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虎: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須落實“三線一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654.shtm 中新網北京9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9月1日起正式施行,如何貫徹落實備受關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研究員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立足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必須強化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推進落實“三線一單”,即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 生態保護優先,筑牢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 陳發虎院士表示,青藏高原擁有除海洋生態系統外幾乎所有的陸地生態系統,多樣的生態系統提供了重要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碳固持、生物多樣性維持等功能,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周邊國家的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屏障作用。 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強調了生態保護優先的基調。而生態保護優先是筑牢青藏高原生態......閱讀全文
陳發虎: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須落實“三線一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654.shtm 中新網北京9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9月1日起正式施行,如何貫徹落實備受關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研究員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
陳發虎:用一沙一石拼出人類青藏高原攀登史
近日,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于表彰第六屆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的決定》,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陳發虎入選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名單。走進陳發虎的辦公室,墻上掛著各種地圖:世界的、中國的、青藏高原的、地貌地形
陳發虎:ATES推動跨學科跨區域跨語言合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280.shtm 中新網蘭州8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由“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跨大陸交流與絲路文明聯盟(ATES)、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匈牙利科學院共同主辦的ANS
陳發虎:肩扛“國家責”-加快搶占科技制高點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592.shtm 講述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 陳發虎 陳發虎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戰略資源儲備基地,是中
中科院院士起訴原北大博士后侵權:被惡意詆毀
青藏高原研究所陳發虎院士訴吳慶龍侵權:被惡意詆毀故意造假 日前,從北京互聯網法院獲悉,現年60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蘭州大學原副校長陳發虎訴現年49歲的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后吳慶龍網絡侵權責任糾紛一案原定2月23日線上開庭,因被告提交“延期開庭
青藏科考:高原上的“院士課堂”
“野外科考規范,首先要準確記錄科考(采樣)點名稱、經緯度、海拔高度等信息”“對地層進行初步研判時,也可以舔一下砂石樣品,嘗嘗粗細、咸淡和是否沾舌頭”“可以把冰川劃分為冰斗冰川、山岳冰川、山麓冰川和冰蓋四種類型”…… 連日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研究員持續在“世界屋脊”
中國科學家發現:亞洲沙塵暴兩千年前主因已為人類活動
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組成的團隊于北京時間20日發表最新成果于《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揭示,兩千年前,人類活動已成為影響亞洲沙塵暴的主要因素。圖片來源于網絡 該論文的并列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陳發虎表示,目前,中國對過去
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西藏分中心正式揭牌建設
2021年12月17日,由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聯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西藏寧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西藏分中心在拉薩揭牌。自治區副主席孟曉林、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院士出席揭牌儀式并致辭,自治區及拉薩市相關單位同志參加。揭牌儀式由區科技廳廳長赤來旺杰
中挪“第三極北極聯合研究中心”國際研討會召開
10月7日,第一屆中國-挪威“第三極-北極聯合研究中心(TPAC)”研討會在挪威卑爾根大學開幕。 研討會為期3天,主題覆蓋第三極-北極地表過程觀測、數值模擬、生態研究、氣候演變以及人類適應等領域,與會專家學者通過跨學科、跨領域的探討與交流,尋找共同關注的研究主題,為下一步開展切實深入合作,建設
青藏高原研究進展與研究生經典文獻研討會在京召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0907.shtm12月9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青藏高原研究進展與研究生經典文獻研討會”,發布“青藏高原研究的研究生經典文獻目錄”,專家學者分別就青藏高原研究相關領域經典
讓青藏高原成為更好的生態安全屏障
青藏高原位于中國西南部,被譽為“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碳固定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是我國乃至亞洲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區和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區域。 為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我國實施一系列生態保護修復政策與工程,建設了以三江源國家公園為代表的自然保
碳達峰碳中和ZL信息平臺正式啟動
碳達峰碳中和ZL信息平臺啟動?中科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供圖 10月29日,由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和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聯合主辦、四川省委創新驅動發展研究智庫承辦的“成渝雙城·雙碳論壇2022”在成都舉辦。 本次論壇以“智匯雙城、睿議雙碳”為主題,雙碳領域院士專家、知名學者、名企高管
國際巨型高原研究會成立
1月11日,由我國科學家牽頭發起的國際巨型高原研究會(International PlateauPlus Association,PlateauPlus)在北京成立。 研究會旨在聯合全球巨型高原的五大洲20多個國家的科研機構及科學團隊,搭建巨型高原研究的國際平臺,發展形成跨學科、跨地域的地球系
國際巨型高原研究會成立
1月11日,由我國科學家牽頭發起的國際巨型高原研究會(International PlateauPlus Association,PlateauPlus)在北京成立。 研究會旨在聯合全球巨型高原的五大洲20多個國家的科研機構及科學團隊,搭建巨型高原研究的國際平臺,發展形成跨學科、跨地域的地球系
“青藏精神”指引方向
“希望你們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斗、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為守護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凈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貢獻,讓青藏高原各族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西藏拉薩啟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向參加科學考察的全體
陳發虎、張東菊組夏河人化石研究入選Science-News十大新聞
繼榮登美國《考古學》雜志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后,由由蘭州大學雙聘院士陳發虎領銜、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成員張東菊副教授共同通訊的夏河人化石研究成果,與本年度其他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一起,再次入選Science News雜志評選的2019年年度十大新聞(Top 10 stories),
中科院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啟動
?地球大數據正成為認識地球的新鑰匙,作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科學數據如何開放共享?數據產品如何進一步服務于國家戰略和科學研究? 科學數據應如何規范管理? 1月26日,在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召開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啟動會旨在
中科院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啟動
?地球大數據正成為認識地球的新鑰匙,作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科學數據如何開放共享?數據產品如何進一步服務于國家戰略和科學研究? 科學數據應如何規范管理?? ? 1月26日,在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召開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啟動會旨在解決這些問題。? ?
