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衛星可觀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及凈碳通量
過去十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平均每年6‰增速持續升高,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這是中國科學院昨天在京發布的《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簡稱《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得出的結論。該報告利用衛星遙感技術評估了全球和主要國別的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情況,為中國應對氣候談判與碳盤點、服務碳中和評估提供了重要科學數據。 實現“雙碳”目標,精準的全球碳盤點(即計算每一項碳排放和碳吸收的貢獻)是先決條件。衛星遙感可定量監測人類活動或生態系統與大氣間二氧化碳的交換情況,正成為國際認可的新一代全球碳盤點方法。 這份報告針對全球碳計劃評估中碳收支不確定性最大的化石燃料與工業碳排放、土地利用碳排放、陸地生態系統碳匯3個分量,部署了11個相關專題。 報告顯示,過去1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即便在新冠疫情期間,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趨勢仍未顯著降低。過去40年,全......閱讀全文
監測碳排放--中國碳衛星獲取首個全球碳通量數據集
8月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基于我國第一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中國碳衛星的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觀測數據,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碳通量計算系統,獲取了中國碳衛星首個全球碳通量數據集。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結果,標志著我國具備了全球碳收支的空間定量監測能力,是國際上繼
我國碳匯監測進入衛星遙感時代
我國碳匯監測進入衛星遙感時代 今天成功發射的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可以獲取我國森林碳匯數據,提高碳匯計量的效率和精度,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遙感衛星總體部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總體主任設計師 黃縉:碳排放的過程叫從化石燃料里面儲存的碳變到二氧化碳,到
排放監測“碳衛星” ——全球加快低碳技術研發應用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如何觀測?遙望藍天,“碳衛星”正成為中堅力量。2021年,中國科研團隊基于我國第一顆碳衛星——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的觀測數據,發布全球碳通量數據集,標志著我國已具備全球碳收支的空間定量監測能力,可以助力盤點各地碳收支。 碳中和進程不僅依賴能源技術的變革創新,也離不開
監測全球碳排放 中國碳衛星:“我在太空挺好的”
在距離地面700公里外的預定軌道上,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每1.5小時都會向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傳輸信號。“它在太空挺好的。”6日,碳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張鵬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說。 這是我國首顆、全球第三顆專門用于觀測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
《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發布
7月26日,全球碳盤點衛星遙感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發布由中國科學院組織編寫的《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簡稱《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報告利用衛星遙感技術評估了全球和主要國別的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情況,在證實了當前主流科學認知的同時,取得了
碳衛星利用高光譜進行全球“碳普查”
我國首顆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即將發射升空,它將用慧眼一探全球二氧化碳變化的秘密。 “我國還沒有這么復雜觀測模式的民用衛星,它通過5種觀測模式的組合,完成對全球二氧化碳的探測,衛星裝載的高光譜二氧化碳探測儀有2000多個通道,光譜解析度極高,衛星研制難度極大。”碳衛星首席應用科學家盧乃錳告訴
碳衛星:“把脈”全球大氣治理
在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的辦公室中,放著一個縮小版的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以下簡稱碳衛星)模型。別看它身形小,卻承擔著監測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分布的“大”使命。 從國外專家口中的“impossible”到2016年成功發射,碳衛星已經在太空中工作了5年多。作為我國首顆、全球第三顆碳
我國碳衛星首次成功定量監測城市二氧化碳排放
10月25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碳衛星研究團隊聯合芬蘭氣象研究所團隊,首次利用中國碳衛星(TanSat)進行觀測定量識別和計算城市碳排放,證實了中國碳衛星具有城市級別碳排放監測的能力。研究結果在《大氣科學進展》在線發表。 應對或減緩全球變暖,是人類在21世紀面臨的挑戰。由于化石燃料燃燒
我國成功發射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
8月4日11時0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乙遙四十運載火箭,成功將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以及搭載的交通四號衛星和閔行少年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主要用于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陸地生態和資源調查監測、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監測評價,并為環保、測
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數據成功接收
中新社北京8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8月5日發布消息說,該院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已成功接收最新發射的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數據。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云站于北京時間8月4日21時46分和8月5日上午10時48分,成功跟蹤、接收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兩種模
碳衛星獲取首組觀測數據
記者2月23日從中科院獲悉:中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已成功獲取首批觀測數據。 碳衛星于2016年12月2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經過平臺測試、載荷加熱排污等一系列工作后,有效載荷于今年1月12日成功開機,13日轉入在軌觀測任務模式并獲取首批觀測數據。
碳衛星是怎樣“煉”成的
碳衛星很小,但它卻是我國迄今為止觀測模式最復雜的民用衛星,它通過多種觀測模式的組合,讓碳排放無處遁形。 碳衛星工程總體副總指揮龔建村表示,要獲取高精度的大氣吸收光譜,就要依靠碳衛星的主載荷——高光譜與高空間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測儀。別小看這個二氧化碳探測儀,它可是監測碳排放的主力,采用大面積衍射光
美衛星成功捕捉植物碳匯
照射在植物上的光約有1%會再發射出一種微弱的熒光,它可以作為光合作用的一種測量方法。近日,在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議上,科學家公布了一幅由極軌碳觀測者衛星2號測量的熒光圖(如圖,來源于今年8月~10月的平均數據)。 美國宇航局(NASA)的這顆衛星于今天7月份發射,其目標是繪制大氣層中的碳元素凈含
