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計劃召開腦科學戰略研討會暨項目網絡會議
5月31日至6月1日,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在杭州組織召開腦科學戰略研討會暨項目網絡會議。973計劃顧問組專家強伯勤、林其誰、裴鋼、蘇國輝,973首席科學家代表蒲慕明、郭愛克、韓濟生、鞠躬、李朝義、段樹民、賀林等30多位專家出席了會議。 基礎司介紹了會議背景,指出要通過深入的戰略研討,提出我國腦科學研究的發展思路,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腦科學發展路線圖,更好地進行前瞻性布局。18位 973計劃首席科學家和臨床專家圍繞智力、心理、遺忘的神經基礎,老年癡呆、抑郁癥、帕金森病等疾病基礎研究,以及神經影像、腦機結合等交叉研究方向,分別介紹了國內外的相關進展情況,展望了未來發展方向。 與會專家針對我國未來腦科學和腦疾病研究的重點方向、腦科學項目和項目網絡運行機制等方面開展了熱烈討論。專家提出,我國腦科學研究應形成統一目標,發揮自己的特色和優勢,集中對神經發育疾病、精神疾病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等重大和多發腦疾病開展深入系統的基礎研究......閱讀全文
歐盟押注腦科學研究
歐盟視腦科學為未來科研重中之重 歐盟將把腦科學作為未來科研領域的重中之重,以進一步探索大腦的奧秘,更有效地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14日,歐盟在布魯塞爾召開“歐洲腦科學研究——成就及面臨的挑戰”大會,近年來歐盟加大了腦科學科研力度,2007年至2012年實
中科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成立-聚焦腦科學前沿研究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今天在滬揭牌成立。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帶隊聽取了中心建設方案和科研進展匯報,并與該中心一線科研骨干座談,針對該中心提出的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了現場調研和辦公。 中科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匯報了中心建設方案。該中心依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全球興起腦科學研究熱潮
10月21日至26日,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主辦的中德雙邊“膠質細胞功能與腦疾病”學術研討會,“神經環路調控與行為”研討會(2014)暨第三屆全國光遺傳技術培訓班在深圳舉行。這是深圳歷史上首次舉辦中德雙邊在腦科學方面的研討會。 近幾年,腦科學研究熱潮在全世界范圍內興起,腦科學在基礎探索
腦科學研究熱潮正在全球興起
數字大腦圖為模擬人腦神經系統而制造出來的神經形態計算芯片 大腦是人體最復雜的器官,破譯大腦運轉密碼、揭開生命之謎,是令無數科學家殫精竭慮的艱難課題。2013年,美歐先后公布了具有戰略意義的人腦研究計劃。加速腦科學研究不僅有助于提升人類健康水平,也可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刺激經濟增長。
腦科學研究的“春天”已至
“作為交叉學科又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已然成為國際重要前沿科學領域,需要國內外頂級資源通力合作,共同面對和解決該領域的重大挑戰和難點問題。”最近,在由劍橋大學、南京江北新區管理委員會共同主辦,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承辦的“劍橋南京論壇2021-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峰會”上,劍橋大學終身講
我國“腦科學計劃”即將啟動
如果對人腦能有足夠的認識,自閉癥、老年癡呆等多種疾病或許將會被提早發現、治療。6月28日,中、美、歐多國科學家作客上海科普大講壇向公眾解讀未來的“腦科學計劃”。科學家們表示,加速腦科學研究不僅有助于提升人類健康水平,也可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刺激經濟增長。 人類大腦是極其復雜的“小宇宙”,由100
腦科學,破解大腦健康謎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996.shtm
腦科學研究掀起新熱潮:“新的戰爭”?
