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聯合創新平臺“山地農業聯合實驗室”揭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799.shtm7月28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長普諾·白瑪丹增和國際林業研究中心-世界農用林業中心(CIFOR-ICRAF)首席科學家Fergus Sinclair先生為云南省國際聯合創新平臺“山地農業聯合實驗室”(International Joint Laboratory for Mountain Agroecology,以下簡稱‘山地農業聯合實驗室’)”揭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CIFOR-ICRAF雙方40余人出席揭牌儀式。該實驗室于6月30日獲得云南省科技廳立項支持。 山地農林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合影 “山地農業聯合實驗室”依托2021年入選的云南省山地農業生態系統省創新團隊、2022年入選的云南省紅河農林復合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和CIFOR-ICRAF共......閱讀全文
國際聯合創新平臺“山地農業聯合實驗室”揭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799.shtm7月28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長普諾·白瑪丹增和國際林業研究中心-世界農用林業中心(CIFOR-ICRAF)首席科學家Fergus Sinclair先生為云南省國際聯合創新平
太原完成西山地區生態規劃-按生態功能區劃控制開發強度
分期分批搬遷煤礦,打造不同主題的旅游景點,配建旅游服務設施……日前,《太原市西山地區生態建設發展規劃方案》已編制完成,并在太原市城市規劃大廳開始為期1個月的公示,向社會各界征詢意見和建議。 西山地區是太原的生態屏障,晉陽文化的發源地。因富藏煤炭,曾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然而,
低碳農業生態高效
山東省墾利縣墾利街道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進行積極探索,堅持走低碳循環經濟發展路子,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向低碳、高效、生態方向發展,使現代特色農業成為新亮點。圖為當地的正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里,工人們正在精裝優質食用菌蟹味菇。
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1月6日,農業部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向公眾介紹近日農業部和浙江省政府簽署的關于共建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省合作備忘錄的相關情況。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唐珂表示,大力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是保障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舉
農業農村部部署農業生態環境監測工作
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做好農業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農業生態環境監測工作。 《通知》指出,農業生態環境監測是一項長期性、基礎性工作。開展農業生態環境監測,對于準確判斷我國當前農業生態環境形勢,精準實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不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質量,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具
成都山地所領導調研寶興縣生態產業發展情況
12月16日至17日,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所長鄧偉研究員、四川省環保廳邵志軍副巡視員等赴寶興縣考察,并與該縣縣委書記韓冰等縣領導就該縣生態經濟發展思路展開座談研討。 12月16日,鄧偉一行考察了寶興縣石材企業—四川漢龍石材工業園,聽取了企業經營狀況、減污控排、節能生產等方面的匯報
成都山地所山地遙感與數字山地系列講壇正式啟動
11月6日下午,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山地遙感與數字山地系列講壇正式啟動。講壇由數字山地與遙感應用中心主任李愛農研究員主持,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研究員廖克開壇并作了生動翔實的學術報告。成都山地所科研人員及研究生三十余人聆聽了此次報告。 廖克院士結合近
生態治理生態農業見證四川南充奇跡
在《四川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條例》施行一周年之際,“2012四川環保世紀行”報道采訪團近日走進了四川省南充市。南充市副市長朱家媛介紹,自《四川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條例》施行以來,南充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法制日報》記者在走訪中,不僅看到了南充市城鄉面貌一新,還見證了城鄉環境綜
科學家為山地生態系統文化服務建言獻策
文化服務是山地生態系統提供的重要服務,對發展山區經濟、保護環境具有重要意義。交通方式是文化服務利用的重要因素,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對山區文化服務可達性有直接影響。當前山區地質災害與文化服務的關系研究還相對比較欠缺。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社區可持續發展研究團隊在生態系統文化服務研究
生態農業健康呼吸代謝測量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2
典型應用二 ?家禽家畜營養與溫室氣體排放Silveira, S. R., Terry, S. A., Biffin, T. E., Maurício, R. M., Pereira, L. G. R., Ferreira, A. L., … Chaves, A. V. (2019). Rep
生態農業健康呼吸代謝測量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1
農業是人類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中國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然而近些年的全球氣候變化、人類活動干擾、環境污染、人畜共患病傳播、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等嚴重影響了我國等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安全,特別是農業病蟲害、動物養殖、農產品及糧食儲藏等。下面將介紹呼吸代謝測量技術
法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法國是歐洲第一農業生產大國,其農業產值占歐盟農業總產值的22%,農產品出口長期位居歐洲首位。近年來,隨著環保理念越發深入人心,對生態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快速增長,法國農業逐步走上了生態發展之路。然而,由于從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轉變,技術上要求高,生產成本增加,承擔的風險大
北京打造28個農業生態標準園
加快農業瘦身健體和提檔升級,今年,北京市將打造28個農業生態標準園。據北京市農業局介紹,這些生態標準園由植保、農機等專業化服務組織提供技術支撐,設施規范齊備,實現高效生產和農產品的優質安全,樹立北京種植業品牌形象。 為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都市現代農業產業帶,北京市今年創建28個農業生態標
2022年智慧農業產學研生態峰會舉辦
