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垃圾分類后端大雜燴垃圾分類終端存問題
“前端垃圾分類,后端大雜燴”的現象,在深圳試行垃圾減量分類后時有發生。深圳市城管局環衛處副處長羅向東日前和網友進行在線訪談時表示,發現該現象的市民可以撥打投訴電話12319,深圳也將探討居民自治模式,在住宅小區成立居民志愿者監督隊伍。 “現在提倡垃圾分類,到了清運環節,分好的垃圾又被重新混裝,垃圾白分類了。”昨日市城管局官方網站舉行的關于垃圾分類的在線訪談中,有網友提出了這個問題。在公眾認知不足導致垃圾分類進展緩慢的同時,垃圾分類的終端環節也依然存在問題。 在羅向東看來,混合收運現象的存在,是由于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進度慢導致的。“垃圾分類要求廚余垃圾分離出來,如果雜質太多,會影響下一步的處理和利用效果。我們要堅決杜絕混合收運的現象。發現這個現象的市民,可以撥打投訴電話12319”。 “深圳目前市民的環境意識比較薄弱,家園意識也比較薄弱。而在垃圾處理設施不夠,激勵機制和懲戒手段不足的情況下,深圳要比其他城市做得......閱讀全文
垃圾堆肥難在分類回收 需增加垃圾分類意識
近年來,在德國、荷蘭、西班牙等國的家庭、大學和社區,相繼開始使用一種特殊的垃圾桶,人們利用它對部分垃圾就近進行堆肥處理。 垃圾“圍城”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以往,處理垃圾的主要方法有填埋、焚燒發電兩種。這些傳統的方法既存在二次污染的問題,也存在資源浪費的弊端。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發達國家開始采用
追蹤北京市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分類意識仍待提高
近日,“垃圾分類”再次成為北京市的熱點話題:海淀區正式展開“千人進社區指導垃圾分類”的活動,朝陽區稱7月將完成182個試點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 其實,這些舉措并不是全新的嘗試。早在2000年,建設部就在全國建立了八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首先實施廢電池、廢
農村環境意識相當薄弱 垃圾圍村不可等閑視之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蘇軾筆下這美麗的田園風光,如今在農村不少地方已經大打折扣甚至不復存在。由于垃圾處理設施和機制沒有及時跟上,各種垃圾得不到相應處理,我國農村多數地方仍然是“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垃圾圍村現象已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難題。
“大環境意識”不可少
在北京舉行的一次環保公益活動中,人們紛紛根據自身情況,提出諸如“一周少開一天車”、“不使用一次性產品”、“用專用購物袋購物”等個人環保承諾。一位小女孩問主持人:“看到河流被污染、煙囪冒黑煙去投訴,算不算自己的環保承諾?” 這個問題引起大家的思考:公眾參與環保,僅僅“從我做起,從小事做
廣州派發分類垃圾桶推進農村垃圾分類
城市人垃圾分類派垃圾袋,農村則選擇挨家挨戶發垃圾桶。本報“垃圾分類廣州范本”試點增城東洞村,昨天開始入戶發放分類垃圾桶,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廣州市委宣傳部派駐東洞村的扶貧干部李永恒解釋,垃圾桶符合農村實際,發垃圾袋反而制造更多垃圾。 有別于其他地方
評論:反對垃圾焚燒選址 背后的公民意識周正
作為廣州的后花園,山清水秀的清遠正因為花都垃圾焚燒廠的選址而頻頻見諸各大省級媒體,廣清交接區域內的三星村、七星村、二聯村等10余個村子成為了反對選址的主要力量之一,傳統村民的公民意識正在逐步覺醒。 根據媒體報道,選址在汾水林場的花都垃圾焚燒廠項目,周邊有16個村,其中距離2500米范
分類垃圾應真正分類處理
談到垃圾處理,必提焚燒填埋,即使在推進垃圾分類的城市也是如此。一邊大張旗鼓地宣傳垃圾分類,一邊卻在加速建設焚燒填埋設施,似乎把分類處理拋到了腦后。源頭分,后面混,分類垃圾得不到分類處理,分類豈能持久推進?扭轉這一局面,需要全面認識垃圾的資源、環境與社會屬性,并據此正確看待垃圾處理的要求、目的與方
別讓垃圾分類成"麻煩" 九成市民支持垃圾分類
新聞背景:“深圳市垃圾分類現狀調查”顯示,深圳市九成以上市民支持垃圾分類,但八成家庭沒有進行垃圾分類,設置在戶外場所的分類垃圾桶并未起到分類效果。 九成市民支持垃圾分類,說明低碳理念、環保意識不斷深入人心,讓人欣慰。然而,八成家庭沒有進行垃圾分類,也可理解為:
前端垃圾分類后端大雜燴 垃圾分類終端存問題
“前端垃圾分類,后端大雜燴”的現象,在深圳試行垃圾減量分類后時有發生。深圳市城管局環衛處副處長羅向東日前和網友進行在線訪談時表示,發現該現象的市民可以撥打投訴電話12319,深圳也將探討居民自治模式,在住宅小區成立居民志愿者監督隊伍。 “現在提倡垃圾分類,到了清運環節,分好的垃圾又被重新混
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任重道遠 各國如何破解垃圾分類難題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生活垃圾的產生量也在逐年增加。目前,我國每年產生的生活垃圾大約有4億噸,由此帶來的“垃圾圍城”、“垃圾上山下鄉”問題也日益突出。為更好地解決生活垃圾的處理問題,我國早在2000年就開始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并在一些城市進行了試點,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