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所等在活化石植物分子進化速率研究中獲進展
活化石是指起源古老,呈孑遺分布,并保留祖先形態特征的現存生物。這類生物通常有較低的分類多樣性和孤立的系統位置,且通常瀕臨滅絕或者亟需保護。然而,目前對活化石,特別是植物活化石的分子進化和生態特性仍知之甚少。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偉團隊等以起源于白堊紀的活化石植物——領春木科(Eupteleaceae)為研究對象,通過整合系統發育基因組學、比較基因組學和生態位模擬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該科植物的分子進化速率及其機制。研究人員組裝了領春木科首個高質量的、染色體水平的核基因組,同時也組裝了葉綠體和線粒體基因組。研究結果表明,在真雙子葉植物最基部類群——毛茛目(Ranunculales)中,領春木科是最早分化的科,并與其他毛茛目物種共享一個古老的全基因組復制事件。領春木科的三套基因組,以及同一基因組內具有不同功能的基因都具有極低的分子進化速率,這可能與其保守的核基因組結構、木本習性以及保守的生態位需求有關。此外,研究還發現毛茛目早期分......閱讀全文
“活化石”煥發新生命
6月8日,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及全國質檢系統代表約200人齊聚寧波,出席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質檢合作對話會。 作為古代大運河南端出海口、記載“一帶一路”歷史的“活化石”,寧波曾于2015年成功舉辦首屆中國-中東歐國家部長合作發展論壇。時隔兩年,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官員、學者、企業家再次歡
《自然》:非洲文化或是“活化石”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考古學研究論文稱,非洲東部和南部人群之間的文化聯系一直保持到至少5萬年前,這比遺傳學分析預測的兩者分離時間晚了約2萬年。在論文中,研究人員通過分析過去5萬年里非洲東、南部這些地區的鴕鳥蛋殼串珠的樣式變化,揭示出了這些社會聯系網絡,為非洲的社會動態性與文化演變增添了
破解-“活化石”——銀杏基因組
近日,開放期刊GigaScience發表論文介紹現存的最古老的樹種——銀杏的基因組。該研究由華大基因、浙江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團隊完成,研究人員從頭組裝并分析了這個超大(>10G)的基因組。銀杏被認為是“活化石”,也就是說從出現到現在的2.7億年生存史中,它的形式和結構的變化都非常小。銀杏如
崖柏:“活化石”植物重獲新生
崖柏:“活化石”植物重獲新生 2021年10月回歸到原生地的崖柏 郭泉水攝 2021年11月回歸崖柏的果實 郭泉水攝 2021年11月回歸崖柏在野外結實 黃吉蘭攝 2021年11月崖柏種子 黃吉蘭攝 這是一種被發現后又“絕跡”100多年的恐龍時代的孑遺植物。 崖柏,柏
研究表明王紫萁是“活化石”
蕨類植物化石根莖。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1億8000萬年前的蕨類化石,它的亞細胞結構得到了純正的保存,其中包括它的細胞核與染色體,后者非常類似于肉桂蕨類中的分株假紫萁。該古老的化石是在瑞典南部的Korsar?d 發現的,它提示該蕨類植物中的基因組的大小在數億年中沒有改變,它強化了王紫萁(
中國發現3種“活化石”蜘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418.shtm最近,中國和新加坡的科學家在湖南省發現了一個古老而神秘的蜘蛛家族的3個新種。這些中突蛛亞目蜘蛛大約在3億年前從其他蛛形綱動物中分化出來,具有絕大多數現存蜘蛛沒有的奇怪、原始特征。相關研
“活化石”腔棘魚可以活到100歲
很少有動物活的和人類一樣長。但西印度洋腔棘魚(矛尾魚)可能是一個罕見的例外。這是一種瀕臨滅絕的魚類,它可以長達2米、重達100公斤。一項新研究發現,這種“水下巨獸”可能會活到100歲。日前,相關研究發表于《當代生物學》。 為了算出這個數字,研究人員計算了保存在法國博物館的腔棘魚鱗片上的微小環狀
“活化石”腔棘魚基因組被破譯
生活在非洲東部近海以及印度尼西亞近海的腔棘魚素有“活化石”之稱,被認為與陸地上行走的四足動物及人類的遠祖有親緣關系。日前這種“活化石”的基因組被日本科研人員破譯完畢。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等機構參與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22日在新一期美國期刊《基因組研究》上報告說,他們分別對生活在非洲東部坦桑尼
植物所合作揭示活化石銀杏的種群進化歷史
活化石類群起源古老,往往一個支系僅現存一個物種,形態性狀保守,現存分布范圍狹窄,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因此達爾文認為活化石是研究物種滅絕、競爭、適應性等進化生物學核心問題的絕佳體系。銀杏(Ginkgo biloba L.)是著名的活化石森林樹種,其祖先起源于2.45億年前。盡管經歷了地質歷史時期的
