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丹喀斯特生態聯合科學考察舉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1115.shtm10月8日至23日,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喀斯特生態服務提升項目、中國科學院國際伙伴計劃-全球共性挑戰專項“融合高分辨率遙感與深度學習的森林碳匯精準監測”及中國科學院青年交叉團隊項目等支持下,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下稱環江站)組織開展第二次中國-丹麥喀斯特生態聯合科學考察。本次野外考察聚焦喀斯特區生態恢復持續性與森林碳匯精準計量,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地理系副教授Martin Brandt及其7名團隊成員、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桂林理工大學相關科研人員等27人參加考察。 ?考察團在喀斯特石灰巖地區開展天然林樣地調查。亞熱帶生態所 供圖考察團一行考察了貴州中南部、廣西西北部、云南東部等地區的典型喀斯特地貌分布區。他們重點考......閱讀全文
喀斯特生態適應性修復支撐計劃課題通過驗收
3月29日,四川省科學技術廳在成都組織專家組對“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西南生態安全屏障(一期)構建技術與示范”課題“喀斯特峰叢洼地退化生態系統適應性修復技術與示范”課題進行了驗收。專家組在前期現場考察的基礎上,審閱了相關材料,聽取了課題負責人王克林的匯報,經質詢和討論,認為課題
植物物種多樣性有益于喀斯特森林土壤氮轉化速率
植物物種多樣性支撐生態系統結構和基本功能,是開展植被修復工程必須考慮的關鍵問題。多項證據顯示,增加植物物種多樣性有助于改善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現有研究表明,增加生態系統植物物種多樣性可提高土壤有效氮水平,但在部分案例中,土壤有效氮水平也可能隨著植物物種多樣性的增加呈現出減少或保持不變的現象。這種不確定
植物物種多樣性有益于喀斯特森林土壤氮轉化速率
植物物種多樣性支撐生態系統結構和基本功能,是開展植被修復工程必須考慮的關鍵問題。多項證據顯示,增加植物物種多樣性有助于改善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現有研究表明,增加生態系統植物物種多樣性可提高土壤有效氮水平,但在部分案例中,土壤有效氮水平也可能隨著植物物種多樣性的增加呈現出減少或保持不變的現象。這種不確定
我學者發現干季霧水維持喀斯特森林植物水分平衡原因
西雙版納熱帶森林是在水分、熱量和海拔極限條件下發育形成的森林類型。同時,該地區是我國輻射霧日最多、霧時最長、霧量最大的典型區域之一。長期以來,霧水被認為能補充干季降雨不足,避免低溫傷害,進而形成了“霧水維持熱帶雨林存在的假說(簡稱霧水假說)”。 該地區前期系列研究已經表明,干季滴落霧水是熱帶森林
極端干旱讓西南地區熱帶森林變脆弱
熱帶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重要的碳匯,然而目前對于不同演替階段熱帶森林的群落動態和碳匯能力如何響應氣候變化方面的研究較少。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的科研人員,依托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研究站的長期監測數據,分析了環境因子對2004~2020年間西雙版納勐侖地區五個熱帶森
極端干旱讓西南地區熱帶森林變脆弱
熱帶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重要的碳匯,然而目前對于不同演替階段熱帶森林的群落動態和碳匯能力如何響應氣候變化方面的研究較少。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的科研人員,依托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研究站的長期監測數據,分析了環境因子對2004~2020年間西雙版納勐侖地區五
72.4米!廣西發現中國巖溶地區最高樹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575.shtm 記者今天(15日)從廣西林業局了解到,2023年3月中旬,廣西林業局組織開展廣西最高樹科學考察,在崇左市寧明縣廣西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巖溶峰叢洼地中發現了一株高度72.4米的望
森林生態系統在碳循環中的作用森林土壤
這是森林生態系統中zui大的碳庫。不同的森林其土壤含碳量具有很大的差別,在北部森林中森林土壤占有84%總碳量;溫帶森林土壤中的碳占到其總碳量的62.9%;在熱帶森林中,土壤中的含碳量占整個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碳貯量的一半。全球森林土壤的含碳量為660~927Gt,是森林生態系統地上部的2~3倍。國內外很
華南植物園發現西南喀斯特森林植被恢復對流域產水量影響
上世紀末,中國政府陸續實施的“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使“兩江”中上游區域森林植被發生較大變化,在控制水土流失與土地退化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近年來我國西南連續的干旱引發對大規模植被恢復的爭議。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與環境科學研究中心閆俊華研究員等利用后寨河流域長期監測數
森林破碎化在熱帶地區增加但在全球減少
森林景觀破碎化是生態系統退化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通常是大規模森林損失的前兆。根據《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熱帶地區的森林正在變得越來越破碎化,但在世界上許多其他地區則并非如此。這些發現凸顯出需要減少毀林、增加破碎森林的連通,特別是在熱帶區域。
固碳現狀、速率、機制和潛力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曾馥平主持的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 “廣西森林生態系統固碳現狀、速率、機制和潛力研究”取得新進展。 10月初至11月底,課題組在亞熱帶所宋同清副研究員帶領下,與廣西大學林學院以及廣西林業勘測設計院攜手在廣西區順利開展了復查樣地
AZF0100森林生態系統水文過程觀測系統對森林生態系統...