11月5日-6日,2022年智慧農業產學研生態峰會在華中農業大學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28位專家學者與企業家結合所在領域取得的成果和實踐經驗為智慧農業發展獻智獻策,7萬余人次在線觀看了大會直播。 開幕式上,農業農村部科教司副司長張振華說,智慧農業建設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大
日本農業開發的代價:生態危機
在日本北海道的一個地區,超過70%的鳥類及鳥類物種已經消失,而這里曾是狩獵采集者聚居地,在一個半世紀前被改造成農田。相關成果5月25日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 直到19世紀,日本西北部的石狩低地仍然有狩獵采集部落。北海道大學的Munehiro Kitazawa說,研究人員利用新舊地圖追蹤自
成都山地所水塘生態系統服務研究取得新進展
水塘是山地景觀中重要的生態系統類型,具有供給、調節和文化多重功能,對于維持鄉村社會和經濟系統穩定起到關鍵作用。由于水塘數量多、規模小、分布散的特征,水塘保護和利用未得到足夠重視。在城鎮化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受人口遷移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水塘結構和功能正發生顯著改變。但有關水塘生態系統服務的研究非
現代生態農業基地農業清潔生產技術試驗示范項目啟動
4月9日,現代生態農業基地農業清潔生產技術試驗示范項目在京啟動,今年主要在山西、內蒙古、遼寧、山東、河南、湖北、廣東、重慶、貴州、甘肅和寧波實施。 據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站長王衍亮介紹,該項目將以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園區、家庭農場為載體,建設一
打響農業農村治污攻堅戰-補齊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短板
2018年9月,紐約聯合國總部,浙江“千村示范 萬村整治”工程榮膺全球環境最高獎“地球衛士獎”。這是對浙江省多年來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上所付出努力的肯定,也是中國不少鄉村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扎實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的縮影。 有多姿多彩的鄉村,才有氣象萬千的美麗中國。2018年,我國農業農村污染治
香煙重金屬超標暴露農業生態安全
2009年10月12日,山西省安澤縣農民在家里晾曬煙葉。 當理查德奧康納博士“出于好奇”在實驗室里分析中國香煙的成分時,他恐怕想不到會找到一道新配方。這位美國羅斯韋爾帕克癌癥學會(Roswell?Park?Cancer?Institute)的研究人員發現,中國1
農業農村部出意見深入推進生態環保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農業農村部日前出臺關于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全面部署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意見提出要重點抓好加快構建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著力實施農業綠色發展重大行動、穩步推進農村
評論:應合理構建我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
當前推進農業生態補償面臨耕地質量明顯下降、生態補償尚未健全、融資渠道比較單一、補償標準不甚合理、制度保障效力不足等障礙性因素。為此,需從以下幾方面加強推進: 一是健全農業生態補償管理體系,在適當時機開征“農業環境保護稅”。 二是完善相關標準體系和法律法規,盡快制定《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法
5500年前就有了“生態循環農業”
近日,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題為《新石器時代中國北方可持續的集約化粟作農業系統》的研究成果在《自然—可持續發展》在線發表,揭示秦安大地灣遺址5500年前就有了“生態循環農業”,與現代可持續集約化農業模式完全一致。 人類起源、農業起源和文明起源是史前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大里程碑。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6
建設生態農業-秸稈還田成趨勢
這幾天,江蘇省興化市114.38萬畝小麥陸續進入最佳收割期。 6月4日上午,在江蘇省興化市陳堡鎮鎮郊村村民金國群家5畝多地的小麥田里,農機手馬圣正駕駛著久保田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開足馬力搶收小麥。老馬操作嫻熟,不到1小時,5畝多麥田已全部收割裝袋。 記者發現,收割后
神奇面包蟲“吃”出生態農業路
依靠黃粉蟲提取特殊菌類降解塑料地膜,從而解決地膜污染土地的問題;黃粉蟲還可吞食尾菜垃圾,從而轉化為類似兔糞便的生物降解顆粒作為肥料,成蟲還可作為家禽飼料。記者今天從三亞市南繁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三亞南繁院)獲悉,該院從對黃粉蟲的研究中,探索出一條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新路子。 新研究: 黃粉蟲
新疆生態所揭示農業生態系統溫室氣體排放規律
農業生態系統是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研究農業生態系統溫室氣體排放機制及如何通過適當的農業管理措施減排是目前科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CO2、CH4與N2O是大氣中最重要的溫室氣體,全球約有47%的CH4和84%的N2O排放來自于農業活動。農田土壤通過根系呼吸、土壤動物呼吸和微生物呼吸產生并釋
農業部和國家農發辦聯合試點區域生態循環農業
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破解資源環境瓶頸,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自今年開始,農業部和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將在全國部分省市開展農業綜合開發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項目建設試點。試點選擇將以糧食主產區、畜禽養殖大縣、水源地等典型區域為主。今年,將從遼寧、山西、江蘇等省區選擇試點縣市,每省區1個,每個安排
農業部印發《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規劃》
近日,農業部印發《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規劃(2016—2020年)》,對“十三五”時期切實加強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進行了謀劃設計,也是《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的配套規劃。 我國目前農業生態情況如何?未來將在哪些方面改善農業生態功能? 農業發展方式依然粗放,農業生
貴州喀斯特山地生態環境實驗室晉升國家重點實驗室
日前,記者從貴州省科技廳獲悉,貴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成為繼貴州省中科院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貴州省綠色農藥與農業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之后全省第三家與科技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同時,該實驗室也成為全省第六家與科技部、教育部等國家部委共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岷江上游山地生態系統退化過程與恢復”項目獲進展
總結會現場 12月1日,由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主持、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共同承擔的中科院西部行動計劃(二期)項目“岷江上游山地生態系統的退化過程與恢復”舉行了項目總結會。 來自各承擔單位的專題負責人就專題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和進展向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