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輝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選擇了16個典型湖泊,利用古湖沼技術展開自19世紀50年代以來的碳埋藏的時空變化特征研究。 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湖泊碳埋藏量隨著湖泊面積的增大呈對數遞減趨勢,淺水湖群埋藏效率為同流域土壤的3.4倍。 以上研究結論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湖泊沉積與環境演化研究團隊。 團隊成員、副研究員董旭輝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針對當前全球變化和溫室氣體控制這一國際熱點問題,我們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選擇了16個典型湖泊,利用古湖沼技術展開自19世紀50年代以來的碳埋藏的時空變化特征研究,進而系統估算了該地區所有湖泊自19世紀50年代以來的碳埋藏量。” 為何選長江中下游地區 早在2009年我國政府就作出了到202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45%的承諾。而在經濟發達的長江流域,日益增多的化石能源使用量致使該區域溫室氣體減排壓力巨大。 “尤其是上世紀......閱讀全文
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是北半球氣候變化的調節器。青藏高原對全球的氣候變化具有明顯的敏感性、超前性和調節性,在全球碳循環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青藏高原湖泊水體中溶解性有機碳(DOC)儲量約占全國湖泊水體DOC儲量的76%。研究青藏高原地區湖泊中D
全球約60%的土壤碳儲存在多年凍土區,隨著氣候變暖促進土壤碳排放,多年凍土區域有可能因此成為一個巨大的碳源。當前的地球系統模式只模擬了凍土垂直水平上的緩慢融化,而沒有考慮到凍土的突然解凍過程。凍土的突然解凍往往會導致地形地貌發生巨大改變,例如造成地面塌陷、快速侵蝕和崩塌,形成湖泊和濕地等。盡管只
記者從此間召開的中國草原論壇上獲悉,目前中國草原植被通過光合作用年均吸收二氧化碳約21.7億噸,年均碳匯約1300萬噸,草地生態系統就是一個巨大的“固碳庫”,碳匯功能明顯。 據了解,碳匯主要是指森林、草原、湖泊等生態系統從空氣中固定二氧化碳的凈增量。生態環境良好和完整的生物多樣性系統是碳匯
凍土包含了大約50%全球土壤碳儲量,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凍融坑的形成是下游水生生態系統溶解性有機質(DOM)的重要來源。凍土來源的DOM在向下游河流生態系統遷移轉化過程中被微生物利用,同時影響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然而,目前凍融坑及其下游河流生態系統中DOM組成與微生物群落之間的相互作用尚未得到充
上世紀80年代初、中期,在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863計劃的支持下,我國亦開展了高光譜成像技術的獨立發展計劃。我國高光譜儀的發展,經歷了從多波段到成像光譜掃描,從光學機械掃描到面陣推掃的發展過程。 根據我國的使用情況先后開發出了滿足海洋環境監測和森林探火的需求的以紅外和紫外波段以及以中波和長波紅外
改善河口和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實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加大渤海、東海等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力度。強化直排海污染源和沿海工業園區監管,防控沿海地區陸源溢油污染海洋。開展國際航行船舶壓載水及污染物治理。規范入海排污口設置,2017年底前,全面清理非法或設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到2020年,沿海省(區
高光譜成像儀是天宮一號搭載的有效載荷之一。在軌運行期間,多個應用單位利用它的“火眼金睛”開展了地質調查、礦產和油氣資源勘查、森林監測、水文生態監測、環境污染監測分析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高光譜成像儀由中科院長春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和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共同研制,是目前我國空
日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韓冬梅團隊通過系統收集全國范圍內的海量調查數據,對我國地下水硝酸鹽污染、水體有機污染進行了全面分析評價。 結果顯示:濱海地區特別是濱海巖溶地區地下水中硝酸鹽污染程度遠高于內陸地區。氮同位素污染示蹤表明,除了農業施肥,土壤中氮素和生活廢水排放也是影響
日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韓冬梅團隊通過系統收集全國范圍內的海量調查數據,對我國地下水硝酸鹽污染、水體有機污染進行了全面分析評價。 結果顯示:濱海地區特別是濱海巖溶地區地下水中硝酸鹽污染程度遠高于內陸地區。氮同位素污染示蹤表明,除了農業施肥,土壤中氮素和生活廢水排放也是影響地
日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韓冬梅團隊通過系統收集全國范圍內的海量調查數據,對我國地下水硝酸鹽污染、水體有機污染進行了全面分析評價。 結果顯示:濱海地區特別是濱海巖溶地區地下水中硝酸鹽污染程度遠高于內陸地區。氮同位素污染示蹤表明,除了農業施肥,土壤中氮素和生活廢水排放也是影響地
一提起北極,人們自然而然的想到浩瀚的冰雪世界、絢麗多彩的北極光、憨態可掬的北極熊。北緯66°以北的北極地區,包含被浮冰覆蓋的北冰洋,以及屬于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和挪威等八個環北極國家的永久凍土區。其中北冰洋占北極地區總面積的60%,其余約800萬平方千米為陸地。北極地區的陸地和海洋地形圖 (圖件
1.前言 盡管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全球糧食生產有顯著的增長, 但當今社會需要面對的最重要挑戰之一是,如何養活21世紀中葉全球即將達到的90億人口。為了滿足糧食需求又不明顯增加糧價,基于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對能源安全、地區飲食結構變遷的關注,以及到2015年全球貧窮和饑餓減半的千年目標,估計屆
11月11日,《自然》(NATURE)第468期報道了由中國科學家發起的“第三極環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 TPE)計劃”,科學家們聚集一堂,準備通過開展這一國際研究計劃來理解和減輕“第三極地區”的環境變化。以下是全文譯文。 環境變化與冰川變
美國能源情報署的報告顯示,2000年美國頁巖氣產量為122億立方米,2011年為2208億立方米,11年增長了17倍多。隨著北美能源市場被頁巖氣改寫,世界能源格局版圖也將因之改變。亞太和中東地區的傳統天然氣出口國家,原本打算將北美地區列為未來客戶,現在反而面臨其出口的競爭壓力 頁巖氣成能源
1.什么是水體? 水體(water body)是江河湖海、地下水、冰川等的總稱,是被水復蓋地段的自然綜合體。它不僅包括水,還包括水中溶解物質、懸浮物、底泥、水生生物等。水與水體是兩個緊密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從水體概念去研究水環境污染,才能得出全面、準確的認識。 水是自然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