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海底首次發現古DNA
海底世界中,不僅有化石,還有微小生物的古DNA。圖片來源: F. Lejzerowicz等,《生物學快報》 在廣闊的南大西洋中,有一片海域幾乎沒有生命跡象:沒有鳥類,極少的魚類,甚至浮游生物也不多見。但是研究人員日前報道,他們發現了埋藏在海底的珍寶:海床之下淤泥中的古DNA。 古DNA來自微小的單細胞海洋生物,距今已有32500年,它們首次在深海平原中被發現。本周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另一個研究小組從黑海較淺的海底提取出距今11400年的浮游生物DNA。研究人員說,從地球表面找到如此古老的DNA有助揭示遠古氣候和海洋生態演化等很多領域的奧秘。 德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深海生物學家Pedro Martinez Arbizu在一篇關于南大西洋古DNA的文章中寫道:“我們已經能夠證明,深海是最大的長期DNA檔案庫,也是一個研究過去生物多樣性的主要窗口。” 英國利茲大學古生物學家Bridget Wade......閱讀全文
深海生物DNA價值突顯-共享海洋生物遺傳資源
水母是DNA已被申請ZL的上百種海洋生物之一。圖片來源:PASQUALE VASSALLO/GETTY IMAGES 生物遺傳資源被認為是繼石油之后又一戰略資源。占世界海洋面積2/3的公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和尋找有價值基因的公司。 一家跨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公司擁有13000
古DNA幫你看清劍齒虎
研究人員分析了兩種劍齒虎科動物的完整線粒體基因組,他們對這些動物在過去5萬年里的歷史有了新視角。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志上的數據表明,在2000萬年前,劍齒虎與現存貓類有共同的祖先。但這兩種劍齒虎大約在1800萬年前就分道揚鑣了。 德國波茨坦大學Johanna Paijmans說:“從線
大洋海底首次發現古DNA
海底世界中,不僅有化石,還有微小生物的古DNA。圖片來源: F. Lejzerowicz等,《生物學快報》 在廣闊的南大西洋中,有一片海域幾乎沒有生命跡象:沒有鳥類,極少的魚類,甚至浮游生物也不多見。但是研究人員日前報道,他們發現了埋藏在海底的珍寶:海床之下淤泥中的古DNA。 古DNA來
古DNA技術如何“浪里淘金”
重建已滅絕古人類——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全基因組、繪制全球人群遷徙交流歷史、挖掘最古老東亞現代人“田園人”的遺傳結構、揭示東亞人群末次盛冰期前后適應性基因的變化、追溯中國南北方人群格局的形成、溯源南島語系人群的中國南方起源……在過去十余年里,研究人員利用古DNA技術發掘出那些遺落了成千上萬年
古DNA技術如何“浪里淘金”
重建已滅絕古人類——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全基因組、繪制全球人群遷徙交流歷史、挖掘最古老東亞現代人“田園人”的遺傳結構、揭示東亞人群末次盛冰期前后適應性基因的變化、追溯中國南北方人群格局的形成、溯源南島語系人群的中國南方起源……在過去十余年里,研究人員利用古DNA技術發掘出那些遺落了成千上萬年
古DNA-圖譜描繪人類農業“黎明”
考古學和遺傳學證據表明,1.2萬年前的某個時候,中東的游牧狩獵采集者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轉變之一——不再游蕩,開始定居務農。這種轉變后來也獨立出現在世界其他地區,被稱為新石器革命(農業及畜牧出現)。古代基因組學研究曾暗示,這些“中東農民”起源復雜,涉及不同地方的狩獵采集群體,具有不同的遺傳序列。
古DNA揭示美洲人的“根”
大約1.3萬年前,古人類在美洲迅速擴張。而且,這個故事延續了數千年,人類在北美和南美之間進行了數次大規模遷徙。然而,并沒有文獻記錄下這些歷史。 幾十年來,科學家只能籠統地描述美洲人的歷史演變情況,但這些古老人類何時以及如何分布在這片大陸上一直成謎。 近日,發表在《細胞》和《科學》的兩項獨立研
古DNA揭示美洲人的“根”
大約1.3萬年前,古人類在美洲迅速擴張。而且,這個故事延續了數千年,人類在北美和南美之間進行了數次大規模遷徙。然而,并沒有文獻記錄下這些歷史。 幾十年來,科學家只能籠統地描述美洲人的歷史演變情況,但這些古老人類何時以及如何分布在這片大陸上一直成謎。 近日,發表在《細胞》和《科學》的兩項獨立研
古DNA揭示神秘迦南人命運
迦南人到底怎樣了?眾所周知,他們在圣經記載的就耶利哥城而起的最著名的一場沖突中輸掉了。迦南人生活在更北的地方,但由于他們的領土在古代遭到多次入侵,因此其最終的命運一直是個謎。如今,科學家在居住在黎巴嫩的現代人群中發現了迦南人的DNA。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美國人類遺傳學雜志》。 很多考古學家執迷
