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水源涵養能力的空間分異規律,分析全國尺度和流域尺度森林水源涵養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的空間差異,可為制定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近期,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史文嬌和陶福祿等基于Meta分析系統地收集了1045個關于全國森林水源涵養能力的相關參數及其影響因素的站點數據,通過綜合蓄水能力法計算了站點尺度的林冠截留能力、枯落物最大持水能力、土壤蓄水能力和森林水源涵養能力,分析了不同植被類型和土壤類型在全國尺度和流域尺度森林及各蓄水層水源涵養能力的空間分異規律,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和通徑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影響全國尺度和流域尺度森林及各蓄水層水源涵養能力空間差異的顯著因素,分解了各影響因素對森林及各蓄水層水源涵養能力的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及總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森林林冠截留能力、土壤蓄水能力和森林生態系統水源涵養能力呈由北至南遞增的趨勢,而枯落物最大持水能力則相反。分布在中國南方流域的熱帶季雨林、亞熱帶針葉林和亞熱帶落葉闊葉林以及鐵鋁土、人為土和初育土的林冠截留(枯落物最大持水)能力約是分布在中國北方流域的寒溫帶、溫帶山地針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以及半淋溶土、鈣層土和半水成土的二倍(二分之一)。在不同流域、植被類型和土壤類型中,土壤蓄水能力對森林水源涵養能力貢獻約為60-85%。其中,海河流域和西南諸河流域,灌叢和溫帶落葉闊葉林以及高山土和半淋溶土中,土壤蓄水能力對森林水源涵養能力貢獻較高,約為79-85%。部分影響因素在全國尺度和不同流域尺度的影響各異,部分影響因素的間接影響決定了總影響。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Ecological Indicators 期刊。
近年來,集約化農業和畜牧業的擴展導致森林和草地的生物多樣性持續下降,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危機的主要原因。不同營養級生物通過多樣性和相互作用,提供了多種重要的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即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因此,明......
文丨《中國科學報》記者陳歡歡是順應自然、讓風沙肆虐還是人定勝天、綠進沙退?中國人曾在46年前堅定地選擇后者始于改革開放元年的三北工程規劃期限長達73年從1978年開始,到2050年才結束家底雖不豐厚但......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浮游生物生態學研究團隊牽頭在人類活動引起的營養物質輸入背景下近海生態系統長期變化及穩態轉換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水研究》(......
近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褐藻和海草的全球分布范圍縮減。這一研究為氣候變化對海洋生物產生普遍影響提供了新證據。褐藻和海草是構建海洋生態系統的關鍵植物,它們參與......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葉清團隊副研究員譚向平與合作者,以中國東部5個典型森林為研究對象,揭示了我國東部森林植物和微生物來源碳積累的緯度格局及其影響因子。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
熱帶森林的增加不僅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而且通過蒸散冷卻的方式減緩氣候變化。因此,逆轉當前熱帶森林的減少趨勢被認為是一項重要的基于自然的氣候變化解決方案,被不少熱帶國家納入履約《巴黎協定》的國家自主貢......
去年,全球熱帶原始森林的損失有所減緩,但距離到2030年停止森林砍伐的目標仍有很大差距。這項近日發布的衛星數據分析,強調了改善熱帶森林保護以維持生物多樣性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必要性。巴西亞馬孫雨林被燒毀。......
21日,記者從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世榮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生物多樣性在緩解干旱影響中的作用機理,發現森林生物多樣性是應對氣候干旱的“緩沖器”。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
地震后,森林生長如何變化?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通過研究全球樹輪年表與1900年以來地震事件的時空關聯,該所科研人員發現,地震可通過改變地表結構,影響降水再分配過程,從而影響長期樹......
“夢想成真”是所有人的愿望,科學家也不例外。為恢復喪失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生態學家早期提出一個聽起來很美的“夢境”假說。他們援引美國奇幻電影FieldofDreams(中文譯作《夢幻成真》)中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