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與血流信號轉換成鋼琴與提琴曲——配樂“電影”將大腦活動可視化
廣域神經活動的視聽示意圖。圖片來源: 戴維·蒂博多等人/《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 復雜的神經元數據可以轉換成視聽格式?沒錯,其甚至能成為帶有配樂的“電影”來方便人們探索,并幫助解釋大腦執行某些行為時發生的狀況。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戴維·蒂博多團隊在21日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介紹了這項技術。 技術進步使實時記錄清醒大腦中多個組成部分的活動成為可能。例如,科學家可以觀察老鼠的大腦在執行特定行為,或接受某種刺激時會發生什么。然而,此類研究會產生大量數據,很難直觀地探索這些數據以深入了解大腦活動模式背后的生物機制。 先前研究表明,一些大腦成像數據可以轉化為聽覺表征。基于這些方法,蒂博多團隊開發了一個靈活的工具包,可將不同類型的大腦成像數據以及實驗室動物行為的視頻記錄,轉換為視聽形式。 研究人員隨后在3種不同的實驗環境中演示了這項新技術,展示了如何利用各種腦成像方法的數據來轉換成視聽形式。 該工具包利用到之前收集的2D......閱讀全文
中科院實現神經元腦網絡活體成像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徐富強、王杰研究團隊基于新型基因編碼生物磁共振成像技術,首次實現特異類型神經元網絡的在體檢測。相關研究成果在影像學期刊《神經影像》(Neuroimage)上發表。 目前,基于病毒的腦網絡示蹤技術主要依賴于光學成像,廣泛應用于腦組織切片免疫熒光染色成像檢
新型腦成像技術給神經元貼上“條形碼”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CSHL)和瑞士巴賽爾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團隊日前在《自然》雜志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種創新的腦成像技術,追蹤了小鼠大腦外部皮層數百個神經元連接。新技術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成更詳細的圖片,比現有方法更快捷更有效,且成本直線下降,有利于未來認識神經發育障礙。 人類大腦中有1000
光聲成像在腦成像和腦功能監測方面的應用
光聲成像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無損醫學成像方法,它結合了純光學成像的高對比度特性和純超聲成像的高穿透深度特性,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和高對比度的組織成像。美國Endra公司研發的小動物光聲成像系統具備納摩爾級的靈敏度以及280um的高分辨率,可探測表皮20mm以下的光聲信號。并可用于小動物分子成像的定量分
腦功能成像的簡介
腦功能成像技術是一類無創的神經功能活動測量——成像技術。腦功能研究主要探索認知和情緒的神經基礎,而腦功能成像是十分重要。病人坐在儀器前,使用固定帶和海綿墊將志愿者頭部充分固定,以防止掃描中出現不自主運動。掃描中心置于眉弓上方40 mm處,約為中央前回水平。
什么是腦功能成像
腦功能成像,是磁共振檢查的一種,簡稱fMRI,它主要用于癲癇手術治療前的評估、認知障礙患者認知功能的研究等。fMRI主要是將大腦在高級思維活動、肢體運動、聽覺、視覺活動時,其腦功能區的改變通過磁共振掃描技術顯示出來,是由腦血流量、血流速度、血氧含量、局部灌注狀態的改變來反映在磁共振圖像上。fMR
研究發現腦內癢覺調控神經元
12月14日,《神經元》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導水管周圍灰質中速激肽陽性神經元通過下行通路促進“癢覺-抓撓”循環》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衍剛研究組完成。通過利用在體胞外電生理記錄、在體光纖記錄、藥理遺傳以及光遺傳操控等技
Neuron發現腦內癢覺調控神經元
癢覺是一種可以引起抓撓的不愉快的感覺。癢覺與視覺、聽覺等感知覺一樣,也是大腦加工處理的產物。癢覺對于動物來說是一種重要的保護機制。癢覺通過誘導抓撓動作去除皮膚上具有潛在危害的異物。因此,癢覺對于動物的生存具有重要意義。 癢覺是一種可以引起抓撓的不愉快的感覺。癢覺與視覺、聽覺等感知覺一樣,也是大
腦智卓越中心解析小鼠海馬單神經元全腦投射規律
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以下簡稱“腦智卓越中心”)領銜,華中科技大學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海南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臨港實驗室、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中,解析了海馬神經元的空間聯接規律,并建立了小鼠海馬腦區單神經元的全腦介觀投射聯接圖譜的
腦功能成像的檢查過程