我國碳衛星首次用于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定量監測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中國碳衛星(TanSat)研究團隊聯合芬蘭氣象研究所團隊,最近首次利用中國碳衛星觀測定量識別和計算城市碳排放,這也是中國碳衛星首次成功用于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量監測,從而實證中國碳衛星具有城市級別碳排放監測的能力。 在中歐溫室氣體遙感監測合作協議支持下,中
衛星遙感監測反演燃煤電廠二氧化碳排放量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石玉勝研究團隊在燃煤電廠二氧化碳(CO2)排放的遙感反演估算研究方面取得進展。2月22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基于軌道碳觀測者2號和3號衛星觀測和高斯羽流模型反演燃煤電廠二氧化碳排放》(CO2?emissions retrieval fr
助力“雙碳”戰略 中科院團隊衛星遙感監測反演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435.shtm
“基于碳衛星的遙感定量檢測應用技術研究”項目啟動
4月9日,由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田向軍副研究員擔任項目首席、大氣所作為項目牽頭單位的國家863計劃“基于碳衛星的遙感定量檢測應用技術研究”項目啟動會在北京外專大廈舉行。會議由朱江副所長主持。 本項目作為國家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重大項目“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與應用示范”的有效
衛星遙感反演燃煤電廠二氧化碳排放量獲新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456.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石玉勝團隊在燃煤電廠二氧化碳(CO2)排放的遙感反演估算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于2月22日在線發表于《清潔
中國碳衛星觀測首次成功用于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定量監測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中國碳衛星(TanSat)研究團隊聯合芬蘭氣象研究所團隊,最近首次利用中國碳衛星觀測定量識別和計算城市碳排放,這也是中國碳衛星首次成功用于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量監測,從而實證中國碳衛星具有城市級別碳排放監測的能力。 在中歐溫室氣體遙感監測合作協議支持下,
大氣所研究表明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被低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團隊發現,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巨大的固碳能力在以往研究中被低估。10月29日,劉毅團隊在《自然》上發表研究成果,認為基于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科學依據。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人為化石燃料排放與陸地、海洋生態系統吸
我國科學家研究發現火災對全球變暖具有顯著影響
火災會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產生影響嗎?答案是:會。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石玉勝研究團隊發現,全球火災碳排放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年平均影響可達2.4百萬分率(ppm),表明火災是引起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關鍵因素之一,對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具有顯著影響。相關論文
王大成:為環境“看病”的遙感人
如兒時所愿,王大成當上了“醫生”。不同的是,他在給環境“治病”,遙感技術就是他的“診斷儀”和“聽診器”。面對全球氣候變暖這一重大挑戰,如何利用遙感技術精準監測大氣環境,為“雙碳”目標的實現“摸清家底”,是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國家遙感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智慧城市工程部部長王大成近年來一直在做
全景碳排放數字地球“碳星球”發布
9月2日,中科星圖維天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星圖維天信”)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發布全球首個高分辨率近實時全景碳排放數字地球產品——“碳星球beta”。 “碳星球”是全球首個具有日尺度分辨率、近實時更新的全景碳排放數字地球產品。該產品充分利用碳數據模型、納入衛星遙感監測數
中國碳衛星獲得首幅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通過地球觀測組織(GEO)年度大會,展示了中國碳衛星觀測的首幅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圖,預示著中國碳衛星將為氣候變化的研究提供數據支撐。該成果受到與會的美國航天局(NASA)、日本航天局(JAXA)和歐洲空間局(ESA)等國外研究機構代表的高度關注。 中國碳衛星是“十二
科學家獲取中國碳衛星首幅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通過地球觀測組織(GEO)年度大會,展示了中國碳衛星觀測的首幅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圖,預示著中國碳衛星將為氣候變化的研究提供數據支撐。該成果受到與會的美國航天局(NASA)、日本航天局(JAXA)和歐洲空間局(ESA)等國外研究機構代表的高度關注。 中國碳衛星是“十二
我國成功發射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句芒號”
8月4日11時0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乙遙四十運載火箭,成功將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以及搭載的交通四號衛星和閔行少年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主要用于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陸地生態和資源調查監測、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監測評價,并為環保、測繪、氣象、農
我國首顆“碳衛星”載荷研制進入沖刺階段
為有效掌握全球二氧化碳分布情況,“十二五”國家863計劃設置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與應用示范”重大項目(簡稱“碳衛星”)。目前我國首顆“碳衛星”載荷研制已進入沖刺階段,衛星將于明年出廠后擇機發射。 “碳衛星”以二氧化碳遙感監測為切入點,研制并發射以高光譜二氧化碳探測儀、多譜段云與氣溶
水泥生產既排放碳又吸收碳
英國《自然·地球科學》雜志22日在線發表的一篇地球科學論文稱,過去70年里,水泥生產所產生的近一半二氧化碳后續又被水泥產品截存。 水泥生產占化石燃料燃燒和工業工藝所產生的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在生產水泥的煅燒過程中會釋放二氧化碳,而在與之相對的碳化過程中,二氧化碳會被水泥產品吸收。但是總
我國首顆碳衛星通過地面應用系統放行檢查
11月30日,我國首顆用于監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學實驗衛星(以下簡稱碳衛星)地面數據接收處理與二氧化碳反演驗證系統(以下簡稱地面應用系統)通過了衛星發射前的放行檢查。 擬定于12月下旬發射的碳衛星以大氣二氧化碳遙感監測為切入點,通過搭載高光譜二氧化碳探測儀和多通道云與氣溶膠探測儀兩個主載荷,
碳衛星成功獲取了首組地球“體檢數據”
中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以下簡稱碳衛星)已成功獲取了首批觀測數據,這是我國從太空獲取的第一組大氣氧氣和二氧化碳吸收高分辨率光譜圖 碳衛星于2016年12月2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經過平臺測試、載荷加熱排污等一系列工作后,有效載荷于1月12日成功開機,13日轉入在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