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一項新的模型研究報告稱,使用的叫做異煙肼的藥物來預防結核病或TB可能會無意中賦予更危險的耐藥菌株以優勢——尤其是在具有高HIV流行率的社區中是這樣的。 這些發現可能會促使人們重新考慮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有關使用異煙肼來雙重預防和治療TB的政策。異煙肼價格便宜、可普遍獲得且給藥容易。由于感染HIV的人與具有健康免疫系統者相比更可能出現嚴重的TB,因此WHO建議給可能同時感染有TB的HIV患者異煙肼。 Harriet Mills及其同事用數學模型證明,用異煙肼對整個社區進行治療可能會增加某個人群中的耐藥可能性——即使預防性TB治療看來不會增加個體中的耐藥性。在HIV患者中用異煙肼來殺滅對藥物敏感的結核菌似乎會給更強的耐藥菌株感染更多的宿主鋪平道路。 這些結果表明,抗傳染性疾病的大規模干預措施會帶來生態學后果。文章的作者認為,公共衛生官員應該在制定政策時考慮到這些意想不到的效應。 一則相關的《焦......閱讀全文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7年03月22日,農業部發布關于征求《全國遏制動物源細菌耐藥行動計劃(2017—2020年)(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修改意見的函。該“意見稿”根據《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十三五”國家食品安全規劃》和《“十三五”國家農產品質量安
過去100年發生的多起事件讓世人密切關注未來發生傳染病大流行的風險。2018年是1918年流感流行的100周年,估計有數千萬人死于100年前那次流感。現在擁有比一個世紀前更好的干預措施,季節性流感疫苗,但不一定完全有效預防。每年需要接種或選擇接種的人所占比例較小。世界上還有抗生素可以幫助治療細菌
世衛組織一份新的報告首次審視了全球的抗菌素耐藥情況,包括抗生素耐藥性,表明這種嚴重威脅不再是未來的一種預測,目前正在世界上所有地區發生,有潛力影響每個人,無論其年齡或國籍。當細菌發生變異,使抗生素對需要用這種藥物治
第68屆世界衛生大會25日通過應對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決議,敦促世界衛生組織各成員重視抗微生物藥物面臨的耐藥性問題并采取行動。 世衛組織稱,出現在全世界各地的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包括抗生素耐藥性)是最為緊迫的抗藥趨勢,它削弱了治療傳染性疾病的能力和其他許多衛生與醫藥方面的進展。 這項名為“抗微
現在,進入冬季感冒高發時期,濫用抗生素的現象又有所抬頭。圖片來源于網絡 “你知道抗生素對細菌性感冒才有效,病毒性感冒無需使用抗生素嗎?” 對很多人來說簡單明白的常識,但同時對很多人,即使有些高知人群,卻也是知識的盲點。有不少國人習慣于一感冒就輸液。 日前,在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共
數學、生物學和納米技術越來越奇特,但在對抗腫瘤治療耐藥性方面,它們卻是有效的“組合拳”。最近,美國滑鐵盧大學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革命性的新方法用于癌癥治療,這種方法將一個致命的藥物組合,放入單個的納米顆粒中。 他們的研究結果于2016年6月3日發表在納米技術權威雜志《ACS Na
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問題高級別會議21日在聯合國總部舉行并通過政治宣言,各國承諾在國家、區域和全球各級層面開展工作,應對這一危及全球衛生、食品安全及發展的嚴峻挑戰。 與抗生素耐藥性相比,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含義更為廣泛,包括細菌、寄生蟲、病毒及真菌對相應藥物的耐藥性。 這是繼艾滋病、非傳染性疾
英國設菲爾德大學日前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已成功識別出癌細胞對一類乳腺癌和結腸癌常用化療藥物產生耐藥性的關鍵機制。基于這一發現,科學家未來有望找到新方法進一步解決癌細胞耐藥性問題。 化療是化學藥物治療的簡稱,通過使用藥物殺滅癌細胞達到治療目的。然而在治療過程中,癌細胞有一定幾率會對藥物產生
