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億年化石可能改寫脊椎動物起源
在7月6日發表于《自然-通訊》的一篇論文中,美國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Karma Nanglu與合著者報告說,一塊保存完好的5億年前的化石與今天一些被囊動物非常相似,即用兩根虹吸管過濾水中的有機顆粒,復雜的肌肉組織則用來控制虹吸管。這一發現為早期被囊動物的出現時間和發育提供了線索,甚至可能推遲被囊動物的“姐妹”——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起源時間。 “它看起來就像一只昨天死去的被囊動物,只是碰巧摔倒在巖石上。”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發育生物學家Nicholas Treen說。 2019年,一塊手指大小的化石落在Nanglu的桌子上。他專門研究寒武紀和奧陶紀,今天的許多動物形態都是在那個時期出現的。這個標本在美國鹽湖城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抽屜里放了很多年。人們從猶他州西部一個富含化石的寒武紀石灰巖層中發現了它,并認為它可能是一種海鞘或被囊動物—— 一種與所有脊椎動物有著共同遠祖的海洋無脊椎動物。 “在整個5億年的歷史中......閱讀全文
5億年化石可能改寫脊椎動物起源
在7月6日發表于《自然-通訊》的一篇論文中,美國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Karma Nanglu與合著者報告說,一塊保存完好的5億年前的化石與今天一些被囊動物非常相似,即用兩根虹吸管過濾水中的有機顆粒,復雜的肌肉組織則用來控制虹吸管。這一發現為早期被囊動物的出現時間和發育提供了線索,甚至可能推遲被囊動
澄江化石地科考 探秘“世界化石寶庫”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化石地是亞洲唯一、全球僅有三個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之一。1984年,澄江當地發掘出5.18億年前寒武紀時期的動物群化石,因保存完好、門類眾多而轟動世界,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歷經38年的科學攻關,澄江化石地不斷獲得享譽世界的研究成果。最近,相關課題組云南大學、西
糞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領銜的一項研究對產出于南京湯山駝子洞早更新世的糞化石進行了詳細研究,揭示了這類特殊類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為進一步理解地質歷史時期特異埋藏化石庫的形成過程,特別是軟軀體生物的化石形成過程提供了新視角。相關成果于2023年5月25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
糞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領銜的科研團隊,對產出于南京湯山駝子洞早更新世的糞化石進行了詳細研究,揭示了這類特殊類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為進一步探索地質歷史時期特異埋藏化石庫的形成過程特別是軟軀體生物的化石形成過程提供了新視角。5月25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
琥珀化石藏“小強”
這塊琥珀化石中的蟑螂和自己的排泄物困在了一起。圖片來源:《自然科學》 琥珀化石中的顆粒狀物質很可能是昆蟲的排泄物,而倒霉的昆蟲有可能為之所困。本月,來自斯洛伐克的科學家在《自然科學》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真的在一塊琥珀標本中發現了這一稀有場景,并從昆蟲及其排泄物中找到了早期共生作用的證據。 科學家
美國院士最新Nature解析基因網絡調控
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的研究人員利用系統生物學方法,針對包含有多種保守型基因的被囊動物,分析了發育的基因調控網絡結構在物種間的進化,指出了神經嵴這一關鍵結構的進化機制,為進一步解析物種發育進化提供了重要信息,相關成果公布在Nature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加州大學伯克
細菌化石破繭而出
科學家們在一個大約2億到2.15億年前的水蛭卵囊的外壁中發現了25毫米長、呈淚滴形狀的菌落。這個三疊紀時期的遺跡內核為馬蹄狀,看起來像是如今的鐘蟲屬之中的異類。這樣的菌類在之前的化石記錄中并沒有出現過。科學家們將報告發表在12月3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作為軟體的原核微生物,細菌一
恐龍化石拍賣引爭議