2013年以來,人腦科學研究在全球掀起新的熱潮—— 美國,6位科學家提出一項“人腦活動圖譜”計劃,受到政府高度重視,被列為國家級別的大科學計劃,初步獲得1億美元研究預算,目前,一個規模更大的研究計劃正在積極謀劃中。 歐洲,人腦工程進入歐盟“未來新興旗艦技術項目”名單,并將在未來10年
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上海服務國家戰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再添重要支撐。今天下午,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張江實驗室舉行。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共同為中心揭牌。 白春禮在致辭中指出,腦科學和類腦研究是近年來國際研究的熱點前沿領域,世界主要科技強國在這一領域投入大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 3月22日,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標志著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建設工作全面啟動。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陰和俊同志以及中國科學院、軍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等共建單位代表參加會議;科技部、教育部、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同志以及北京市委組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3月22日,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標志著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建設工作全面啟動。這既是落實中央關于設立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的戰略部署,也是北京加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當天上午,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北京中心”)理事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會議推選了第一屆
探究人腦奧秘:-全球掀起腦科學研究新熱潮
2013年以來人腦科學研究在全球掀起新的熱潮,美國6位科學家提出一項“人腦活動圖譜”計劃,受到政府高度重視,被列為國家級別的大科學計劃,初步獲得1億美元研究預算,目前,一個規模更大的研究計劃正在積極謀劃中。 歐洲,人腦工程進入歐盟“未來新興旗艦技術項目”名單,并將在未來10年內獲得10億歐
腦科學時代正在走來
心隨所想。天津大學醫學部的白色小樓中,墻上的大屏幕顯示著“歡迎來到醫學部,你們是今天上午第五撥參觀者。”佩戴著電極帽的志愿者靜默無聲,墻上的字是他的心聲。這段文字同樣可以發送給千里之外的接受者。 隨心所動。在手臂上貼上幾個電極片,心里默念“出拳”,手臂不自覺地真的打出一拳。這項技術成為癱瘓病人
“腦科學+AI”到底是什么
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要想進一步發展,需要從腦科學中得到啟發。業界普遍認為,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方向是計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在此期間,真正需要突破的是讓計算機理解、思考和自我學習,為開發大腦計算系統和設備,擺脫傳統計算機架構的束縛提供重要依據。人工智能(AI)發展迅速,但有一個無法跨越的極限:像
腦科學技術達人Karl-Deisseroth
Karl Deisseroth一次又一次地用他發明的新技術在腦科學(brain science)發展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大名。 Karl Deisseroth在2004年有了第一個完全屬于他的實驗室,后來他發現那間實驗室的前主人竟然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我搬
腦科學研究交流會在深圳先進院舉行
9月16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在海納百川會議室舉辦腦科學研究交流會。中國科學院院士郭愛克、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張旭、中國科學院上海臨床中心/徐匯區中心醫院院長朱建民、深圳先進院副院長呂建成及深圳先進院腦科學相關研究人員出席會議。 會上,深圳先進院醫工所相關領域科研人員分別就腦科學
克隆猴“破石而出”-為中國腦科學研究助攻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世界上首只體細胞克隆猴“中中”于2017年11月27日誕生,10天后第二只克隆猴“華華”誕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北京時間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布該成果。 克隆猴的誕生突破了3大難題:熟練去
神經塵埃、腦波打字-2018年的腦科學要研究什么
人腦可謂人體最復雜、最神秘的器官,無數科學家殫精竭慮,也不過才揭開其奧秘的冰山一角。 21世紀是腦科學時代。為了進一步了解大腦,監測大腦活動的研究進行得如火如荼,已在學術界和商業界掀起一股淘金熱。《科學美國人》雜志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2018年,科學家將繼續在腦科學領域深耕,該領域最值得期
揭開奧妙“小宇宙”-北京啟動“腦科學研究”專項工作
人類的大腦是個復雜的“小宇宙”,至今我們依舊對其知之甚少。9月1日上午,記者從北京市科委召開的“腦科學研究”專項工作啟動會上獲悉,北京市將從腦認知和腦醫學、腦認知與類腦計算兩個方向重點開展腦科學的研究工作。 資源優勢“給力”腦科學研究 近年來,腦科學的研究逐漸得到重視,世界各國已經將腦科學研
將大腦比作計算機,正在阻礙腦科學研究
計算機和腦科學發展有著相互促進的關系,人工智能的算法許多也是啟發自人腦。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希望通過計算機的工作模式來理解人腦,這樣做是否合理有效呢?雷鋒網編譯了載于wired上的一篇文章,讓我們看看,科學家們怎么說。 今年三月份,在舊金山市中心的凱悅攝政酒店,一個擁擠的房間里,Randy
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和最新進展
近年來,世界各國腦科學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及時了解這些新的研究成果,更好地利用這些研究成果為幼兒教育服務,已成為越來越多的幼教工作者的需要。這次國際研討會,我們邀請了在腦科學研究方面頗有造詣的三位專家為我們作了大會報告。這些專題報告向我們展示了腦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腦科學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對
“合成生物”、“腦科學”產業專展來啦!
