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興起腦科學研究熱潮
10月21日至26日,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主辦的中德雙邊“膠質細胞功能與腦疾病”學術研討會,“神經環路調控與行為”研討會(2014)暨第三屆全國光遺傳技術培訓班在深圳舉行。這是深圳歷史上首次舉辦中德雙邊在腦科學方面的研討會。 近幾年,腦科學研究熱潮在全世界范圍內興起,腦科學在基礎探索、新技術研發和實際應用上都正在醞釀著重大突破。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大型腦科學研究計劃,我國也正在此方向醞釀重大布局。 此次學術研討會是在中德科學中心和深圳市等的支持下舉辦的,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立平研究員、德國科學院院士、德國神經科學學會主席、德國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Helmut Kettenmann教授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神經科學學會主席、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段樹民教授共同擔任會議組織者。在為期三天的研討會中,來自境內外近百位參會代表圍繞著26個研究主題進行了國際最前沿的學術報告和交流。......閱讀全文
上海生科院JNeurosci解析神經調控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所,新鄉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第一次通過直接的電生理證據,證明了頂葉皮層的神經元在急速快速眼動過程中的活性不同,介紹了后頂葉皮層神經活動對快速眼動過程的影響,相關成果公布在神經學重要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中
神經調控技術臨床轉化獲進展
近日,清華大學玉泉醫院與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以推進全國神經調控技術的臨床轉化應用,建立全國神經調控術后程控規范化培養基地。據悉,此次合作是清華大學臨床醫學跨院系“產學研一體化”科研項目,是清華大學轉化醫學的又一成功案例。 據介紹,神經調控是利用植
全球首個神經調控學術獎項設立
近日,全球首個神經調控領域的學術獎項神經調控科學品馳獎(簡稱科學品馳獎)在北京正式簽約設立。該獎由我國神經調控領域企業北京品馳醫療設備有限公司和美國《科學》雜志聯合設立。這也是目前美國《科學》雜志與我國企業合作的唯一獎項。 據介紹,神經調控學會將神經調控定義為在神經科學層面,利用植入性和非植入性
神經調控技術臨床轉化獲進展
近日,清華大學玉泉醫院與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以推進全國神經調控技術的臨床轉化應用,建立全國神經調控術后程控規范化培養基地。據悉,此次合作是清華大學臨床醫學跨院系“產學研一體化”科研項目,是清華大學轉化醫學的又一成功案例。 據介紹,神經調控是利用植
揭示睡眠穩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
睡眠是動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人類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于睡眠,但當前研究仍不清楚睡眠是如何被調節的。經典的睡眠調控模型認為,睡眠的調節分為晝夜節律和睡眠穩態兩個方面。晝夜節律通過內在的生物鐘控制一天中睡眠覺醒的時間;睡眠穩態主要由睡眠壓力進行調控,控制機體獲得一定的睡眠量。隨著清醒時間的延長,睡眠壓
Nature子刊:乳酸調控基礎神經激素
去甲腎上腺素既是一種激素也是一種神經遞質,它是大腦功能的基礎,對積極性、壓力應答、血壓控制、疼痛和食欲非常關鍵。沒有這種物質,人們就很難從睡夢中醒來或者集中精力工作。 日前,科學家們在大腦中發現了出人意料的去甲腎上腺素調控機制。這一機制將有望幫助人們設計新藥物,解決與上述功能有關的健康問題
調控睡眠結構的神經環路研究取得進展
10月24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腦圖譜中心在解析睡眠片段化的神經調控機制方面獲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A serotonin-modulated circuit controls sleep architecture to regulate cognitive fun
研究發現腦內癢覺調控神經元
12月14日,《神經元》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導水管周圍灰質中速激肽陽性神經元通過下行通路促進“癢覺-抓撓”循環》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衍剛研究組完成。通過利用在體胞外電生理記錄、在體光纖記錄、藥理遺傳以及光遺傳操控等技
Nature子刊:代謝調控神經元活性
