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灣新發現,中國古人類石器技術演化提早30萬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656.shtm中新網北京3月5日電(記者 孫自法)在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的中國泥河灣盆地,其古人類究竟是具有相對原始的技術模式1(奧杜威技術)長期停滯不前,還是因石器技術多樣性和特殊性而可能存在技術創新和環境適應因素,這個爭議話題一直備受學界關注和持續研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脊椎所)3月5日發布消息說,中外科學家對泥河灣盆地110萬年前岑家灣遺址的石器技術特征開展系統研究,最新發現并揭示出歐亞大陸最早的“準備石核技術”,表明岑家灣遺址古人類已經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和認知能力,并將中國古人類石器技術演化到模式2(阿舍利技術)的時間,比之前華南距今80萬年提早30萬年。這項泥河灣盆地乃至東亞舊石器研究的重要突破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裴樹文研究團隊聯合西班牙高等科學研究理事會歷史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閱讀全文
古脊椎所揭示丹江流域古人類活動遺址成因和石器工業特點
近日出版的國際專業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裴樹文等的最新研究成果——丹江口庫區古人類活動遺址成因與石器工業特點。該研究首次揭示古人類活動遺址埋藏于河流階地次生堆積環境,提出以兩面器為代表的阿舍利(Ach
端午“上新”!中科院220余件標本走進國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325.shtm6月21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這個歷史、文化與藝術的“會客廳”里,涌入了220余件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的“科味兒”展品。它們由脊椎動物從魚到人的化石
安徽華龍洞遺址:探秘30萬年前古人類生活場景
中新網合肥5月16日電 (記者 張強)“通過此次發掘,把洞壁暴露出來,進一步探索在距今30萬年至40萬年期間,古人類在這里面是怎樣生活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華龍洞遺址發掘隊領隊吳秀杰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說。航拍華龍洞遺址考古發掘現場。(無人機照片)東至縣委宣傳部供圖華龍洞遺址位
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區高分辨率年代學研究獲進展
全新世以來,全球快速回暖、海平面上升,中國東部濱海地區地貌隨之發生改變。氣溫升高、降雨大幅增加,使陸地植被發育、生態環境愈加優良,適宜農作物生長與農業發展,這為古人類在沿海地區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海平面變化控制著東部濱海平原區新石器文化的時空分布(圖1)。寧紹平原上的河姆渡文化首次出現桿欄式建筑
同位素分析重建泥河灣盆地麻地溝古人類生存環境
麻地溝遺址動物群生態位重建(徐哲供圖)?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裴樹文研究團隊,聯合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和西班牙高級科學研究委員會歷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首次采用哺乳動物牙釉質碳氧穩定同位素分析方法,重建了泥河灣盆地麻地溝遺址古人類生存時期的古環境,并結合石器技術分析嘗試探討了人類行
古脊椎所關于王府井東方廣場舊石器遺址的研究獲進展
王府井東方廣場遺址是一處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在我國舊石器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遺址在1996年王府井東方廣場施工中發現,考古工作者在該年年底至1997年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出土了2000余件文化遺物,其中包括石制品、骨制品、用火遺跡、和赤鐵礦碎塊等。 科研人員通過對文化遺物的統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將推動完善考古科學體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712.shtm中新網河北陽原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脊椎所)所長鄧濤研究員29日表示,在新的時代,該所將更加重視古人類學與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及相關領域的科學
科學家發現中國黃土高原212萬年以來的上陳舊石器遺址
在將中國藍田公王嶺直立人頭蓋骨賦存地層年代由原來距今1.15 Ma前推至距今約1.63 Ma之后,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照宇(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客座研究員)聯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慰文和英國國家科學院院士Robin Dennell以
