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發現全球增溫導致歐洲南部干旱加劇
在全球增溫背景下,干旱成為困擾人類社會緊迫問題之一。人類活動導致的持續氣候變化沒有減弱,在一些地區反而逐漸加劇。近年來,連續的極端干旱事件席卷歐洲大部分區域,給當地農業、環境,甚至人類生命造成影響。歐洲南部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是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極易發生干旱事件。與歐洲其他區域相比,歐洲南部的干濕演化特征是怎樣的?如何評估最近的氣候異常以及人類活動在其中的貢獻?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獲取超過器測記錄時段的干濕變化特征序列,將最近的極端干旱異常放在長時間尺度的背景下進行探討,進而評估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樹木年輪是研究過去氣候變化的首選代用資料之一,具有空間分布范圍廣泛、定年準確、分辨率高及復本量好等特點。樹輪氧同位素受蒸發和降水氧同位素的影響,兩者均與區域溫度和水分條件密切相關。當水分脅迫或溫度較高時,樹木中的氧同位素(18O)富集,樹輪氧同位素值較高,反之,樹輪氧同位素值則較低。因此,樹輪氧同位素近年來被廣泛用于區域干濕......閱讀全文
地質地球所發現全球增溫導致歐洲南部干旱加劇
在全球增溫背景下,干旱成為困擾人類社會緊迫問題之一。人類活動導致的持續氣候變化沒有減弱,在一些地區反而逐漸加劇。近年來,連續的極端干旱事件席卷歐洲大部分區域,給當地農業、環境,甚至人類生命造成影響。歐洲南部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是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極易發生干旱事件。與歐洲其他區域相比,歐洲南部的
全球增溫2℃可能造成小麥價格峰值提升6.2%
全球增溫2℃,對小麥會產生什么影響?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天一聯合國內外13家科研機構開發了一個基于全球環流模型、小麥生長模型和一般均衡經濟模型的集合模擬方法。該模型可以從全球小麥供給鏈的角度,解析未來2℃增溫導致的氣候變化和氣候極端事件對全球小麥產量、價格和供給鏈的影響。相關研究成
于學峰:初級能源消費對全球增溫有貢獻
人類一次能源消費對全球變暖有沒有貢獻?在大規模人類排放之前的全球氣候變化,是太陽輻射等外部驅動來觸發的。已有研究表明,10年尺度太陽活動往往對局地或全球氣候變化具有強烈影響;人類能源消費對局地氣候也具有重要影響,在能源消費集中的地區往往形成“熱島效應”。 對于化石燃料依賴較大的發展中國家而言,
地球環境所研究指出初級能源消費對全球增溫有貢獻
當前主流學術觀點認為全球增溫是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結果。但大規模人類排放之前的全球氣候變化,仍需太陽輻射等外部驅動來觸發。十年尺度太陽活動往往對局地或全球氣候變化具有強烈影響,可見太陽輻射對地球環境變化具有重要調制作用。人類能源消費對局地氣候具有重要影響,在能源消費集中的地區往往形成“熱島效應”。
全球增溫如何影響濕地碳“匯”?中科院發現功能大幅減弱
不同優勢植物功能群濕地,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三種溫室氣體凈交換對增溫的響應。 中科院大氣所 供圖 全球增溫對濕地的溫室氣體“匯”(簡稱碳匯)功能有沒有影響?有何影響?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科研團隊利用最近30多年間超過160個濕地站點實驗數據完成的研究發現,目前,濕地是溫室氣
近40年來北極增溫加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986.shtm
全球變暖將使俄南部干旱北部凍土消融
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地球冰凍圈研究所副所長德米特里·德羅茲多夫對衛星通訊社稱,全球變暖現象至少會持續到21世紀末,會給俄羅斯人帶來許多新的困擾。南部地區會遭受干旱,北部地區的土地倒是會變得更加肥沃,在北極圈內的房屋需要蓋得更結實一些。 根據氣候學家最新預測估計,全球變暖還將繼續,這會導致
全球變暖的后續效應:干旱減緩植物生長
2003年全球植物生產力分布情況。綠色表示生產力增加,紅色表示生產力降低。 盡管早前就有研究表明,氣候變暖促進了植物生產力的提高,生長期延長。但別高興得太早,最近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衛星數據顯示,由于局部地區旱情不斷,全球植物的長勢已呈衰退趨勢。 植物生產力是植物光合
最新研究揭示全球尺度樹木干旱死亡閾值
全球變暖背景下,很多區域變得越來越干旱。同時,在過去幾十年里,各個大陸的森林均有干旱死亡事件發生,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構成威脅。然而,由于對樹木干旱死亡閾值在不同樹種間的變異性缺乏了解,人們對森林干旱敏感性的理解和預測能力十分有限。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云在研究員葉