2016年9月2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經審查,批準了廈門致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結核分枝桿菌氟喹諾酮類藥物耐藥突變檢測試劑盒(熒光PCR熔解曲線法)”、“結核分枝桿菌鏈霉素耐藥突變檢測試劑盒(熒光PCR熔解曲線法)”和“結核分枝桿菌乙胺丁醇耐藥突變檢測試劑盒(熒光PCR熔解曲線法)”。
2016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貫徹落實《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按照《國務院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國發〔2015〕44號),持續深入推進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進一步加強對全國醫療器械注冊工作監督和管理,加大現場核查和真實性抽查力度,不
在針對整個非洲大陸的首個瘧原蟲基因組研究中,來自贊比亞、加納、肯尼亞、美國、英國、埃塞俄比亞、馬達加斯加、坦桑尼亞、喀麥隆、德國、科特迪瓦、加蓬、尼日利亞和馬里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棲息在這個大陸不同地區的惡性瘧原蟲的遺傳特征,包括賦予抗瘧疾藥物耐藥性的遺傳因子。這揭示了耐藥性在不同地區出現以及通過非
關鍵詞:鏈球菌;抗生素;藥敏試驗;耐藥性摘要:鏈球菌病是主要的人獸共患傳染病之一,發病率較高,給養殖業和公共安全帶來極大危害,其防治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近年來,已產生大量耐藥性菌株。以省市為序,總結了自2000年以來鏈球茵表型耐藥的情況,以期對鏈球菌耐藥性的研究以及臨床用藥有所幫助。 豬鏈球菌病
提 綱 一、化療藥物的發展 二、腫瘤的藥物治療 三、抗腫瘤藥物篩選及評價 四、體外抗腫瘤活性試驗 五、體內抗腫瘤活性試驗 一、化療藥物的發展 ? 近代腫瘤化療學始于20世紀40年代。 ? 50年代通過動物篩選化療藥物發現了5FU、MTX、CTX等,
提 綱 一、化療藥物的發展 二、腫瘤的藥物治療 三、抗腫瘤藥物篩選及評價 四、體外抗腫瘤活性試驗 五、體內抗腫瘤活性試驗 一、化療藥物的發展 ? 近代腫瘤化療學始于20世紀40年代。 ? 50年代通過動物篩選化療藥物發現了5FU、MTX、CTX等,
原理:原發腫瘤的生長和轉移是依賴于新生血管生成的,開發和研究能夠破壞或抑制血管生成、有效地抑制腫瘤生長和轉移的藥物(稱為TA 抑制劑),是新型抗腫瘤藥物研究的活躍領域之一。代表藥物:angiostatin和endostatinAvastin Endostatin可直接與血管內皮細胞受體結合抑制內
耐藥性威脅著全球對瘧疾的控制和消除工作,因此有必要發現和開發新的抗瘧疾藥物。此外,在臨床使用中,瘧原蟲對每種抗瘧藥都產生了耐藥性,這促使人們需要鑒定出介導耐藥性的途徑。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研究人員報道了一種用于評估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對新型抗瘧疾藥物產生
用語不清不利于我們在全球范圍內應對抗微生物藥物效果日漸減弱的現狀。在本文中,作者Marc Mendelson及同事敦促人們規范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領域的用語。 來自Nature自然科研 長期以來,臨床醫生一直都知道細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的耐藥性已經高到了令人警惕的程度。這種復雜的健康威脅通常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AIST)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對一線化療的獲得性耐藥轉移到二線靶向治療的機制,這種機制導致了癌癥耐藥的"多米諾效應"。他們的研究發表在近日的《Science Advances》上,該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策略,用于改善對抗癌藥物產生耐藥性的患者的癌癥治療的二線
科學家們可能已經發現了對抗耐抗生素超級細菌的新武器:阻止細菌進化的藥物。 耐抗生素細菌是那些即使在本應殺死它們的抗生素的猛烈攻擊下仍能存活的微生物。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美國每年至少有280萬人感染這種超級強大的抗藥細菌或真菌。 細菌進化成"抗菌素耐藥性&qu
