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化石地是亞洲唯一、全球僅有三個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之一。1984年,澄江當地發掘出5.18億年前寒武紀時期的動物群化石,因保存完好、門類眾多而轟動世界,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歷經38年的科學攻關,澄江化石地不斷獲得享譽世界的研究成果。最近,相關課題組云南大學、西北大學多名專家學者趕赴澄江,啟動了新一輪科學考察。下面我們跟隨總臺央視記者到科考現場看一看科考隊最新的研究發現。 記者探秘“世界化石寶庫” 在西北大學科考團隊中,包含了多個學科的專家,他們將綜合化石地層的成分、結構和構造等多方面研究,更深入地了解5.18億年前澄江當地整個生態系統的面貌。 西北大學副校長 常江:這次我們一共是一行7人,包括了地質學,特別是古生物學領域的一些專家,也有生物、化學等相關學科的專家,主要是通過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來實現對澄江化石地的一些新的認識。 在澄江化石地,西北大學地質專家又找到了新的物種化石。 ......閱讀全文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化石地是亞洲唯一、全球僅有三個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之一。1984年,澄江當地發掘出5.18億年前寒武紀時期的動物群化石,因保存完好、門類眾多而轟動世界,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歷經38年的科學攻關,澄江化石地不斷獲得享譽世界的研究成果。最近,相關課題組云南大學、西
一個古老的節肢動物表現出了具有先進大腦的信號。圖片來源:Xiaoya Ma 大約5.4億年前的寒武紀是進化“怪物”的鼎盛時期。當時的海洋是大量無脊椎動物的搖籃,它們生有裝甲一般的體節和復眼,和以令人驚訝的方式排列的無數條腿。然而在所有這些多樣性之中卻潛藏著生物學的微光,從而
發現于我國云南的澄江動物群是全球寒武紀最早的特異埋藏化石群,保存大量具軟軀體或弱礦化外殼的后生動物化石,展示了寒武紀大輻射時期海洋生態系統和后生動物多樣性特征,是全球研究“寒武紀大爆發”演化事件最重要的化石寶庫。 近年來,“寒武紀大爆發”時期生物多樣性在不同生態空間的存在特征和差異及其影響
我國云南的澄江生物群是迄今為止全球寒武紀最早的布爾吉斯頁巖型特異埋藏化石群,以大量精美保存的軟軀體后生動物化石而舉世聞名。澄江生物群展示了5.2億年“寒武紀大爆發”時期奇妙的海洋生物面貌,是研究“寒武紀大爆發”演化事件最為重要的化石寶庫之一。 眾所周知,群落生態學研究對于了解生物之間相互作
A:2毫米幼蟲背部微型CT掃描成像。資料圖片 B:移除化石圍巖后的幼蟲背部微型CT掃描成像。資料圖片 5月9日,由云南大學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古生物學家侯先光教授、劉煜博士聯合德國、美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宣布首次從云南澄江動物化石群中發現了5.2億年前一種三維立
中國、德國和美國研究人員5月2日說,他們從中國云南澄江動物化石群中發現了5.2億年前一種三維立體保存的無節幼蟲化石,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節肢動物無節幼蟲化石。 這項研究由中國云南大學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古生物學家侯先光教授和劉煜博士與德國、美國科學家聯合開展。他們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
澄江生物群中節肢動物無論物種分異度還是個體豐度都占據主導地位,至今已報道的節肢動物超過80種,占到澄江生物群物種數量的近40%,記錄了節肢動物早期演化歷程和多樣性特征。然而在澄江生物群中有一類叫赫爾梅蒂類節肢動物(Helmetiids),其化石材料相對稀少,種類包括跨馬蟲(Kuamaia l
近日,由中國云南大學-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英國萊斯特大學和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宣布發現世界上最早的、距今大約5.2億年前的共生蠕形動物——吸盤古宿蟲,并首次發現了共生關系中宿主特異性和宿主轉移兩個重要生態特性的最早化石記錄,進一步揭開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生物相互依存關
人過留跡,雁過留痕,但水母是一種悲傷的小動物——在地層中,它們通常什么都留不下。“大多數水母身體97%的組成成分都是水,難以形成化石。這讓水母行為的起源和演化成了學術界長期難以回答的問題。”西北大學研究員韓健對《中國科學報》說。但一次機緣巧合,讓韓健找到了破解這個難題的鑰匙。他和團隊的科學發現,水母
北京時間3月22日凌晨,《科學》發表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發現的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即“清江生物群”。 寒武紀大爆發與生命起源、智能起源等重大里程碑事件一起被列為六大自然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