? 一塊可能代表了恐龍新物種的化石正在巴黎拍賣會上被出售。圖片來源:Aguttes 在美國發現的一只肉食恐龍的化石將被拍賣。負責此次交易的法國巴黎拍賣行表示,這個近乎完整的9米長標本可能是一個新的物種,希望它以120萬~180萬歐元的價格售出。不過,國際古生物學家警告說,該樣本或許將不
恐龍化石拍賣引爭議
一塊可能代表了恐龍新物種的化石正在巴黎拍賣會上被出售。圖片來源:Aguttes 在美國發現的一只肉食恐龍的化石將被拍賣。負責此次交易的法國巴黎拍賣行表示,這個近乎完整的9米長標本可能是一個新的物種,希望它以120萬~180萬歐元的價格售出。不過,國際古生物學家警告說,該樣本或許
氧化石墨烯和還原氧化石墨烯有什么區別
氧化石墨烯是石墨烯經過氧化后的產物,特點是表面官能團豐富,催化活性高。還原氧化石墨烯是在氧化石墨烯的基礎上進行還原,丟失官能團所以性質穩定。氧化石墨烯薄片是石墨粉末經化學氧化及剝離后的產物,氧化石墨烯是單一的原子層,可以隨時在橫向尺寸上擴展到數十微米,因此,其結構跨越了一般化學和材料科學的典型尺度。
全球化石能源還夠用多久 核聚變能或替代化石能源
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還夠用多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能源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嚴陸光昨日在漢估計,大約100年。 嚴陸光是在武漢四中參加武漢百萬市民學科學活動時做出這一估計的。 據他的研究,地球數十萬年積聚下來的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大體上可以為人類使
全球首見!琥珀藏著雛鳥化石
近日,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雛鳥標本。 這項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白明、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等學者共同完成。論文發表于《岡瓦納研究》。 此次
秸稈轉化能替代化石燃料?
圖為國內某企業生物質鍋爐驗收現場●工業企業使用熱能,可以與能源服務公司簽訂購買用能服務合同,能源服務公司投資建設供熱系統并進行運營管理,為用能企業提供熱能服務。通過項目的實施,探索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商業運營模式●目前江蘇建有15座生物質電廠,但是每年僅消耗100萬噸秸稈,只占江蘇秸稈
法國股骨化石引發爭議
2001年在乍得發現了一具骨骼化石。研究人員對其股骨(中間偏右的長骨骼)提出了質疑。圖片來源:Alain Beauvilain 當人類學家1月底在法國會面時,人類進化研究中最具爭議性的化石之一并沒有出現在議事日程上。這塊距今約700萬年的股骨十多年前由科學家在法國波瓦捷市研究過,但它至今尚未在
新化石破解達爾文“討厭之謎”
19世紀早期古植物學研究發現,被子植物化石在白堊紀(1.45億~6600萬年前)地層中突然大量出現,這似乎與生物演化是漸進的進化論觀點相悖,達爾文對此感到困惑不解,稱其為“討厭之謎”。 4年前,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帶領中美國際合作團隊在內蒙古發現了新化石,進而證
氧化石墨烯的制備
石墨的氧化方法是用無機強質子酸處理石墨,將強酸小分子插入石墨層間,再用強氧化劑KMnO4等對其進行氧化。
最古老細菌化石現身南非
最新地質學研究成果顯示,在南非北開普省兩個不同地點發現了硫氧化菌化石,這種迄今最古老的已知生物生活在25.2億年前幾乎沒有氧氣的黑暗深海中。 在地球45億年的演化時間表中,前半部分是早期細菌的發展和演化階段,但這種生命形式的證據極其少見。而美國約翰內斯堡大學學者安德魯·卡扎加和同事在即將出版
氧化石墨烯應用前景
與單壁碳納米管(SWCNT)類似,石墨烯具有熱、力、電等優異的性能。但聚合物分子不易進入SWCNT內表面,而氧化石墨烯巨大的比表面積和表面豐富的官能團賦予其優異的復合性能,在經過改性和還原后可在聚合物基體中形成納米級分散,從而使石墨烯片在改變聚合物基質的力學、流變、可滲透性和降解穩定性等方面具有更大
我國將科學制定化石能源改革路線圖 取消化石能源補貼
4月19日,國家發改委能源所能源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馮升波在北京召開的“化石能源補貼”國際研討會上表示,“我國將科學制定近期、中期和遠期的化石能源改革路線圖,有計劃有步驟地取消低效的化石能源補貼。” 當前,不合理的化石能源補貼占用了財政資源,加劇了環境惡化、公眾健康以及氣候變化的風險,削減了對能
內蒙古發現一處新的恐龍化石 初判為禽龍類化石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自然博物館14日消息指,該館工作人員近日在當地烏拉特后旗楚魯廟地區進行日常巡查時,發現一處較完整恐龍化石,根據對骨骼形態的研究,初步判定為禽龍類恐龍。官方表示,此次在烏拉特后旗新發現的禽龍類化石,屬于距今約1.25億年前的早白堊世時期產生的恐龍。從發現的化石骨骼來看,恐龍化石個體