飲食療法可以控制許多癲癇患者的發病,此前人們一直不清楚這種治療的作用機理。日前,McGill大學和Zurich大學的科學家們找到了答案,他們發現大腦細胞信號傳遞的能力與細胞的代謝有直接聯系。這項研究于一月十六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神經學研究者們往往
神經調控治療難治性癲癇的相關介紹
迷走神經刺激術治療主要適用于抗癲癇藥物不能控制的難治性癲癇、不宜開顱手術或不愿意接受開顱手術的癲癇患者。通過VNS(迷走神經刺激術)治療,6%~8的藥物難治性患者完全無發作;60%的患者發作頻率減少>50%;30%左右的患者發作頻率減少50%,而且患者的情緒、認知和生活質量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J-Neurosci:關鍵神經回路調控酗酒反應研究
科學家已經知道,大腦的杏仁核中心區(CeA)在與飲酒有關的行為中起著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們仍不清楚介導這些行為的確切腦細胞類型。 現在,UNC醫學院的科學家發現CeA中的特定神經元會導致類似酗酒行為的發生。發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這項研究揭示了一種特定的神
Cell子刊:如何通過神經反應調控食欲
近年來,肥胖已經開始取代傳統問題(如傳染性疾病和營養不良),成為了公眾健康最大的威脅之一。營養攝入調控方面的研究也逐漸發現了遺傳學和環境因素對胃口的影響,還有一些關鍵信號通路被發現參與了代謝綜合癥,科學家們開始了解禁食和限制熱量的保護性作用。 近期Cell出版社推出專題:You Gonna
Neuron發現腦內癢覺調控神經元
癢覺是一種可以引起抓撓的不愉快的感覺。癢覺與視覺、聽覺等感知覺一樣,也是大腦加工處理的產物。癢覺對于動物來說是一種重要的保護機制。癢覺通過誘導抓撓動作去除皮膚上具有潛在危害的異物。因此,癢覺對于動物的生存具有重要意義。 癢覺是一種可以引起抓撓的不愉快的感覺。癢覺與視覺、聽覺等感知覺一樣,也是大
Cell子刊:脂肪代謝的神經調控機制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中心,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Dense Intra-Adipose Sympathetic Arborizations Are Essential for Cold-Induced Beiging of Mouse White Adipose Tissue”的研究論
胡永生:神經調控為疾病治療“獨辟蹊徑”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181.shtm “傳統手術是通過損毀或切斷神經組織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而神經調控則是利用植入性或非植入性技術,依靠電或藥物手段改善中樞、周圍或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控制疾病癥狀。” 近日,首
神經所研究發現海馬神經元樹突發育調控新機制
7月4日,《神經科學雜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所王以政研究組題為“經典型瞬時電壓受體通道5通過a亞型鈣調蛋白激酶2介導神經營養因子3對大鼠海馬神經元樹突生長的調控作用”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道了神經營養因子3 (Neurotr
世界首部神經調控專著譯作在我國出版
近日,由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學院三系北京三博腦科醫院欒國明教授、王保國教授翻譯的《神經調控手術學》(上、下冊)正式出版。該書由世界神經科學聯合會(WFNS)神經調控委員會主席Damianos E. Sakas教授和世界神經調控學會主席、神經調控雜志主編Elliot S. Krames教授撰寫,是
神經所研究發現調控大腦發育的新機理
《細胞》(Cell)雜志于6月22日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所張旭研究組題為“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13作為微管穩定蛋白調控神經元極性化與遷移”的研究論文。論文報道了非分泌型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1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3;FGF13)在神經元
成人大腦能調控新生神經元數量
成人大腦每天產生上千個新的神經元,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存活下來,其余死亡后都被一種吞噬細胞給清除了。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0日報道,弗吉尼亞大學神經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死亡神經元被清除和新神經元形成的機制。該研究有助于設計新型療法,促進成人大腦神經形成,幫助那些抑郁癥、外傷
