甘肅臨夏盆地馬科動物古生態研究的最新進展。該研究著眼于上新世至更新世這一馬科動物演化歷史
科學家追尋晚新生代青藏高原東北部的粉塵蹤跡
粉塵是地球氣候系統中的重要因子。粉塵的產生與傳輸受到區域氣候的影響,同時粉塵也會對區域與全球氣候造成反饋作用。晚新生代亞洲內陸干旱區就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粉塵源區,通過西風和冬季風環流向下風方向輸送大量粉塵物質,在合適的地貌和氣候條件下可以形成厚且連續的風塵堆積。風塵沉積物對粉塵源區和沉降區氣候
古脊椎所等在化石長頸鹿類食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侯素寬博士與美國紐約理工學院醫學院、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團隊合作,采用兩種牙齒中磨痕方法,對中國北方和希臘的長頸鹿類化石進行了綜合的食性分析和對比,以侯素寬為通訊作者的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刊物《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2016,Vol.449: 1
中國科學家公布多項我國新生代化石研究世界之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164.shtm6月18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公布了我國多項新生代化石研究世界之最。 ???此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公布的新生代化石研究世界
副劍齒虎化石研究取得新進展
貓科動物是食肉類中最為特化的一類,其典型特征是可伸縮的爪、短鈍的吻部、發達的犬齒及裂齒、裂齒后的牙齒退化等。根據目前的化石記錄,最早的貓科動物為出現于歐亞大陸漸新世末-早中新世初期的原貓Proailurus,隨后,貓科動物經歷了快速的輻射演化,到中新世末,擴散到除澳大利亞、南極、南美以外的其他
中國晚中新世“麝牛類”牛科動物研究獲新進展
和政羊(Hezhengia)是甘肅臨夏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馬動物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員之一,頭骨化石數量較多,并根據化石產地和政縣的名字命名為和政羊。盡管和政羊的化石材料豐富,但相關研究并不充分,此前僅有一篇簡單的報道及一篇食性研究論文。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臨夏盆地的和政羊化石進
古脊椎所在泥河灣盆地發現我國最長的鹿腿化石
真枝角鹿(Eucladoceros)是一種大型鹿類,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中緯度地區,目前被認為是我國北方地區早更新世(泥河灣期)的標準化石。 我國的真枝角鹿20世紀20年代就已在河北泥河灣盆地最先發現,材料包括較為完整的頭骨、角枝及頭后骨骼,由于其特殊的角枝形狀,被Teilhard de Cha
古脊椎所等揭曉嵌齒象類謎團
長期以來,嵌齒象類(gomphotheres)被認為是長鼻類演化的中心環節,它被認為是生存至今的真象的祖先類型,而劍齒象類(Stegodontids)、喙嘴象類(Rhynchotheres)、居維葉象類(Cuvieroniines)的起源都或多或少與嵌齒象有關。然而,嵌齒象同時也被認為是長鼻類
古鳥類化石揭示六百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北緣的干旱歷史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志恒、Thomas Stidham、鄧濤與周忠和在《生態學與進化前沿》(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在線報道了一件出自臨夏盆地中新世晚期地層的沙雞化石,是目前已知亞洲最古老、保存最完整且具有關聯骨骼的沙雞化石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山東平邑盆地白堊系古近系界線
白堊系-古近系(K/Pg)界線標志著新生代的開始,是最重要的地質界線之一。該界線記錄的白堊紀末生物大滅絕是地球生命史中五大滅絕事件之一,導致了海洋中菊石和箭石等生物的滅絕;同時,統治地球長達1.5億年的(非鳥)恐龍時代也宣告結束。 白堊系-古近系界線粘土層是尋找該界線的標志,該粘土層的底界也是
鄧氏臨夏羚揭示現代非洲薩瓦納動物群的重要起源
現代東非和南非地區的熱帶稀樹草原構成了全球生態系統中非常獨特的生態景觀,以眾多適應在開闊環境中食草和奔跑的大型有蹄類哺乳動物為特色(以下簡稱“薩瓦納動物群”)。由于野生動物題材的紀錄片多在這一動物群中取材,使得該動物群在全球公眾中具有非常廣泛的知名度。然而,薩瓦納動物群成員在非洲的化石記錄一般不早于
古脊椎所在青藏高原札達盆地新近紀生物地層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鄧濤研究員、李強副研究員、王曉鳴客座研究員等人于2006至2012年間對青藏高原喜馬拉雅西部札達晚新生代盆地開展的生物地層工作進行了系統總結,共發現了200多個化石地點和數以千計的脊椎動物化石標本,目前鑒定出的動物化石共計33種,包括1種鯉科(裂腹魚類)、1種鴕
古脊椎所在塔里木盆地發現4.38億年前真盔甲魚類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蓋志琨研究員團隊在《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在線發表了塔里木盆地志留紀盔甲魚類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報道了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發現的真盔甲魚類——戎氏
古脊椎所浙江天臺盆地發現恐龍蛋一新蛋科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員課題組近期在浙江天臺盆地雙塘、橋下、酒廠等多個地點的赤城山組一段發現十幾枚蛋化石的蛋殼結構非常特殊,與目前已知的恐龍蛋類型明顯不同,研究后認為是恐龍蛋新蛋科化石。11月2日,《科學通報》第57卷31期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登了該項研究成果。這一新的恐龍蛋類
新疆塔城泥盆系古油藏時代和成煤植物研究獲進展
在泥盆紀時期,森林首次出現,且發生了最早的陸生植物成煤作用。新疆北部準噶爾盆地西緣的中-晚泥盆世地層產出豐富的植物化石,并被報道有烴源巖與古油藏。古油藏是地質歷史時期曾形成油藏,后經地質作用破壞已不再是油藏,卻留下了固體瀝青等重要標志。前人已探究了該處古油藏的成因、破壞機制等內容,但未詳細研究古
我國學者揭示青藏高原北緣早漸新世古海拔古氣候
位于青藏高原北緣的柴達木盆地發育有連續的新生代地層,是研究亞洲內陸干旱化進程及其機制的理想地區。大量的沉積學證據顯示亞洲內陸自晚始新世逐漸變干,并持續至今。驅動亞洲內陸干旱化的因素包括新生代全球氣候變冷,印度與亞洲板塊碰撞后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副特提斯洋的退縮等。對這一地區古近紀古海拔和古氣候的
生物新方法重建青藏高原東北部快速隆升歷史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方小敏帶領新生代環境團隊多位成員,聯合中科院西北院苗運法研究員等國內外多位學者協同攻關,利用3088個現代表層孢粉樣品數據庫,從生物指標角度,建立了反演古海拔高度的新方法,并將其應用于柴達木盆地晚新生代地層孢粉研究中,重建了青藏高原東北部古海拔演化歷史,揭示該地區主要在距今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