美用螞蟻化石研究全球變暖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四名古生物學家根據曾遍布全球的巨型螞蟻的化石,發現了全球變暖如何影響5000萬年前生命的分布。該論文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上。 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的布魯斯和羅爾夫、加拿大布賴頓大學的大衛·格林伍德以及美國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柯克·約翰遜描述了一種新的巨型螞
特朗普欲“擁抱”化石燃料
1 月20 日,特朗普就任美國第45 任總統。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1月20日的就職演說中曾簡短地提到了科學,在宣誓就任美國第45任總統后不久,他又一次重申了改變氣候變化法規的承諾。我們準備開啟神秘的太空,把地球從疾病的痛苦中解救出來,同時利用明天的能源、產業和技術。特朗普在一個俯瞰華盛頓特區國家廣
《自然》:非洲文化或是“活化石”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考古學研究論文稱,非洲東部和南部人群之間的文化聯系一直保持到至少5萬年前,這比遺傳學分析預測的兩者分離時間晚了約2萬年。在論文中,研究人員通過分析過去5萬年里非洲東、南部這些地區的鴕鳥蛋殼串珠的樣式變化,揭示出了這些社會聯系網絡,為非洲的社會動態性與文化演變增添了
南非人族化石記錄存在空白
英國《自然》雜志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洞穴沉積物研究顯示,南非早期人族的化石記錄偏重于氣候較干旱時期,而這一重要發現暗示可能存在化石記錄空白,很可能模糊了演化模式,從而影響了科學家們對該地區早期人族的生境和飲食行為的理解。 南非早期人族化石最集中的地方,在約翰內斯堡西北部的洞穴,那里也被稱為“人類
解開欒川“古老兒童”化石密碼
直立人是人類演化史上非常關鍵的一個種。他們最早開始用火,以狩獵作為生活的重要部分,他們可以制造石器,還能像現代人那樣奔跑。 2012年,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欒川孫家洞進行搶救性發掘,在原生層位發現了古人類化石。爾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在其中驚喜
“活化石”煥發新生命
6月8日,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及全國質檢系統代表約200人齊聚寧波,出席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質檢合作對話會。 作為古代大運河南端出海口、記載“一帶一路”歷史的“活化石”,寧波曾于2015年成功舉辦首屆中國-中東歐國家部長合作發展論壇。時隔兩年,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官員、學者、企業家再次歡
摩洛哥發現最古老智人化石
研究人員日前報告稱,他們在一個不太可能的地方——摩洛哥發現了最古老的智人化石。 研究人員在大西洋海岸附近的一處考古遺址,發現了可以追溯到距今31.5萬年前的早期智人的頭骨、臉和下頜骨化石。這一發現意味著,智人出現的時間要比之前的預期早了10萬年——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現代人大約在距今20萬年前起
化石燃料全球復興或將出現
頁巖氣鉆井平臺。 一直以來,莫桑比克等東非國家給人的感覺似乎較為陌生;但在過去10年里,埃克森美孚、意大利埃尼等能源公司卻采用最新技術,在莫桑比克尋找天然氣資源。 據《紐約時報》報道,在莫桑比克的海岸線附近,西方能源公司已經開發了大量的鉆井,回報可能是巨大的,莫桑比
中國首次發現混翅鱟化石
板足鱟(hòu)是生存于古生代的一類重要的節肢動物,是現代蛛形綱的近親。因其形似蝎子,故俗稱海蝎。板足鱟最早出現于奧陶紀,在志留紀達到多樣性的巔峰,之后走向衰落,于二疊紀末全部滅絕。板足鱟以其獨特的外形而備受關注,是志留紀(距今約4.3億年)的“明星動物”。加之其生態多樣性高,在海洋、淡水、陸地
IPCC:燃燒化石燃料不可持續
科學家在周五發布的一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報告中警告稱,如果繼續以目前的速度燃燒化石燃料,那么大約30年后,氣溫就將升至危險水平。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發現,由燃燒煤和石油等燃料的人類行為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是過去60年間“真真切切的”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如今,溫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