我國腦神經調控技術步入“領跑者”行列
今天上午,北京市科委與清華大學聯合召開發布會,宣布由清華大學研制的治療帕金森氏癥第二代國產腦起搏器,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頒發的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即將入市。該項目由北京市科委立項支持,歷時12年,相關產品打破了國外公司的技術壟斷局面,標志著我國腦神經調控技術步入“全球領跑者”行列。 目
Autophagy:神經細胞自噬的重要調控因子
華中科技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Phosphoproteome-based kinase activity profiling reveals the critical role of MAP2K2 and PLK1 in neuronal autophagy”的文章,利用從
研究揭示胚胎神經發生與成體神經發生差異性調控新機制
神經發生是神經干細胞增殖分化產生新生神經元的過程,對哺乳動物大腦的正確發育及功能連接建成至關重要。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室管膜區域的神經上皮細胞通過對稱分裂擴增祖細胞庫,當神經上皮增厚至假復層室壁時,神經上皮細胞轉化為放射狀膠質細胞,即胚胎神經干細胞(eNSCs),后者直接產生神經元,或經中間前體細
中國科大揭示光感知調控血糖代謝的神經機制
對棲息于這顆藍色星球上的生命而言,光是一切生命產生的源動力,也是生命體最重要的感知覺輸入之一。同時生命體根據外界環境條件控制體內營養物質的代謝平衡是生存的必須,而代謝紊亂會產生嚴重疾病,哺乳動物已經進化出了精確和復雜的調控網絡用于持續動態調控血糖代謝。大量公共衛生調查顯示夜間過多光源暴露顯著增加
遺傳發育所揭示神經突觸穩態調控新機制
突觸是掌管神經系統信號傳遞的關鍵結構。成年大腦中突觸的結構可塑性,即突觸的形成和消失,被認為是長期記憶形成的基礎。長時程在體成像觀察表明:中樞神經系統中大部分軸突或樹突以及突觸的結構相當穩定,但受傷、豐富環境培養或長時間的感覺刺激會導致軸、數樹突分支的產生和消失,這種產生和消失往往伴隨著新突觸的
科學家揭示調控和促進覺醒的神經機制
為什么人會從睡夢中被餓醒?原來是鈣視網膜蛋白陽性神經元搗的鬼。近日,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教授李浩洪團隊揭示了促進覺醒和調控饑餓誘發覺醒狀態中的神經機制。該研究于12月6日在線發表于《當代生物學》。 饑餓能引起睡眠覺醒狀態的改變,可能與能量平衡穩態、攝食行為、覺醒系統、情緒調節、獎賞
研究發現唾液腺形成受神經細胞調控
美國研究人員以實驗鼠為對象進行的研究發現,神經細胞不僅影響成熟唾液腺的分泌,實際上在唾液腺的最初形成以及發育過程中都發揮著關鍵作用。這一成果將有助于找到幫助癌癥患者唾液腺再生的新方法。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一個研究小組在新一期《科學》雜志上介紹說,人們對于神經活動控制唾液腺功能這
遺傳發育所發現神經突觸發育的調控機制
神經突觸是高度特化的細胞間連接,負責神經元與其靶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對突觸形成和生長發育進行深入研究,不僅有利于闡明大腦發育和功能的分子機制,而且可以加深對相關神經精神疾病發病機制的認識。已知BMP(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骨形成蛋白)信號通路對多種組織器官包括大腦
丙烯酰胺氧化損傷與神經細胞凋亡調控
研究表明,活性氧族(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對細胞膜脂質、蛋白質和DNA不斷攻擊并造成相應靶分子累積氧化變性或損傷,是造成細胞代謝紊亂和功能異常的重要生理基礎。當體內自由基和活性氧的產生與消除間不平衡時會產生氧化應激,從而引發許多疾病。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神經穩態可塑性的調控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81971022)等資助下,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聯合實驗室周子凱研究員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多倫多兒童醫院Zhengping Jia教授團隊合作在神經穩態可塑性的調控機制方面取得進展,發現了驅動神經穩態可塑性的神經營養因子NGPF2及相關分子機制
科學家發現調控享樂性攝食的神經環路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朱英杰課題組在《自然》旗下期刊《分子精神病學》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為了追求美食獎賞的享樂性攝食和為了維持能量平衡的穩態攝食擁有不同的神經機制,并且證實外側隔核(LS)中的神經降壓素(Nts)陽性神經元是調控享樂性攝食的關鍵節點。此類神經元投射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