廣州新發現珍貴樹蕨類活化石桫欏群
? 近日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科研人員和廣東省龍眼洞林場專業人員近日在廣州帽峰山附近開展植物調查時,在帽峰工區一處郁郁蔥蔥、人跡罕至的山谷里,陸續發現了一群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桫欏。據悉,這是首次在龍眼洞林場范圍內發現桫欏群。 桫欏是白堊世紀時期遺留下來的珍貴樹種,距今約三億多年,比恐龍出
“活化石”軟體動物基因組揭示眼睛進化密碼
眼睛是我們接收外界信息的一個重要器官,通過眼睛我們才能看到這個多樣的世界。但人類的視覺和其他物種有著很大的差別,更有一些物種眼睛的結構和色彩感知能力遠不如人類,雖然其近親進化出了復雜的眼睛,那些眼睛只有簡單結構的“古老”物種,是如何保持其原始眼睛特征的? 5月11日,《自然-生態與進化》雜志
達爾文《物種起源》中的“活化石”是怎樣煉成的
近日,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張志飛指導博士生梁悅及團隊成員與國外研究人員合作,對5.2億年以來的舌形貝腕足動物殼體進行大數據整理分析和殼體形態解剖研究。結果表明,奧陶紀時期舌形貝類穴居型生活方式已經建立,其殼體形態和生活方式多樣性達到高峰。隨后,穴居型和群居型生活類型在奧陶紀末和二疊紀末的生物大滅
科學家發現恒星活化石-有助理解恒星形成過程
這是一幅由“星系-星系間物質相互作用計算”(GIMIC)模擬生成的圖像,和實際觀測到的具備恒星新生區的星系很類似。圖像中可見較冷的氣體(紅色)流向漩渦星系,為那里的恒星形成提供所需物質。這一劇烈的恒星形成過程造成了強烈的外向氣流流動(藍色)。這是一個具備恒星新生區的星系模擬圖像。
日本研究人員解讀“活化石”腔棘魚全部染色體組
日本研究人員日前成功解讀了有“活化石”之稱的腔棘魚的全部染色體組,由此發現腔棘魚具有與哺乳類和爬蟲類等陸地動物相同類型的基因,屬于魚類進化到陸地動物的中間類型。這一發現有助于弄清動物由海洋向陸地進化的過程。 腔棘魚是一種活動靈活、鰭呈肢狀的肉食魚類,約3.6億年前就已在地球上出現,被認為與
植物所等在活化石植物分子進化速率研究中獲進展
活化石是指起源古老,呈孑遺分布,并保留祖先形態特征的現存生物。這類生物通常有較低的分類多樣性和孤立的系統位置,且通常瀕臨滅絕或者亟需保護。然而,目前對活化石,特別是植物活化石的分子進化和生態特性仍知之甚少。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偉團隊等以起源于白堊紀的活化石植物——領春木科(Eupteleac
植物所等在活化石植物分子進化速率研究中獲進展
活化石是指起源古老,呈孑遺分布,并保留祖先形態特征的現存生物。這類生物通常有較低的分類多樣性和孤立的系統位置,且通常瀕臨滅絕或者亟需保護。然而,目前對活化石,特別是植物活化石的分子進化和生態特性仍知之甚少。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偉團隊等以起源于白堊紀的活化石植物——領春木科(Eupteleac
華南植物園研究人員團隊發現樹蕨類活化石桫欏群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人員等于廣州帽峰山附近開展植物調查時,在帽峰工區一處山谷里,陸續發現了一群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桫欏,這是首次在廣東省龍眼洞林場范圍內發現桫欏群。 桫欏是白堊世紀時期遺留下來的珍貴樹種,距今約三億多年,比恐龍的出現的時間還早,恐龍滅絕后,桫欏獨存。桫欏屬植物是現今發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活化石植物分子進化速率研究獲新進展
活化石是指起源古老,呈孑遺分布,并保留祖先形態特征的現存生物。這類生物通常有較低的分類多樣性和孤立的系統位置,且通常瀕臨滅絕或者亟需保護。然而,目前對活化石,特別是植物活化石的分子進化和和生態特性仍知之甚少。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王偉研究組以起源于白堊紀的活化石植物——領春木科(Euptele
研究揭示從郊狼到北美土著家犬的古老漸滲
犬類生殖器傳染性腫瘤(CTVT)是一種可以在犬科動物中傳染生存的腫瘤,作為最初患瘤個體(CTVTfounder)的活化石,其基因組記錄了一只古代犬科動物的遺傳信息。近10年來,科學家們反復討論了CTVT的起源和腫瘤進化過程。目前,通過對全球范圍的現代家犬和部分古代家犬化石的全基因組測序,CTVT
美研究稱生命始于史無前例的巨大生物體
大約在30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個名為“最后普遍共同祖先(LUCA)”的生物。它形態龐大,是一種史無前例的巨大生物,填充了地球上的所有海洋。隨后它分裂為三個部分,最終誕生了今天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祖先。 科學家最新的研究成果顯示,LUCA是早期生命努力生存的結果。 在數百萬年的時間
銀杏葉丸的介紹
