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中科院發布汶川地震區域5年遙感動態監測結果

    在四川汶川地震5周年之際,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11日發布了對汶川震區5年來城鎮重建、滑坡泥石流災害、堰塞湖、生態恢復等情況的遙感動態監測和評估結果。 對震區城鎮重建的監測顯示,5年來北川新城、漢旺、擂鼓和南壩等12個鄉鎮區域的重建取得了重大成就。震后臨時安置房在2010年后基本拆除,2011年城鎮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災區學校、道路和生活等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城鎮建設布局更加合理;映秀、擂鼓、南壩等山區鄉鎮基本在原址重建,5年來周邊生態環境整體上有了很大改善,道路、交通、河道基本恢復正常。 對震區13個重大滑坡群的泥石流發展及植被恢復狀況的監測顯示,5年來,泥石流災害頻發,但強度基本呈逐年下降趨勢;震后滑坡群的滑坡體植被覆蓋逐步恢復,目前大型滑坡體植被覆蓋恢復已進入緩慢發育階段,但仍有部分滑坡體存在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風險。 對震區36個堰塞湖的動態監測表明,堰塞湖風險已完全解除;5年間未發......閱讀全文

    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災害鏈聚研究鏈

      從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薩的川藏交通廊道,橫跨14條大江大河,穿越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因而規劃建設中的川藏鐵路被譽為“最難”鐵路線。然而,這條“難于上青天”的交通干線所處的川藏交通廊道,一直是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的主戰場之一。  在2017走進中科院“科技支撐川藏交通廊道建設”記

    冰凍圈告急災害增多 它們終成“丑樣子”

      2018年夏天,一篇題為《北極圈罕見32攝氏度高溫,我們有生之年,或許再也看不到北極熊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盡管把一個地點的最高溫度當作平均溫度來認知是不科學的,但這個全球氣候變暖的“小故事”,還是著實嚇了人一跳。  幾乎在同一時間,新疆連續在阿克蘇溫宿縣和哈密出現暴雨洪水,尤其是8月中旬喀喇昆

    剖示我國山地(山區)的現狀及多元性

    貴州黔西南山區的布依族山民在趕墟喊山:順山橫山仰山山都應該不倒  生活在大山、高原的人們,往往都有一副高亢嘹亮的好嗓子。他們多半都是在特殊的地理環境里所后天練就——地勢的空曠和高海拔,就是為他們天造地設的排練場和演習廳。  陜北姑娘王二妮早年在《星光大道》一出場,《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青藏高原冰川縮水嚴重后退200米

      30年來,青藏高原的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5℃,致使雪域高原的“冰川外衣”嚴重“縮水”。昨天,以“地球之極,挑戰極限”為主題的上海科普大講壇在上海科技館舉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劉小漢在講壇上透露,青藏高原是反映全球溫度變化的關鍵地區,伴隨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部分區域的冰川外圍往高海拔方向退縮

    《科學新聞》:國際合作詮釋大國實力

       國際科技合作早已不是個新鮮事兒。  30年來,在“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護知識產權、遵從國際慣例”的原則下,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突飛猛進。  然而,在林林總總的科技合作內容中,卻總不如一個“民生”來的更為觸動人心。  成都山地所,扛起的就是中國與世界各國科技合作中“民生”這桿大旗。  堰塞湖處置、

    山地所舉行“波密站”建站論證會

      6月19日,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組織專家組對“藏東南波密地質災害觀測研究站建站”(下簡稱波密站)進行論證。會議由所長鄧偉主持。論證專家組由國土資源部成都地質與礦產研究所劉寶珺院士任組長、西南交通大學姚令侃教授任副組長,專家組成員由中鐵二院副總工王科、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

    《自然》特寫:汶川地震暴露中外科學家的認知缺陷

      龍門山有著河谷切割出來的世界上最陡峭的山坡,非常容易由地震引發巨大的滑坡。   龍門山斷裂帶穿過白鹿鎮一學校的院子,造成這道高2米的混凝土隆起的斷層,就是5·12大地震的元兇。     這些地殼上的裂紋在一定程度上欺騙了大家。中外科學家都曾將它們繪制在地圖上,卻沒

    2017年海峽兩岸水土保持學術研討會在四川成都召開

      8月20日至24日,在中國科協的資助下,由中國水土保持學會、臺灣中華水土保持學會主辦,中國水土保持學會泥石流滑坡專業委員會承辦,四川省水土保持學會、臺灣中興大學、5.12汶川特大地震博物館、綿陽市唐家山堰塞湖管理局等協辦的“2017年海峽兩岸水土保持學術研討會”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行。來自海峽兩岸9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成立50年:率先行動風頭正勁

    2012年8月17日,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現場考察指導西藏樟木滑坡防治工作2016年10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國科學院《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工程建設成效評估》發布會。  自然災害頻繁、生態環境脆弱、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遭到威脅,橫亙在中國山區面前的問題,讓陸域國土面積三分之二的山區、40

    藏東南站開展重點冰湖監測及其危害性研究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縮加劇,特別是在藏東南和藏南的青藏高原邊緣,冰川退縮更為嚴重。冰川退縮產生了大量融水,使的冰湖數量增加,規模增大,原有冰湖變得更加不穩定,潰決災害發生的頻率增高。冰湖潰決后形成的洪水或泥石流往往是瞬間爆發,具有發生規模大,影響范圍廣,危害程度高的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