“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區年代尺度氣候變化”-中期會議
按照科技部的要求,由馬柱國研究員主持的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區年代尺度氣候變化的機理及影響研究”中期總結會議于7月26日至28日在南京召開。項目追蹤專家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中科院南京湖泊所王蘇民研究員,項目專家組成員符淙斌院士、何金海教授、王會軍研究員、王
科學家稱海冰消融加速北極增溫
據英國《衛報》報道,相關研究已經確認,海冰消融會引發氣溫上升并形成惡性循環,而這一循環已經使得北極冰面消融速度超過預期。 該研究分析顯示,海冰面積的縮小對北極地區不正常的暖化負有責任,并再次強調,在北極地區,海冰消融和氣溫升高已經形成一個正相關的關系,這將進一步加
我國研究表明-北極增溫迅速,今年并非最高溫
北極地區是地球大氣的冷源,在全球氣候、天氣和環境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北極地區是全球變化的敏感區,其增溫幅度遠大于中低緯度,約為全球平均的兩倍,是全球變化研究的熱點地區。近日,有媒體報道“北極地區近期出現史上最高溫,比往年高30度”。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鄒捍團隊對本次北極熱浪進行了初
研究稱氣候變暖對中緯度干旱半干旱地區影響更大
近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課題組與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吳召華團隊合作研究發現:全球陸地整體自1900年至今在不斷變暖,累積變暖最劇烈的區域是北半球中緯度生態系統極為脆弱的干旱和半干旱區域,該區域近幾十年增溫速率達到了每10年0.4攝氏度。該項成果已在《自然
黑龍江省寒區沼氣增溫技術國內領先
近日,省科技攻關項目“寒區厭氧發酵地源增溫技術的研究”順利通過了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成果在高寒地區沼氣工程增溫技術領域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據主持該課題的東北農業大學教授劉建禹介紹,在我省高寒地區,由于冬季室外氣溫較低,會大大降低沼氣的產氣率。為
新常態?研究發現氣候變暖使全球干旱轉向驟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510.shtm4月14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學院教授袁星團隊在Science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揭示氣候變化影響下全球干旱由緩旱向驟旱轉變的特征,并發現,迅速爆發的驟旱或將成為未來干旱的
專家認為全球變暖限溫承諾過于樂觀
時間來到2100年,整個世界看上去和全球領導人在巴黎相聚并參加歷史性氣候峰會的2015年年末完全不同。此時,近88億人擠在這個星球上。能源消耗幾乎翻番,經濟規模則增加了7倍多。貧富差距依然很大,但各國政府實現了一個關鍵目標:將全球變暖控制在高出工業化前溫度水平2℃以內。 事實證明,在巴黎舉行
全球轉基因種植面積20年增110倍
4日,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 (ISAAA)發布的《2016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報告稱,截至2016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已達1.851億公頃,相比1996年的170萬公頃,實現了110倍的增長。其中,美國是全球轉基因第一種植大國,約占全球種植面積四成。
全球升溫小麥產量增與減有說法了
全球普遍增溫的氣候背景下,農作物生產將受到多大影響?記者27日從南京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國家信息農業工程技術中心朱艷教授課題組,聯合全球18個國家的47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學家,采用多模型集合方式,定量評估了溫度升高1.5℃和2.0℃對全球小麥產量的潛在效應,在全球和區域尺度上明確了增溫對作物生
未來五年全球電子垃圾或增1/3
據科學與發展網絡(SciDev.Net)報道,根據“解決電子垃圾問題計劃”組織發布的交互式全球電子垃圾在線地圖預測,2012到2017年,全球產生的電子垃圾總量可能會增長三分之一。 2012年,全球平均每人產生7公斤的電子垃圾,總計為4890萬噸。“解決電子垃圾問題計劃”預計,到2017年
全球升溫小麥產量增與減有說法了
