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山顆粒的用法用量及禁忌
用法用量 開水沖服,一次15克,一日3次。 禁忌 糖尿病患者禁服。......閱讀全文
雙羥萘酸噻嘧啶顆粒的檢查方法
應符合顆粒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通則0104)
雙羥萘酸噻嘧啶顆粒的基本性狀
本品為淡黃色粉末或細粒
雙羥萘酸噻嘧啶顆粒的鑒別方法
(1)取本品的細粉適量,照雙羥萘酸噻嘧啶項下的鑒別(1)、(2)項試驗,顯相同的反應。(2)取含量測定項下的溶液,照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通則0401)測定,在311nm的波長處有最大吸收。
雙羥萘酸噻嘧啶顆粒的含量測定方法
照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通則0401)測定避光操作供試品溶液取裝量差異項下的內容物,混勻。精密稱取適量(約相當于雙羥萘酸噻嘧啶20mg),置100m棕色量瓶中,加二氧六環-0.1%濃氨溶液(1:1)8ml,振搖使雙羥萘酸噻嘧啶溶解,用鹽酸溶液(9→1000稀釋至刻度,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5ml,
雙羥萘酸噻嘧啶顆粒的類別及貯藏方法
類別同雙羥萘酸噻嘧啶。規格每1g含雙羥萘酸噻嘧啶0.15g貯藏遮光,密封,在干燥處保存。
山銀花的介紹
山銀花在華南地區野外山林生長。木質藤本,長2~5m。樹皮黃褐色漸次變為白色,嫩時有短柔毛。葉對生,卵圓形至橢圓形,長4~8cm,寬3.5~5cm,上面綠色,主脈上有短疏毛,下面帶灰白色,密生白色短柔毛;花冠管狀,長1.6~2cm,稍有柔毛,初開時白色,后變黃色。花期6~9月,果期10~11月。灰
山扁豆的介紹
為豆科決明屬植物含羞草決明Cassia mimosoides L.,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洗凈曬干。一年生或多年生半灌木狀草本,高30~45厘米。莖細瘦,多分枝,被短柔毛。雙數羽狀復葉互生。夏季于葉腋開花,單生或數朵排成短總狀花序,花瓣5,黃色。莢果扁平微彎,稍似扁豆,因而得名,內有種子約20
山棗的概述
山棗(拉丁學名: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 B. L. Burtt & A. W. Hill),別稱棉麻樹、醋酸果、花心木,漆樹科南酸棗屬高大落葉喬木植物。 高達30米,小枝無毛,具皮孔。奇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對生,基部寬楔形。花單性或雜性異株,雄花和假兩
山莨菪的簡介
山莨菪(shān làng dàng)(拉丁學名:Anisodus tanguticus (Maxim.) Pascher),別名為甘青賽莨菪、藏茄等,[1]俗名為樟柳、黃花山莨菪等,茄目茄科山莨菪屬植物多年生草本。[2][3] 山莨菪高達1米,根粗大,近肉質;葉長圓形、窄長圓狀卵形或披針形,
山皂莢的介紹
山皂莢也稱為山皂角、皂莢樹、皂角樹、懸刀樹、莢果樹、烏犀樹、雞棲子等。屬于落葉喬木或小喬木;小枝有棱;刺略扁。羽狀復葉。花成穗狀花序,腋生或頂生。種子多數。
山莨菪的介紹
山莨菪(shān làng dàng)(拉丁學名:Anisodus tanguticus (Maxim.) Pascher),別名為甘青賽莨菪、藏茄等,[1]俗名為樟柳、黃花山莨菪等,茄目茄科山莨菪屬植物多年生草本。[2][3] 山莨菪高達1米,根粗大,近肉質;葉長圓形、窄長圓狀卵形或披針形,
山棗的概述
山棗(拉丁學名: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 B. L. Burtt & A. W. Hill),別稱棉麻樹、醋酸果、花心木,漆樹科南酸棗屬高大落葉喬木植物。 高達30米,小枝無毛,具皮孔。奇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對生,基部寬楔形。花單性或雜性異株,雄花和假兩
山甘草的介紹
山甘草,是一種中藥名稱,別名野白紙扇,白紙扇、涼茶藤、白頭公等。全年可采集,性味甘微苦,涼。生于山坡或灌木叢中。分布福建、廣東、廣西、云南、四川、貴州等地。 主要功能有解表,消暑,利濕,解毒,活血。治感冒,中暑,發熱,咳嗽,咽喉腫痛,暑濕泄瀉,痢疾,瘡瘍膿腫,跌打,蛇傷。
山銀花的發展
金銀花除用于制藥外,用途日益廣泛,如日化、飲料、美容、保健品等,用量也越來越大。很多提取綠原酸的廠家就指名要灰氈毛忍冬。同時,灰氈毛忍冬在藥用領域研究也有重大進展。 中國科學院江蘇省植物研究所博士生導師馮煦等研究發現,在灰氈毛忍冬化學成份中發現了大量的三萜皂類成份,該成份具有保肝、抗癌活性。該
山棗的介紹
山棗(拉丁學名: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 B. L. Burtt & A. W. Hill),別稱棉麻樹、醋酸果、花心木,漆樹科南酸棗屬高大落葉喬木植物。 高達30米,小枝無毛,具皮孔。奇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對生,基部寬楔形。花單性或雜性異株,雄花和假兩
山麥冬的介紹
山麥冬(拉丁學名:Ophiopogonjaponicus(Thunb.)Ker-Gawl),百合目百合科山麥冬屬植物。該類植物分布于日本、越南和中國,在中國除東北、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各省區外,其他地區廣泛分布和栽培。[1] 山麥冬的植株有時叢生,根稍粗,有時分枝多,近末端處常膨大呈矩圓形
山莨菪的概述
