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礁石珊瑚為珊瑚礁生態系統中的框架生物, 研究其重要功能基因對于理解造礁石珊瑚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有重要指示意義,近期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提取了澄黃濱珊瑚(Porites lutea)的總RNA, 通過RT-RCR得到 cDNA, 并以 cDNA為模板設計引物進行 test PCR, 獲得大小為 254 bp的 ferritin基因cDNA序列,并由此展開了分析研究。 珊瑚礁生態系統具有極高的生物多樣性, 且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極其靈敏, 其主要框架生物造礁石珊瑚屬于刺胞動物門。近年來, 隨著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在造礁石珊瑚研究中的應用, 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從基因的角度來研究造礁石珊瑚。 在生物有機體中, 鐵是參與細胞代謝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鐵蛋白(ferritin)是廣泛存在于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體內的一種鐵儲存和生物礦化蛋白。鐵蛋白的表達水平很高, 而且其表達調控在維持機體鐵......閱讀全文
造礁石珊瑚為珊瑚礁生態系統中的框架生物, 研究其重要功能基因對于理解造礁石珊瑚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有重要指示意義,近期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提取了澄黃濱珊瑚(Porites lutea)的總RNA, 通過RT-RCR得到 cDNA, 并以 cDNA為模板設計引物進行 test
海平面因冰塊融化而上漲 根據新的研究披露,在過去的80年中,全球的海平面一直在上升。在這一海平面上升過程中,由冰塊融化而造成的因素比已往估計的要更為嚴重。Benjamin Chao及其同事說,在早先的計算中,一個被遺漏的因素是:地球上的水中究竟有多少被儲放在了人造的水庫之中。在上個世紀中,海平面的
2018年4月25日,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Matz研究組在PNAS雜志發表了題為“CRISPR/Cas9-mediated genome editing in a reef-building coral”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首次使用CRISPR技術, 靶向GFP和RFP等基因,取得了預期的研究結
2018年4月25日,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Matz研究組在PNAS雜志發表了題為“CRISPR/Cas9-mediated genome editing in a reef-building coral”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首次使用CRISPR技術, 靶向GFP和RFP等基因,取得了預期的研究結
2018年4月25日,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Matz研究組在PNAS雜志發表了題為“CRISPR/Cas9-mediated genome editing in a reef-building coral”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首次使用CRISPR技術, 靶向GFP和RFP等基因,取得了預期的研究結
日前,麥克阿瑟基金會(MacArthur Foundation)公布了2019年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的獲獎名單。今年總計有26位杰出人士獲獎,其中5位從事生命科學領域工作的科學家獲此殊榮。 麥克阿瑟獎又被稱為“麥克阿瑟天才獎”,旨在表彰和鼓勵個人的創造力。今年基金會
1.Science:新方法極大地延長細菌抗癌基因回路的功能性壽命 doi:10.1126/science.aaw0542; doi:10.1126/science.aay3157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顯著延長用于引導微生物發揮功能---
收窄全球物種豐富性的估計 科研人員使用4種單獨的方法,估計了甲蟲和昆蟲物種的數量很可能分別為150萬種和550萬種,并且提出,使用多個方法可能有助于穩定全球物種估計并幫助自然保護規劃。 非洲大型草食動物的飲食分隔 一項識別出了動物糞便中的植物DNA小片段的研究發現,包括羚羊和象在內的7種大
珊瑚蟲在滿月時會大量排卵,科學家對其中的原因一直迷惑不解。澳洲科學家近日通過遺傳分析發現,與一些昆蟲和脊椎動物一樣,珊瑚也要依靠一種光覺蛋白——藍光受體(cryptochromes)以按時排卵。這一發現表明,這種定時蛋白分子的存在時間比之前認為的要早幾百萬年。相關論文10月19日發表在《科學》上。&
20世紀初,大多數研究者認為DNA是一種“愚蠢的分子”,因為太簡單而對于生命傳輸沒有任何價值。相反地,科學家們更加擁護蛋白質,它們擁有很強的可變性和復雜性,是遺傳的關鍵組成部分。然后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遺傳學家Alfred Hershey 和 Martha Chase在對噬菌體的研究
《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是與Nature、Science齊名,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綜合學科文獻之一,PNAS收錄的文獻涵蓋生物、物理和社 科學,主要內容包括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報告、學術評論、學科回顧及前瞻、學術論文以及美國國家科學學會學術動態的報道和出版。近期其最受關注的文章(生物類)如
簡介在過去的五年中,熒光蛋白在監測體內生物學研究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源于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中的綠色熒光蛋白(GFP)是最早被我們應用的熒光蛋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我們可以使用的熒光蛋白種類也越加豐富,包括加強型的變異GFP蛋白、從其他種類水母中發現的熒光蛋白和珊瑚礁蛋白。它們都可以在眾
在過去的五年中,熒光蛋白在監測體內生物學研究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源于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中的綠色熒光蛋白(GFP)是zui早被我們應 用的熒光蛋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我們可以使用的熒光蛋白種類也越加豐富,包括加強型的變異GFP蛋白、從其他種類水母中發現的熒光蛋白和珊瑚礁蛋 白。它們都可以
11位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預測 美國科普雜志《探索》為慶祝發行30周年,邀請11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了預測。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這些科學大師們到底怎樣說。 1.肯·卡爾代拉(Ken Caldeira,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美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