AZ-F0100森林生態系統水文過程觀測系統對森林生態系統水文要素的時空規律研究1?引言森林水文調節功能是森林所實現的重要服務功能之一,可是由于森林資源被無節制的開采利用,導致人們不斷遭受森林破環所帶來的各種災害。因此關于森林生態水文功能研究已成為生態學和水文學的研究重點之一。近年來,國內外從森林的
地化所喀斯特地區土壤汞的遷移及轉化研究取得進展
高汞背景的喀斯特生態系統是全球汞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位于全球汞礦化帶上,是我國汞礦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也是我國“西南大面積低溫成礦域”的一部分,貴州省是我國最主要的汞資源基地。此外,汞是大量出露的低溫熱液礦床的重要伴生元素,汞和其它礦產資源的開采冶煉向地表環境釋放了
沈陽生態所在森林動態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植物種子生產的時空動態及潛在結實機制是決定種群動態及群落構建的重要生態過程。種子生產大小年(Mast seeding)即多年生植物種群的種子生產在年內同步且年際間高度變異的現象,這種生產格局在大量物種中都有出現。傳粉效率增加和捕食者飽食被認為是有利于mast seeding進化的兩個主要的選擇性
森林生態建設,如何“叫好又叫座”
過去五年,中國科學院院士于貴瑞聯合國內近20家單位的合作者,給我國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管理狀況做了一次“大體檢”。他們發現我國森林生態面臨資源總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生態產品短缺、價值核算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等困境。 “問題的關鍵是生態產業發展的鏈條沒有打通,好的理念‘叫好不叫座’,沒人接手。”于貴
廊坊環首都平原森林生態逐步形成
三年多以來,廊坊先后完成新造林近150萬畝,全市森林資源總量得到了較大提升,全市平原森林的壯美景觀已初步形成。”廊坊市林業局副調研員劉起俊日前表示,廊坊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進展順利,環首都平原森林的生態特征正在逐步形成。 森林城市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已成為國家發展戰
我國3處寶藏地,入選全球地質遺產地名錄
近日,在韓國釜山召開的第37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以下簡稱國際地科聯)公布了全球第二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中國3地入選第二批國際地科聯地質遺產地,分別是位于內蒙古的“植物龐貝城”,位于四川自貢的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位于廣西的桂林喀斯特。地質遺產是忠實記錄地球46億年演化歷史的不
亞熱帶生態所等在喀斯特區域生態恢復評估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西南喀斯特區域評估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西南喀斯特區域生態恢復成效評價 西南喀斯特地區是全球碳酸鹽巖集中分布區面積最大、人地矛盾最為尖銳的地區,以石漠化為特征的土地退化嚴重。圍繞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與生態恢復,國家先后在喀
亞熱帶生態所等在喀斯特區域生態恢復評估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西南喀斯特區域生態恢復評估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西南喀斯特地區是全球碳酸鹽巖集中分布區面積最大、人地矛盾最為尖銳的地區,以石漠化為特征的土地退化嚴重。圍繞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與生態恢復,國家先后在喀斯特地區實施了天然林保
在《科學》發布“豆腐塊”,這對跨國“師徒”為喀斯特發聲
向《科學》投稿兩個多月了,Hamid M. Behzad仍沒有收到任何消息。正當他幾乎要放棄時,一天,其博士后合作導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聶云鵬跑到辦公室,帶給他文章被接收的喜訊。“我起初還不太相信。”這位來自伊朗的“80后”,只比聶云鵬小一歲。為了這篇評述
中央媒體深入普定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
結合目前全國新聞媒體正在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11月21日至22日,《人民日報》記者趙亞輝在中科院辦公廳主任李婷、昆明分院副院長沈華的陪同下,來到地球化學研究所,并親臨普定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進行基層采訪。 21日上午,趙亞輝等在地化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李世