山莨菪(shān làng dàng)(拉丁學名:Anisodus tanguticus (Maxim.) Pascher),別名為甘青賽莨菪、藏茄等,[1]俗名為樟柳、黃花山莨菪等,茄目茄科山莨菪屬植物多年生草本。[2][3] 山莨菪高達1米,根粗大,近肉質;葉長圓形、窄長圓狀卵形或披針形,
雙羥萘酸噻嘧啶顆粒的性狀及鑒別方法
性狀本品為淡黃色粉末或細粒鑒別(1)取本品的細粉適量,照雙羥萘酸噻嘧啶項下的鑒別(1)、(2)項試驗,顯相同的反應。(2)取含量測定項下的溶液,照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通則0401)測定,在311nm的波長處有最大吸收。
甘肅山麥冬的介紹
甘肅山麥冬(學名:Liriope kansuensis (Batal.) C. H. Wright)是百合科山麥冬屬植物,根較多而細;根狀莖很短,具地下走莖。葉基生成叢,長15-25厘米,寬1-1.5毫米,具3條脈,邊緣具疏鋸齒且向背面卷,基部無膜質的鞘。
臭山牛蒡的介紹
臭山牛蒡,中藥名。為菊科植物山牛蒡的全草或根。夏、秋季采收,全草切段曬干,花陰干,種子曬干。味辛;苦;性涼;小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主治感冒;咳嗽;瘰疬;婦女炎癥腹痛;帶下。
山梅根的介紹
山梅根(別名:糟樓星、金包銀、上甘草)是冬青科冬青屬植物,花期4-5月,果期7-8月,常生于海拔400至1000米的山谷路旁灌叢中或闊葉林中。
照山白的介紹
照山白(拉丁學名:Rhododendron micranthumTurcz.)杜鵑花科常綠灌木,小枝褐色,有褐色鱗片及柔毛。葉互生,革質;橢圓狀披針形或狹卵圓形。先端尖,邊緣有疏淺齒或不明顯,基部楔形,上面綠色,下面密生褐色腺鱗。花密生成總狀花序;花冠鐘形白色,蒴果長圓形,成熟后褐色,花果期5~
山扁豆的特性介紹
亞灌木狀草本,高30~45厘米。莖多分枝,分枝瘦長,斜升或四散,多少被有 短柔毛。雙數羽狀復葉,互生,長7.5~10厘米;托葉線形,長尖;小葉25~60對,鐮刀狀錢形,長3~5毫米,少有8毫米,先端短尖。 花梗腋生。單一或數朵排成短總狀花序;萼片5,披針形,先端急尖;花瓣5,黃色,少有長于萼片
山萸肉的介紹
山萸肉,別稱山茱萸、山芋肉、山于肉、棗皮等,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4-10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細圓柱形,無毛或稀被貼生短柔毛冬芽頂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針形,被黃褐色短柔毛。花黃色,核果長橢圓形,長1.2-1.7厘米,直徑5-7毫米,紅色至紫紅色;核骨質,狹長橢圓形,長約12毫米,有幾條不整齊的肋紋。
山萸肉的簡介
山萸肉,別稱山茱萸、山芋肉、山于肉、棗皮等,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4-10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細圓柱形,無毛或稀被貼生短柔毛冬芽頂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針形,被黃褐色短柔毛。花黃色,核果長橢圓形,長1.2-1.7厘米,直徑5-7毫米,紅色至紫紅色;核骨質,狹長橢圓形,長約12毫米,有幾條不整齊的肋紋。
山萸肉的概述
山萸肉,別稱山茱萸、山芋肉、山于肉、棗皮等,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4-10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細圓柱形,無毛或稀被貼生短柔毛冬芽頂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針形,被黃褐色短柔毛。花黃色,核果長橢圓形,長1.2-1.7厘米,直徑5-7毫米,紅色至紫紅色;核骨質,狹長橢圓形,長約12毫米,有幾條不整齊的肋紋。
荷包山桂花的介紹
荷包山桂花(學名:Polygala arillata Buch.-Ham. ex D. Don):灌木或小喬木,高1-5米;小枝密被短柔毛,具縱棱;芽密被黃褐色氈毛。單葉互生,葉片紙質,橢圓形、長圓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總狀花序與葉對生,下垂,密被短柔毛。花瓣狀,紅紫色,長圓狀倒卵形。子房圓形
山枝根的概述
山枝根,中藥名。為海桐花科海桐花屬植物光葉海桐Pittosporum glabratumLindl.的根或根皮。植物光葉海桐,分布于廣東(海南島)、廣西、貴州、湖南。具有補肺腎,祛風濕,活血通絡之功效。主治虛勞喘咳,遺精早泄,失眠,頭暈,高血壓病,風濕性關節疼痛,小兒癱瘓。
山萆粟的介紹
多年生纏繞藤本。根莖橫生,近于地面,竹節狀。葉互生,三角狀心形,或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邊緣波狀,葉片干后近乎黑色,下面常蓋有白色粉狀物。花單性,雌雄異株。蒴果成熟后反曲下垂,翅寬超過長度或近于等長,表面栗褐色,成熟后頂端開裂。種子四周圍以薄膜狀的翅,通常兩兩迭生,著生于每室的中央。花期5~8月
杜莖山的簡介
紫金牛科(Myrsinaceae) 一般特性:灌木,有時攀援狀,高1-3米,全部禿凈。 葉:紙質或近革質,通常橢圓形,但有時狹橢圓狀披針形至矩圓狀卵形,長5-15厘米,但通常長1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或漸尖,基部鈍或渾圓,邊全緣或近基部全緣或長中部以上有疏鋸齒,全禿凈。 花:總狀花序單生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