行程1100余公里,秦嶺生態綜合科考收官
近日,由長安大學牽頭組織,陜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陜西省林科院、西北大學等單位聯合開展的秦嶺生態綜合科考歷時25天順利收官。本次考察活動由長安大學彭建兵院士牽頭發起,始于6月26日,行程1100余公里。考察團隊先后完成了對貫穿秦嶺南北麓三條標志性通道——褒斜道、儻駱道、藍武
青藏高原所與青海師范大學簽署全面合作協議
12月21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與青海師范大學全面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青海師范大學舉行。青藏高原所所長陳發虎、青海師范大學校長史培軍分別代表雙方簽署協議。 青藏高原所副所長安寶晟介紹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基本情況,并回顧了雙方自今年8月12日首次座談以來的合作情況,并希望通過此次全面合作促進青
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副主任周云龍一行考察西高所
11月20日,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副主任周云龍、農業部科教司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副處長何曉丹、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基因安全處副處長付仲文和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副主任金蕪青一行,在青海省農牧廳科教處處長熊進寧等的陪同下到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考察農作物轉基因生物安全工作。西高所所
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暨丹尼索瓦人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蘭州召開
8月10日上午,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暨丹尼索瓦人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蘭州大學開幕。本次會議以“白石崖溶洞遺址研究與保護;丹尼索瓦人研究進展;古人類演化與活動歷史;古人類生存環境與適應”為主題。來自中國、德國、法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丹麥、韓國和以色列等國的10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交流跨學科
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頜骨化石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作為第一和通訊作者的中科院“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專項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頜骨化石》(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
“ATES絲路文明國際大講壇”活動在京啟動
7月16日,跨大陸交流與絲路文明聯盟(ATES)在京舉辦首屆“ATES絲路文明國際大講壇”。講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在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設置主會場。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秘書處執行主任曹京華教授,國際地理聯合會(IGU)主席、南非皇家科學院院士Michael Mead
扎根西部-創新發展
??????? 記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地處西部的蘭州大學,先后被確立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培養人才,服務地方,蘭大在融入西部的發展中即將迎來百年校慶。 作為蘭州大學眾多科研單元之一,蘭大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我國西部高寒和干旱環境系統的形
江西吉安青原:發檢察建議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近日,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檢察院積極履行公益訴訟職能,發出檢察建議消除餐飲安全隱患,切實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據悉,該院檢察官在履職中發現,該區某餐飲企業服務人員的健康證已過有效期限,但企業未及時組織服務人員體檢并辦理健康證,其行為已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五條之規定,存在
中國科學院6人獲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
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于12月19日頒獎,共授予56名科技工作者。中國科學院共有6位科學家獲獎,3位獲進步獎,3位獲創新獎,獲獎科學家名單如下。中國科學院獲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名單姓名獎項類別工作單位萬寶年物理學獎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韓布興化學獎中國科學院化
荒漠化防治與“三北”工程學術會暨《中國沙漠》40年研討會舉行
6月11日至14日,由中國地理學會沙漠分會、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防沙新材料專業委員會、三北工程研究院共同主辦,甘肅省科學技術協會、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支持,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干旱區生態安全與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甘肅省科學技術期刊學會和《中國沙漠》編輯部共同承辦的荒漠化綜合防治和“三北”
“數據驅動的新地學”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在京舉行
10月29至30日,中國科學院學部“數據驅動的新地學”跨學部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暨Science Bulletin第二屆地球科學前沿學術沙龍在中國科學院學術會堂舉行。此次論壇圍繞“數據驅動的新地學”這一主題,深入討論了地球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耦合,探索了數據驅動下的地球系統科學變革。9位中國科學院
2015年度地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綜合評議專家名單
受科技部委托,國家遙感中心會同中國地理學會承擔2015年度地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工作。綜合評議會議將于2015年7月16-18日在北京舉行。現將專家名單予以公布,見附件。 國家遙感中心 2015年7月14日2015年度地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綜合評議專家名單 (按姓氏拼音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