病人坐在儀器前,使用固定帶和海綿墊將志愿者頭部充分固定,以防止掃描中出現不自主運動。掃描中心置于眉弓上方40 mm處,約為中央前回水平。
腦功能成像的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神經功能區內部或周圍出現有腫瘤,神經元活動弱,可能涉及某些神經疾病。 需要檢查人群:神經功能損害者,老年癡呆癥。
近紅外腦功能成像原理簡介
對人體來說,體內95%的能量來自于不同的氧化反應,氧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組織中的氧運輸其主要載體是血紅蛋白,它由氧合血紅蛋白(HbO2)和脫氧血紅蛋白(Hb)組成。隨著人體組織的有氧代謝,氧合血紅蛋白和脫氧血紅蛋白的含量會不斷發生變化,因而組織中的血氧含量的變化能夠反映出人體生理狀態、細胞的活動變
缺乏神經元“修剪”可能會導致腦疾病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賈天野領導的一項最大規模的青少年腦部掃描研究發現,許多完全不同的疾病,如抑郁癥、恐懼癥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可能都有相同的潛在原因——大腦神經連接“修剪”的延遲,在這個過程中,腦細胞之間不需要的連接消失了。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4月24日《自然—醫學》。
音樂療法:-用律動的音符拯救生命
音樂是人類神奇的生命音符,當我們焦躁不安時,舒緩的音樂可以幫助我們撫平焦躁的情緒,盡管只是有限的幾個音符,卻能奏出生命的樂譜,自從音樂誕生那天起,就注定了它的神奇與不朽。 神奇的“莫扎特效應” 莫扎特可能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但他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卻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知名的胎
多光子顯微鏡成像技術:大視場多區域腦成像技術
為了了解神經回路的功能以及神經元之間的相互作用,需要對不同區域的大量神經元進行活體成像,我們這里介紹兩種顯微鏡技術,分別針對大視場多區域成像和自由活動小鼠的活體成像。從圖1可以看出用于視覺處理的神經元分布在直徑約3毫米的區域——小鼠初級視覺皮層和多個較高級的視覺區域。當前的商用雙光子顯微鏡系統通常提
梯瓦聯手UCL開發新型腦成像技術
以色列的梯瓦制藥在2015年可謂是動作頻頻。公司不久前宣布與英國飛利浦公司合作在以色列設立了一個新的醫藥技術孵化中心。最近梯瓦又將目光放在新型腦成像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上。公司最近宣布將和倫敦大學學院合作開發腦成像技術以尋找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生物標記物的研究上。 研究人員據此將展開為期兩年的先行
科學家研究發現腦內癢覺調控神經元
12月14日,《神經元》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導水管周圍灰質中速激肽陽性神經元通過下行通路促進“癢覺-抓撓”循環》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衍剛研究組完成。通過利用在體胞外電生理記錄、在體光纖記錄、藥理遺傳以及光遺傳操控等技
解密神經元:腦連接圖譜走向單細胞精度時代
稀疏標記系統工作原理15個多巴胺神經元的全腦投射形態重構 就像廣袤無垠的宇宙中有無數星體,人類大腦中分布著千億數量的神經元,它們“雜亂無章”地分布且相互連接,發揮著感受刺激和傳導興奮的作用。這些決定人類思考能力的大腦神經元究竟是怎么連接的?這個問題自神經生物學興起以來一直懸而未解。 過去,神經生
研究發現腦內負責壓力應對行為的神經元
勇士與懦夫是否有生物學成因?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江寧研究組發現腦內負責壓力應對行為的神經元,相關研究成果2月25號在線發表于《神經元》。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壓力的自然和社會中,面對壓力每一個體都將做出選擇:是主動應對還是被動回避。負責這種抉擇能力的腦的生物基礎是什么?這是一個著名科學問題,
空間引力波探測:-在太空中捕捉引力波“音符”
日前,一條有關空間引力波探測的消息在天文圈被刷屏。 據歐洲太空局(以下簡稱歐空局)官網報道,其下屬科學項目委員會在6月20日舉行的會議中一致決定,將探測引力波的激光干涉空間天線(LISA)正式確定為歐空局第三大型空間任務(L3)。根據時間表,LISA將在2034年開始從空中探測引力波。 事實
科學家實現人工神經元突觸的量子成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468.shtm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孫方穩教授課題組和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核科學技術學院鄒崇文研究員課題組合作,制備基于二氧化釩相變薄膜的類腦神經元器件,并利用金剛石中氮-空位(NV)色心
新基因治療將腦膠質細胞轉化為神經元!