Science子刊:在深海中,病毒對古生菌進行大屠殺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在深海沉積物的微生物群體中,古生菌(archaea, 也譯作古細菌)遭受的病毒感染頻率通常是細菌的兩倍,盡管后者更加豐富。考慮到深海生態系統的巨大規模,這一結果表明古生菌-病毒關系可能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主要促進者。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10月12日那期Science
古核生物的形態特征
單個古核生物細胞直徑在0.1到15微米之間,有一些種類形成細胞團簇或者纖維,長度可達200微米。它們可有各種形狀,如球形、桿形、螺旋形、葉狀或方形。它們具有多種代謝類型。值得注意的是,鹽桿菌可以利用光能制造ATP,盡管不能像其他利用光能的生物一樣利用電子鏈傳導實現光合作用。古生菌微小,一般小于1m,
深海所在古海洋中藍藻細菌的保存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前寒武紀研究》(Precambrian Research)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深海科學研究部深海地質與地球化學研究室研究員彭曉彤課題組題為Cellular taphonomy of well-preserved Gaoyuzhuang microfossils: a wi
古DNA研究照亮斯瓦希里人種起源
一千年前,在季風和地理因素的推動下,非洲東部的斯瓦希里(Swahili)海岸成了水上貿易網絡的關鍵節點,該貿易網絡連接了來自非洲、中東和南亞的商人。在斯瓦希里海岸有一個名叫“石頭城(stone towns)”的地方,這里是貿易交易往來的核心地之一,遍布著用珊瑚塊建造的房子,這座繁榮的城市從索馬里摩加
古DNA揭示德系猶太人起源
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從人類遺骸牙齒中提取了古代DNA,研究了德國埃爾福特一個曾經繁榮的中世紀德系猶太人社區的生活。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細胞》,證明埃爾福特猶太社區的基因多樣性比現代德系猶太人要多。“今天,如果你比較來自美國和以色列的德系猶太人,你會發現他們在基因上非常相似,就像是同一群人,無論他們住在
古核生物的生存環境
很多是生存在極端環境中的。一些生存在極高的溫度(經常100℃以上)下,比如間歇泉或者海底黑煙囪中。還有的生存在很冷的環境或者高鹽、強酸或強堿性的水中。然而也有些是嗜中性的,能夠在沼澤、廢水和土壤中被發現。很多產甲烷的古核生物生存在動物的消化道中,如反芻動物、白蟻或者人類。通常對其它生物無害,且未知有
古核生物的結構和分布
古核生物是一些生長在極端特殊環境中的細菌.在深海的火山口、陸地的熱泉以及鹽堿湖等生命無法生存的地方,生活著的一些鮮為人知的古怪微生物。過去根據其內部構造沒有核膜、具環狀DNA結構以及細胞產能、細胞分裂、新陳代謝等生活方式與原核細胞相似,將古細菌歸入原核生物。很多是生存在極端環境中的。
古核生物的進化和分類
從rRNA進化樹上,古菌分為兩類,泉古菌(Crenarchaeota)和廣古菌(Euryarchaeota)。另外未確定的兩類分別由某些環境樣品和2002年由Karl Stetter發現的奇特的物種納古菌(Nanoarchaeum equitans)構成。 Woese認為細菌、古菌和真核生物各代表了
深海深淵里有道生物“分隔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666.shtm英國科學家報道了海面下超過4000米的一個特殊過渡區,這個過渡區將深海生物體按照不同體型隔開。帶殼動物被發現大量生活在這個過渡帶上方,而軟體動物則主要占據了深淵深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
北大西洋深海古菌:從原核到真核的橋梁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20億年前,單細胞結構簡單的原核生物產生了結構更加復雜精細的真核生物。最終,這些真核生物不斷發展,形成了今天豐富的生物種類,比如真菌,植物,還有我們這樣的動物。然而,從原核到真核,這個轉變的具體細節仍然無法得知。 如今,科學家們在《Nature》刊文,宣布在北大西洋海底發現了
古DNA揭秘新疆人群的五千年
公元前2世紀末,絲綢之路途經新疆,使后者正式成為了亞歐大陸東西部文化傳播、經濟貿易以及人群交流的橋梁。可事實上,很久以前新疆就是不同人群交匯的“十字路口”。 青銅時代人群是新疆早期的古代人類遺存,這些古老“居民”究竟從哪里來?他們如何與“鄰里”互動?考古學家、人類學家都非常好奇。 由中國科
古DNA研究揭示東亞家豬母系遺傳歷史
12月11日,《遺傳學報(英文版)》以研究論文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和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導完成的古代東亞家豬線粒體全基因組研究成果。研究獲取了42例來自于黃河流域的中國古代豬線粒體基因組數據,發現有部分類型從新石器時代早期直到現在連續存在于中國