植被恢復對喀斯特生態系統土壤氮固持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西南喀斯特植被恢復對土壤氮固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氮素是生態系統的主要限制性元素之一,劇烈的人類活動會引起土地退化并導致土壤氮素的分解和流失。我國西南喀斯特區是受耕作活動干擾的生態脆弱帶,圍繞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綠色·特色·本色
積極策應和組織實施研究所改革,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亞熱帶所”)建設和培育自己的特色,近幾年來,將喀斯特生態、農業面源污染、畜禽健康養殖等作為著力培育和推進的方向,科技創新取得了良好的進展。 亞熱帶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長吳金水說:“這些年來我們一直朝建設中科院特色研究所努力,我們
氣候變暖對熱帶森林影響聯合野外科學實驗啟動
為驗證氣候變暖能否導致熱帶森林嚴重退化和死亡這個假說,最近半年Science, Nature和PNAS 等國際著名雜志刊登了多篇有關樹木生長和死亡、生態系統產量與溫度變化關系的文章。但是到目前為止,通過在熱帶森林中開展一個大規模的“氣候變暖對熱帶森林影響”野外控制實驗來驗證這個“森林死亡”假說的
中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的河流吸收大氣碳并限制CO2脫氣
?河流系統水-氣界面的CO2通量在地區和全球碳循環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這些內陸河流系統對全球碳估算的貢獻比例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部分不確定性來源于對水生代謝引起的CO2通量季節和日變化的了解有限。?(研究中的兩個實驗地帶編號:PY和DM)該研究中,測定了中國西南桂江流域的兩個實驗地帶的表面
喀斯特地區農田管理措施對土壤微生物養分限制狀態影響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李德軍團隊在喀斯特農田管理措施對土壤微生物養分限制狀態影響方面的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為提高作物生產力或改良土壤,喀斯特地區農業生態系統長期采用不同農業管理措施(包括不同的農田轉化措施和施肥措施)。這些措施直接或間接地改變了土
江蘇明確蘇中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目標
江蘇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于推進蘇中融合發展特色發展提高整體發展水平的任務分解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蘇中地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 《方案》規定,江蘇省發改委、環保廳等部門要指導督促蘇中地區嚴格落實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要求,完善生態補償措施,加強日常執法監管,牢牢守住
青藏科考:可可西里熱喀斯特地貌發育明顯
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研究員林戰舉團隊參與的青藏科考指,可可西里多年凍土呈現快速退化狀態,并由此誘發大量的熱喀斯特地貌發育。 可可西里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無人區,也是青藏高原唯一一處世界自然遺產,目前被納入中國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
研究揭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水源涵養
明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水源涵養能力的空間分異規律,分析全國尺度和流域尺度森林水源涵養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的空間差異,可為制定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近期,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史文嬌和陶福祿等基于Meta分析系統地收集了1045個關于全國森林水源涵養能力的相關參數及其影響因素的站
霧時縮短影響季雨林生態系統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研究員劉文杰等對西雙版納石灰山季節性濕潤林(季雨林)內主要樹種的水分獲取方式進行研究后發現,霧水對旱季林下幼苗正常生長極其重要。該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生態水文學》。 石灰巖森林植物的葉片特征、進化適應和生長方式都與季節性水分的供應有關。“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