銀杏葉是一種具有很高藥用價值的植物,銀杏樹為我國古老的樹種,它是神奇的醫療之樹,2億5千多年前侏羅紀恐龍掌控地球時,銀杏已經是最繁盛的植物之一。地球生命歷經千億年的變動,尤其是第四世紀冰川覆蓋之后,只有銀杏仍保持它最原始的面貌,在生物演化學史上被稱為“活化石”。其葉、果實、種子均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銀杏葉丸的概述
銀杏葉是一種具有很高藥用價值的植物,銀杏樹為我國古老的樹種,它是神奇的醫療之樹,2億5千多年前侏羅紀恐龍掌控地球時,銀杏已經是最繁盛的植物之一。地球生命歷經千億年的變動,尤其是第四世紀冰川覆蓋之后,只有銀杏仍保持它最原始的面貌,在生物演化學史上被稱為“活化石”。其葉、果實、種子均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銀杏葉丸的簡介
銀杏葉是一種具有很高藥用價值的植物,銀杏樹為我國古老的樹種,它是神奇的醫療之樹,2億5千多年前侏羅紀恐龍掌控地球時,銀杏已經是最繁盛的植物之一。地球生命歷經千億年的變動,尤其是第四世紀冰川覆蓋之后,只有銀杏仍保持它最原始的面貌,在生物演化學史上被稱為“活化石”。其葉、果實、種子均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Cell:我國免疫學家“新研究”抗體產生機制起源提前1億年
徐安龍教授(圖片來源: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日前,由徐安龍教授領導的中山大學團隊宣布,在人類免疫系統起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將生物適應性免疫起源向前推進1億年。 據介紹,這一研究成果已在國際生物類著名期刊《細胞》雜志發表。這是科學家首次在無脊椎動物文昌魚體內發現決定抗體重排的DNA片段,
日本研究人員發現世界上最古老鰻魚
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在日本魚類學會會議上宣布,他們在西太平洋帕勞群島的海底洞窟中發現了一種保留著約2億年前恐龍時代原始形態的鰻魚新品種。這種鰻魚中的“活化石”將有助于弄清鰻魚的起源。 這種鰻魚是海洋生物學家坂上治郎等人于去年3月在帕勞群島海域一處水深數十米的海底洞窟中發現的,共捕捉了9條
廣西融水放生135尾娃娃魚-價值80多萬元
圖為工作人員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永樂鄉榔枧溝放生娃娃魚。 圖為工作人員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懷寶鎮中寨村沙江尾放生娃娃魚。 6月24日,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將135尾成年大鯢(俗稱“娃娃魚”,又名“狗魚”)先后在永樂鄉榔枧溝大鯢、懷寶鎮中寨村沙江尾等深山河流放
GenomeBiology發布基因組測序重要成果
Genome Biology雜志發布了遠東豹(Far Eastern Amur leopard)的首個全基因組序列,為人們揭示了肉食對基因多樣性和種群規模的影響。“我們將遠東豹基因組與其它哺乳動物基因組進行比較,發現肉食似乎是很強的選擇壓力。這種現象在雜食動物和食草動物中并不明顯。舉例來說,牛吃肉對
科摩羅國家館日:生態旅游展現巨大潛力
上海世博會今天迎來科摩羅國家館日。科摩羅副總統兼農業、漁業、環境、能源、工業和手工業部部長伊迪?納杜瓦姆與我國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出席官方儀式并致辭。留學上海的科摩羅留學生們為來賓獻上了極具非洲風情的舞蹈。 今天是科摩羅獨立35周年紀念日,中國是第一個承認并與科摩羅
廣東乳源南方紅豆杉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出版
近日,由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參與編著的《廣東乳源南方紅豆杉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在中國林業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尹小玲副研究員、袁少雄助理研究員作為核心成員參與全書“自然地理和自然遺跡”相關內容的編著。 南方紅豆杉是第四世紀冰川后遺留下來的世界珍稀瀕危植物,被稱為植
揚子鱷基因組有助揭開鱷魚生存與進化之謎
來自浙江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瀕危物種——揚子鱷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及分析,最新研究成果于2013年8月6日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志發表。揚子鱷基因組為全球首個公開并發表的鱷魚基因組。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員對揚子鱷長時間潛水行為的遺傳學機制、進化以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