距今約百萬年!湖北新發現保存完整直立人頭骨化石
9月28日上午,在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帶來了學堂梁子遺址的新消息——“鄖縣人3號”頭骨已被發現,距今約百萬年。 學堂梁子遺址位于十堰市鄖陽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型曠野遺址。1989年、1990年,學堂梁子遺址先后出土2具古人
湖北發現距今約百萬年保存完整直立人頭骨化石
9月28日上午,在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帶來了學堂梁子遺址的新消息——“鄖縣人3號”頭骨已被發現,距今約百萬年。 學堂梁子遺址位于十堰市鄖陽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型曠野遺址。1989年、1990年,學堂梁子遺址先后出土2具古人類
泥河灣新發現,中國古人類石器技術演化提早30萬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656.shtm中新網北京3月5日電(記者 孫自法)在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的中國泥河灣盆地,其古人類究竟是具有相對原始的技術模式1(奧杜威技術)長期停滯不前,還是因石器技術多樣性和特殊性而可能存在
裴樹文團隊在泥河灣盆地百萬年前古人類活動研究獲進展
泥河灣盆地地處黃土高原東北部邊緣、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過渡帶,是早期人類擴散至東北亞最早且最集中證據所在地,以密集分布百萬年前古人類活動遺址為國際學術界廣泛關注,被譽為“東方的奧杜威峽谷”。然而,不同時期古人類生存年代序列、技術與行為以及對環境的適應等學術問題尚有待進一步揭示。近日,國際期刊《古地
古脊椎所高星研究員被授予“垂楊介學術貢獻獎”
在8月14日至20日召開的泥河灣“垂楊介與她的鄰居們”第16屆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高星研究員被授予“垂楊介學術貢獻獎”。 “垂楊介及她的鄰居們”學術年會是第四紀特別是舊石器考古領域的國際會議,自1996年開辦以來,每年一屆,由韓國、中國、日本、俄羅斯和波蘭
古脊椎所和浙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建舊石器考古工作站
6月3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高星研究員應邀與浙江省文化廳副廳長鮑賢倫、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徐新民研究員等出席了“浙江舊石器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新聞發布會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李仁國主持,近50家新聞媒體參加。會后,古脊椎所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建了浙江長
古脊椎所等對三峽地區古人類石器技術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裴樹文、高星及其中美合作者,通過對近年來三峽地區舊石器的詳細研究認為,古人類自中更新世以來一直在該區域活動,加工制作的石制品屬于似奧杜威(Oldowan-like)技術特點的礫石工業,缺少阿舍利(Acheulean)技術元素,系古人類在背山面
長春光機所合成具有超薄氧化物殼層的銀納米三角
近日出版的國際專業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裴樹文等的最新研究成果——丹江口庫區古人類活動遺址成因與石器工業特點。該研究首次揭示古人類活動遺址埋藏于河流階地次生堆積環境,提出以兩面器為代表的阿舍利(Ach
最新研究:兩次環境巨變影響河姆渡古人類
全新世(距今1萬年)以來,全球快速回暖,海平面上升,中國東部濱海地區地貌隨之發生改變,這對新石器時期以寧(波)紹(興)平原上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人類生產生活等有何影響? 中國學者最新發表于國際專業學術期刊《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上的研究論文表明,古地磁場長期變化和古強度變化的區域對比,可以為
最新研究:7500和6300年前兩次環境巨變影響河姆渡古人類
全新世(距今1萬年)以來,全球快速回暖,海平面上升,中國東部濱海地區地貌隨之發生改變,這對新石器時期以寧(波)紹(興)平原上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人類生產生活等有何影響? 中國學者最新發表于國際專業學術期刊《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上的研究論文表明,古地磁場長期變化和古強度變化的區域對比,可以為
中奧合作研究“許昌人”頭骨化石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人類學系近日簽訂協議,共同承擔“許昌人”頭骨化石的掃描成像研究。 河南靈井 “許昌人”遺址是中國首次發掘的以泉水為中心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已出土大量精美細石器、牙針、赭石染料等文化遺物3萬余件,從中發掘出土的距今8萬-10萬年古人類頭骨化石及相關