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又稱綠膿桿菌,是引起急性或慢性感染的最常見的條件致病菌之一,由其引起的院內感染往往治療難度極大,幾乎具有目前已知的細菌主要耐藥機制,已成為引起院內獲得性肺炎多重耐藥革蘭陰性菌的代表。PA 感染是治療的難題,歸其原因,在于其廣泛而多重的
最近,一項來自澳大利亞科學院的研究報告呼吁澳大利亞政府應立即采取行動對抗日益嚴重的細菌抗生素耐藥性,這篇報告重點強調了研究經費的不足、食品標簽以及部門協作之間的問題。 抗微生物制劑是一類能夠治療微生物(細菌、病毒和真菌等)引發機體感染的特殊藥物,而微生物會不斷進化對抗微生物制劑產生耐藥性,這就
數十年來,抗菌藥物在疾病治療和促進農業生產方面居功至偉,但抗菌藥物在使用過程中會誘導產生具有耐藥性的抗性菌株,細菌耐藥性的產生和擴散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又產生了新的威脅。 2014年歲末,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評出年度十大公共衛生挑戰,其中,最終可能導致人類無法抗擊各種細菌的抗菌藥物耐藥性問題,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現在讓許多抗生素無可奈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4月30日發布的一份報告,“后抗生素”時代正在逼近。該組織指出,抗生素和其他抗菌藥物的療效下降正在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應當建立一個觀測系統來監控這種情況。 WHO的這份報告并沒有讓
“北京霧霾中有耐藥細菌!”最近幾天籠罩霧霾的北京市民又一次這條朋友圈的消息震驚了! “耐藥細菌”不就是俗稱的“超級細菌”嗎?這項來自瑞典哥德堡大學的研究成果,論文標題為“The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human, animal and environmental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潛在的抗癌藥物,該藥物利用一種獨特的策略阻斷mTOR,其中mTOR是一種有助促進多種癌癥生長的分子。在動物實驗中,這種藥物降低對較早一代mTOR抑制劑產生耐藥性的腫瘤大小。相關研究結果于2016年5月
在癌癥治療領域,耐藥性研究一直側重于藥物篩選試驗之后的耐藥機制分析,但是為何同樣類型的癌癥,有些患者進行藥物治療后會出現耐藥性,有些則不會呢?這種耐藥的易感性源自何處呢?對此一直以來科學家們其實并不清楚。 來自麻省理工David H. Koch綜合癌癥研究所的著名癌癥研究學者Douglas A
圍繞湄公河三角洲的地區因為瘧疾蟲泛濫而聲名狼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瘧原蟲已兩次對關鍵藥物產生耐藥性,其潛在的基因突變無情地席卷全球,迫使公共衛生官員不得不尋找抵抗瘧疾的新方法。 現在,耐藥性突變再次卷土重來。過去十年,治療瘧疾最有效的藥物青蒿素已在柬埔寨、緬甸、越南、老撾以及泰國邊境地區越來越
近日,有媒體報道,動物產品中殘留抗生素,已經成為耐藥菌產生的原因之一。 養殖中為什么要使用抗生素?動物產品中為什么會有殘留?會不會給食用這些動物產品的人群帶來危害?一時間,關于動物產品抗生素問題引起了各方關注。 一問: 抗生素一點都不能用嗎 編輯:為什么在養殖中要使用抗生素?
我們總是對患者說癌癥會以達爾文的自然選擇方式在體內進化,但是我們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這一點。 大約在2010年,Alberto Bardelli跌入了科研低谷。Bardelli是意大利都靈大學癌癥生物學家,他一直在研究癌癥靶向療法——針對導致腫瘤生長的突變的藥物。這種方法的效果似乎很好,一些患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日前發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全球多個地區,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許多艾滋病患者對一種治療中非常重要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替諾福韋產生耐藥性,這種現象“讓人擔憂”。 替諾福韋是一種新型核苷酸類逆轉錄酶抑制劑,可通過抑制涉及艾滋病病毒復制的逆轉錄酶活性來阻斷病毒復制。 來自英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