全球普遍增溫的氣候背景下,農作物生產將受到多大影響?記者27日從南京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國家信息農業工程技術中心朱艷教授課題組,聯合全球18個國家的47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學家,采用多模型集合方式,定量評估了溫度升高1.5℃和2.0℃對全球小麥產量的潛在效應,在全球和區域尺度上明確了增溫對作物生
我國學者證實火山爆發使全球干旱區顯著變濕
全球干旱區占陸地面積的41%,全球38%以上的人口居住于此。作為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最敏感的地區之一,理解干旱區對輻射強迫的響應具有重要科學和社會意義。前人研究集中于人為外強迫(如溫室氣體,人為氣溶膠等)對干旱區氣候變化的影響,對自然外強迫的影響關注較少。火山爆發作為自然外強迫中引起大幅度輻射強
農田排放對氣候變暖響應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胡春勝研究組在華北平原冬小麥和大豆輪作中,經過5年晝夜連續模擬增溫的田間觀測實驗,在“農田一氧化二氮排放對氣候變暖的響應”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農業、生態系統和環境》。 一氧化二氮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溫室氣體,其排放約為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的5%~8%。增溫
科學家揭開全球變暖南極海冰反增之謎
一頭豹海豹捕獵間隙在南極海冰上休息 北京時間8月18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最新一項研究稱,氣象學家成功破解了南極海冰面積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仍呈增加之勢的謎團,不過這一趨勢可能很快會被逆轉,南極海冰的融化速度不久將加快。海冰增多緣于自然進程 據領導實施
主動式增溫用于森林生態系統土壤呼吸控制實驗
哀牢山生態站在國內首次將主動式增溫用于森林生態系統土壤呼吸控制實驗 中國的CO2收支問題已受到國內外的密切關注,目前已成為國家制定戰略決策的重大需求。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有機碳庫,全球的土壤微生物呼吸不但占全球土壤總呼吸的71%,同時還是每年化石燃料排放碳的9倍,為每年陸地碳匯
增溫對內生和外生菌根真菌植物生長的影響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343.shtm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劉菊秀團隊基于廣東鼎湖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鼎湖山站)長期垂直移位增溫平臺,研究揭示了長期海拔移位增溫對南亞熱帶森林內生和外生菌根真
全球降溫與亞洲內陸干旱化如何影響梳趾鼠演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519.shtm
研究揭示早中二疊世大火成巖省引發華北板塊干旱化
早二疊世至中二疊世,地球經歷了距今最近的一次由冰室期到溫室期的轉變。期間,大氣CO2濃度由~200 ppmv增加至~800 ppmv,海水增溫近10℃,南半球的大規模冰川逐漸消融,低緯熱帶雨林大幅萎縮,海洋生物多次小規模滅絕。多數研究認為,該時期全球增溫與大規模火山活動導致的大氣CO2濃度增加有
我國部分地區氣溫破歷史紀錄-未來氣候變暖趨勢不變
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4年,全球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或偏高。 國家氣候中心專家介紹,2014年, 我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5℃,為1961年以來第六暖年,全國六大區域(東北、華北、西北、長江中下游、華南和西南)氣溫均偏高。 其中,華北偏高1.0℃,西北偏高0
國際鋼鐵協會:全球鋼鐵需求2014年將增3.3%
美國《華爾街日報》10月8日報道稱,國際鋼鐵協會7日稱,2014年全球鋼鐵需求量可能較今年小幅增加,這是因為發達經濟體需求的增長應該能抵消中國需求增長大幅放緩的影響。 國際鋼鐵協會在該協會定期發布的短期需求預測中表示,明年全球表觀鋼鐵需求量將增長3.3%,至15.23億噸,2013年
美報告稱未來30年全球能源消費將增56%
美國能源部下屬能源信息局日前發布的一份能源報告稱,由于發展中國家能源需求迅猛增長,今后30年全球能源消費將大幅增長56%。 這份題為《2013年國際能源展望》的報告說,到2040年,全球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 820千萬億英熱單位(1英熱單位約等于1055焦耳),與2010年的524千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