最大規模古DNA分析揭示英國歷史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英國約克大學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等機構領導的一項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古代DNA分析顯示,青銅時代晚期,大批人口從現在的法國遷移到英格蘭和威爾士,同時可能將凱爾特語傳播到了英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自然》。鐵器時代凱爾特山丘堡壘 在此之前,英國曾發生過兩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第一次
古DNA顯示瑪雅人用男童獻祭
位于墨西哥的奇琴伊察是古瑪雅城邦遺跡,廢墟上布滿了祭祀儀式的痕跡。這座古城的球場附近有一幅版畫,繪有一個被砍下的頭顱,鮮血噴涌而出。數百名受難者的遺骸已經從一個60米寬的天坑“圣井”中找到。現在,來自奇琴伊察最年輕受害者的古DNA為這個故事增添了新線索。6月12日,發表于《自然》的一項研究分析了從現
《科學》:太平洋海底發現上千種新型微生物
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在太平洋的俄勒岡州沿海的深海熱液噴口發現了上千種微生物新物種。參與該項研究的科學家來自于緬因州的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實驗室以及華盛頓大學的大氣和海洋聯合研究所。?利用一種被稱為“454標簽測序法”的新型分析技術,科學家們分析了微生物和古生菌的1百萬個DNA序列。這些DNA取自于太平洋軸向
深海微生物抗癌分子機制發現
北京3月22日,根據21日發表在《自然·化學生物學》上的論文,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揭示了一種被稱為salinosporamide A(又名馬里佐米)的海洋微生物是如何制造出有效抗癌分子的,他們首次了解了激活該分子的酶驅動過程。? ? 1990年,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
陳舊動物皮張古DNA提取方法比較研究獲進展
5月18日,《動物學研究》(Zoological Research)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分子古生物學實驗室付巧妹研究團隊主導,與云南大學、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大學等合作,完成了以《陳舊動物皮張的古DNA提取方法比較的研究》為題的研究成果。 保存在博物館中的動物標本通常是
古DNA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人群演化歷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付巧妹科研團隊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四川大學考古科學中心、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等合作,針對青藏高原地區古人群開展的大規模、系統性古基因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該成果北京時間3月18日在線發表于綜合性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
科技考古:精確揭示古代遺存面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130.shtm 中國考古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科技與考古如何深度融合?日前,考古科學大會在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
“深部生物圈”古菌揭示生命起源
生活在陽光下,我們看慣了飛禽走獸、樹木花草,不會對“萬物生長靠太陽”產生懷疑。最近幾十年,隨著海洋科技不斷發展,科學家們發現在海洋底部一些黑暗的極端環境下,也有微生物活動的跡象。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海洋學實驗室教授王風平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
海洋低氧區擴增-深海生物生存面臨挑戰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們對海洋低氧區的擴張和收縮研究發現,氣候的波動會顯著影響海洋生態系統的可居住性。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洛杉磯分校大氣和海洋科學助理教授柯蒂斯·多伊奇(Curtis Deutsch)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計算機模擬首次證明,由好氧細菌制造的海洋低氧區的深度會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