揭示遺址不同文化層位的形成過程與早期人類活動的關系
近日,《第四紀科學期刊》(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裴樹文研究團隊對泥河灣盆地東谷坨遺址成因的最新研究成果,運用多指標首次揭示了遺址不同文化層位的形成過程與早期人類活動的關系。 泥河灣盆地地處黃土高原東北部邊緣、蒙古
南方手斧人群流動與棲息方式研究獲進展
百色盆地發現的部分手斧標本。a-d以礫石為毛坯,e以大石片為毛坯;a為單面加工,b-e為兩面加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所供圖) 手斧石器工業是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手斧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聚焦該技術人群的生存方式與適
30萬年前華龍洞人是東亞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類
中新網安徽東至12月8日電(記者孫自法韓蘇原)2024華龍洞遺址學術研討會12月6日至8日在遺址所在地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舉行,來自中外古人類學研究及相關領域的近百名專家學者相聚一堂,他們通過對華龍洞遺址實地考察和深入研討提出,約30萬年前的華龍洞人是東亞地區向智人(現代人)演化的最早古人類。12月6
現代人擴散“北方路線”研究獲進展
早期現代人的起源和演化是國際古人類學界關注的重大問題。近年來,古人類學、考古學的發現指示了中國地區現代人演化的區域連續性,同時也在中國部分區域發現了歐亞大陸西部現代人擴散到東亞的證據。針對早期現代人的擴散這一問題,學術界以往多關注沿阿拉伯半島、印度、東南亞等地區的“南方路線”,較少關注“北方路線
續寫Science十大科學突破中外學者追蹤DNA奧秘
2010年,2012年Science十大科學突破接連聚焦于古人類的DNA基因組序列測定結果,這兩項重要成果完成了人們的一個長期以來的夢想――第一次能夠發現將我們與其它所有生物區別開來的基因特征,其中包括那些在進化上距離我們最近的親族。 而最新一項研究則將焦點放在了中國,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分析
百人高星團隊揭示10萬年前中國古人類石器技術的復雜性
距今10萬年左右的歐亞大陸,主要生活著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及其他類型的古老型人類,同時,在一些地區也發現有早期現代人化石。近期報道的“許昌人”頭骨化石(~12.5-10萬年,晚更新世早期),則向我們揭示了存在于中國北方地區的一種兼具直立人、尼安德特人與早期現代人特征的古老型人類,其有可能處于向
百人高星團隊揭示10萬年前中國古人類石器技術的復雜性
距今10萬年左右的歐亞大陸,主要生活著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及其他類型的古老型人類,同時,在一些地區也發現有早期現代人化石。近期報道的“許昌人”頭骨化石(~12.5-10萬年,晚更新世早期),則向我們揭示了存在于中國北方地區的一種兼具直立人、尼安德特人與早期現代人特征的古老型人類,其有可能處于向
研究揭示泥河灣埋藏特點與早期人類活動的關系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被譽為“東方人類故鄉”的中國泥河灣盆地擁有眾多百萬年前人類活動的經典遺址,遺址在湖濱環境的形成過程中會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擾動,制約了對早期人類石器技術、生存行為的客觀解讀,因而備受學界關注。 記者16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
30萬年前古人類喜歡吃什么?考古人員起底飲食清單
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的華龍洞遺址第四次正式考古發掘于今年4月啟動。記者近日見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華龍洞遺址發掘隊領隊吳秀杰時,她正帶領團隊在發掘現場清理堆積土和膠結物,從中篩選出化石遺存。 “通過此次發掘,把洞壁暴露出來,進一步探索在距今30萬年至40萬年期間,古人類
第16屆“垂楊介與她的鄰居們”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8月15日至20日,第16屆“垂楊介與她的鄰居們”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國河北省陽原縣(著名的泥河灣盆地)召開。此次會議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高星研究員、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長謝飛研究員和韓國史前研究院院長李隆助教授共同發起和主持,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韓國史前研究院和陽原縣人民政府共同承辦
古人早已走出非洲-考古證據將時間前推27萬年
由中國科學家帶領的國內外合作團隊在中國陜西藍田公王嶺附近發現了一處新的舊石器遺址——上陳遺址,該遺址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持續性的人工制品文化層序列,時間可追溯至約210萬到130萬年前。這一發現表明,古人類出現在非洲以外的地方的時間可能比之前認為的更早。相關成果北京時間7月12日凌晨在線發表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