一種新的基因療法可以將某些腦膠質細胞轉變成功能神經元,這反過來將可以幫助中風或阿爾茨海默氏癥、帕金森氏癥等神經疾病患者修復大腦。 在一系列動物實驗中,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陳功(Gong Chen)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新的基因療法,對神經膠質細胞進行重新編程——這些膠質細胞包圍著每個
研究人員發現腦內負責壓力應對行為的神經元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壓力的自然和社會。面對壓力,每一個個體都將做出選擇:主動應對或被動回避。“負責這種抉擇能力的腦的生物基礎是什么”是一個著名科學問題,簡稱為“戰斗或逃跑”的選擇。 研究者常根據動物所采用的行為方式判斷其面對壓力時選擇的應對策略。采用基因操作小鼠結合行為學、藥物遺傳學和在體顯微成
轉錄因子可在腦內將膠質細胞轉分化為神經元
6月24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劉月光與繆慶龍等在《神經科學雜志》上發表題為Ascl1converts dorsal midbrain astrocytes into functional neurons in vivo 的論文。這一項研究成果建立了一種在體轉分化高效獲得
斑馬魚全腦轉錄圖譜揭示神經元表型分子調控規則
12月13日,eLife在線發表題為The landscape of regulatory genes in brain-wide neuronal phenotypes of a vertebrate brai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
科學家解析小鼠海馬單神經元全腦投射規律
2月2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聯合華中科技大學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海南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臨港實驗室、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等,在《科學》(Scienc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Whole-brain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hippocampal
2017年諾獎預測:腦成像重磅級研究解讀
10月諾貝爾獎月馬上到來,隨著頒獎時間越來越近,很多科學家們都開始預測2017年的諾獎獲得者;從2002年開始,湯森路透社每年都會進行諾貝爾獎的預測,近期湯森路透公布了2017年的預測名單,其中共有四位科學家入選生理學或醫學領域,包括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特聘教授張遠(發現了人類皰疹病毒)、
臨床物理檢查方法介紹腦功能成像介紹
腦功能成像介紹: 腦功能成像技術是一類無創的神經功能活動測量一成像技術。腦功能研究主要探索認知和情緒的神經基礎,而腦功能成像是十分重要。腦功能成像正常值: 各神經功能活動正常。腦功能成像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神經功能區內部或周圍出現有腫瘤,神經元活動弱,可能涉及某些神經疾病。 需要檢查人群:
Hitachi近紅外腦功能成像系統的功能特點
? ? 1.fNIRS Hyperscanning腦功能超掃描系統:日立Hitachi提供了fNIRS Hyperscanning腦功能超掃描解決方案,日立Hitachi超掃描系統的模塊化設計可以提供2人以上實時同步進行腦功能超掃描測試使用并支持完全的數據同步。fNIRS超掃描技術提供了比f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腦”在清晰“成像”
勇于進取的生物物理所隊伍智慧的“腦”已運轉起來6月16日至18日,中科院“創新2020——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研討會”召開,與會的近100位所長就像各路征戰的將領般云集北京,從黨和國家賦予中科院的戰略定位出發,圍繞事關我國科技事業長遠發展和“創新2020”深入實施的一些關鍵性問題,進行了
CT腦血管成像診斷腦動脈硬化全圖例
CT腦血管成像診斷腦動脈硬化全圖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