12月27至29日,第23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以下簡稱高交會)將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暫定名,簡稱深理工)將攜生命健康學院、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控制工程學院、合成生物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六大學院亮相高交會5號館,全面展示深理工在學院設置、學
腦科學“大國之爭”:揭秘人體最后謎團
腦科學是人類理解自然界現象和人類本身的“最終疆域”。各大國競相投入腦科學研究,不僅關乎人類的健康和福祉,也關乎未來的生產力 進入新世紀以來,各大國在科研領域多頭比拼:上天、入海、互聯、虛擬……而最近幾年,一個新的科技“高邊疆”又進入人們的視野:我們身上的最后謎團——大腦的奧秘。 專家們認為,
深圳或將成為“腦科學城市”
中國科學界高規格、高水平的學術盛會——香山科學會議3月11至12日首次在深圳舉辦。本次會議主題為“非人靈長類腦與認知”,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牽頭申請并組織。眾多國內外腦科學領域頂級院士專家將圍繞“國際腦與認知研究的前沿技術及發展態勢”和“我國非人靈長類腦與認知研究的狀況與攻關方向”兩大
Nat-Commun:腦科學家深入研究多巴胺傳遞時間機制
最近,來自奧塔哥大學的研究者們在研究諸如帕金森氏病和注意力缺陷多動癥(ADHD)等腦部疾病對學習能力的影響時,對神經沖動如何形成記憶有了新發現。 這項發表在國際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成果,為更好理解這些情況和發展新方法帶來了新的啟示。 解剖學系和腦健康研究中心
中國發展“腦科學計劃”需要只爭朝夕
中國的“腦科學計劃”也已經作為重大科技項目被列入“十三五”規劃,許多中國科學家正在致力于攻占這個自然科學領域, 這其中就包括中科院院士、神經生物學家、生理學家楊雄里。 近日,楊雄里來到上海普陀區真如文英中心小學,與200余位中小學生展開了一場探秘腦科學的對話,并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采訪。
特稿:腦科學成大國“必爭之地”
進入新世紀以來,各大國在科研領域多頭比拼:上天、入海、互聯、虛擬……而最近幾年,一個新的科技“高邊疆”又進入人們的視野:我們身上的最后謎團——大腦的奧秘。 專家們認為,各大國競相投入腦科學研究意義深遠。這不僅關乎人類的健康和福祉,也關乎未來的生產力,有望深刻改變社會。 認知“黑洞” 為什么
-中國“腦科學計劃”即將上線-優勢何在?
“我們無法忍受人類仍舊對大腦如何工作知之甚少”。20多年前,英國生物學家、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之一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如此抱怨。 時至今日,大腦依舊是人類認知的黑洞。人類大腦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它們如何連接以及連接錯誤導致精神錯亂或是出現嚴重的神經
打破信息孤島,填補腦科學轉化“鴻溝”
你了解你的大腦嗎、大腦到底有多奇特、腦科學轉化有哪些“鴻溝”……5月26日,中國北歐數字醫學全球創新論壇圍繞上述問題展開了探討。作為2023中關村論壇的平行論壇,中國北歐數字醫學全球創新論壇今年的主題是“腦科學、基因科學與數字醫療融合創新發展——推動中歐數字醫療與健康前沿科技合作”,參會專家學者、企
北京腦科學中心生物樣本庫獲批
日前,國內首個由新型研發機構申請的、專注于腦科學研究的生物樣本庫——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簡稱北京腦科學中心)生物樣本庫順利通過中國人類遺傳資源行政許可事項審批。據悉,該樣本庫集人類遺傳資源樣本保藏和數據保藏于一體,具備高通量測序和高性能計算等完整閉環工作流程。 人類遺傳資源是開展生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