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所學校通知書里裝著來自10896米深海的水
6月30日,哈爾濱工程大學2024年高考錄取通知書與大家見面。這所以“三海一核”為辦學特色的高校,在每一份通知書里都裝入深海水,發出“來自深藍的邀請”。據悉,2021年,該校科研團隊自主研制的“悟空號”全海深水下無人潛器挑戰馬里亞納海溝,完成4次超萬米深潛,采集到來自10896米深海的海水,創無人深潛世界紀錄。今年,該校在4200份通知書中放入來自10896米深海的水滴,送給每位新晉該校的學子。除此之外,學校還設計了“奮斗者”號、“深海勇士”號、“蛟龍”號等15款專屬潛艇造型的文創擺件,讓新生在接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刻就感受到海洋強國夢想的熱血丹心。(受訪單位供圖)(原標題:發出“來自深藍的邀請”,這所學校通知書里裝著來自深海的水) ......閱讀全文
軟體機器人可抓住深海水母
一種形狀類似扁面條的新型機器人能幫助生態數據的收集以一種更輕柔、侵入性較小的方式進行。研究人員表示,相比傳統潛水抓手,被超軟機器人手指抓住的水母的應激相關基因表達顯著降低。相關論文近日刊登于《當代生物學》。 論文第一作者、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博士后研究員Michael Tessler說:“基因組
世界首臺深海水下導向攻泥器應用獲成功
記者12月9日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由該校水下工程研究所研制的世界第一臺深海“水下導向攻泥器”——“深鰻I”(見上圖)日前在珠江口“三航砂樁8”沉船打撈工程中首次應用并獲成功,標志著我國沉船應急打撈技術跨上一個新臺階。 “水下導向攻泥器”又稱“深海水平定向鉆進系統”,主要用于海上大型
深海水虱憑啥當上“絕食冠軍”?基因組分析找到答案
等足類是甲殼動物中少有的既包含水生、半陸生和完全陸生物種,又包含深海和淺海物種的類群,不同生態位的類群在體型上存在巨大差異。其中,深海等足類呈現出體型巨大化現象。而深海水虱是深海巨型等足類的代表性物種,因保持世界上最長的絕食時間紀錄(5年以上)而廣受關注。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
我國首個深海水體原位微生物實驗平臺回收成功
5月11日,科考隊員用淡水沖洗回收上船的深海水體原位微生物培養系統。 當日,在西南印度洋執行大洋科考第四十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號上的科考隊員,在工作區域順利回收在海底工作了近兩個月的深海水體原位微生物培養系統。據了解,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個深海水體原位微生物培養系統,這次回收成
科學家稱深海水溫升高或延緩氣候變暖趨勢
據英國《衛報》報道,英科學家近日表示,最近全球溫度上升趨勢的減緩很有可能是因為深海海水溫度的逐漸升高造成的。 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儲熱體,這從海平面的上升就可見一斑。正是由于海水吸收熱量造成的體積膨脹才引起了海平面的上升。不過,海水吸收熱量的過程十分漫長,海洋表面的熱量將慢慢輻射到大洋深處
深海巖芯見證過去120萬年印度洋海水溫鹽變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397.shtm5月10日,《自然》雜志在線發表了卡迪夫大學和圣安德魯斯大學、臺灣大學聯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研究機構的最新合作成果。研究人員利用莫桑比克海峽北部約40米長的深海泥沙巖芯,通過測量微小化
農業部發布遠洋產品標識-可辨認和識別深海水產品
昨天,農業部漁業局發布中國遠洋漁業產品標識。該標識用于辨認和識別深海水產品,防止市民購買到假冒產品。 據中國遠洋漁業協會負責人介紹,該標識已經在國家工商局注冊,標識是圓形圖標,其中注冊商標是藍色的地球上方有一條白色的魚,并配有純天然遠洋捕撈字樣。遠洋水產品都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
觀海水旅行-解海水淡化之謎
事件??????? 全國聚焦海水淡化 全國首批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試點名單上共有8位成員,浙江舟山市和深圳市入選試點城市,天津濱海新區、河北滄州渤海新區入選試點園區,浙江鹿西鄉 (島)入選試點海島,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入選產業基地,天津國投津能發電為海水淡化供水試點,甘肅慶陽市環縣為
浮夸風吹歪海水稻-與海水無關為啥取名“海水稻”
“網紅”海水稻最近遇上了麻煩。 海水稻是袁隆平院士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一種耐鹽堿水稻,研發主陣地在青島。今年,它已經開始了全國大范圍試種。在去年的測產中,海水稻表現不錯——一種編號為YC0045的水稻材料最高畝產量達到620.95公斤,超出預期的300公斤。 在習近平主席2018新
水下考古“潛”向深海:中國深海考古零突破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器布放入水 ▲提取水下文物標本 1987年3月,國家文物局牽頭成立了國家水下考古協調小組,成為中國水下考古誕生的重要標志之一。然而,30多年來,我國的水下考古基本集中在40米以內的淺海。今天,中國載人深潛技術與水下考古“聯姻”,終于實現了中國深海考古“
天津大學聯合團隊研發新材料有望解決深海供電難題
記者12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楊全紅、凌國維、張辰聯合團隊成功研發全新能源轉化材料,這種新材料能夠“捕捉”深海中稀薄的氧分子并轉化成為電能,實現長周期運行,成為一種節能、穩定的“海水電池”。此項研究成果已被最新一期國際能源領域權威期刊《先進能源材料》選為封面文章。 深海被譽為“地球最寧靜而神秘
韓國發布食品標準規范修訂案
2015年1月9日,韓國發布食品標準規范修訂案。修訂內容包括: 1. 擴大食品加工用深海水的使用范圍。準許食品生產采用深海水、濃縮深海水、富含礦物質去鹽深海水及富含礦物質深海水。 2. 制定和修改食品內殺蟲劑及獸藥的最大殘留限量。制定flupyradifurone、種菌唑(Ipconazol
科學家補齊海洋鉛循環拼圖
河流向海洋輸運物質是海洋元素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以往的關注點主要是河流溶解態元素輸運對海洋元素收支的影響,對絕大多數元素來說,陸源顆粒物的貢獻目前尚缺乏理解和量化。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趙寧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多家機構科學家合作,揭示了陸源顆粒物與海水的物質交
LS電纜成功開發深海臍帶纜-用于深海6000米環境
韓國LS電纜稱,最近已成功開發出用于深海勘查機器人的臍帶纜 。 臍帶纜是一種復合纜,由電纜和光纜構成,可為遠程控制的深海勘查裝備提供電源,通過傳達和控制各種信號,使機器人臂、傳感器及鏡頭開始工作。 該產品需要適應深海的高水壓、不規則生長的藻類等惡劣環境,對設計技術的
我國學者在深海稀土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圖 稀土元素在海水、孔隙水、磷灰石的遷移特征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41803026、41606048、91958202、42002085、 42072324、41625006、41890824)等資助下,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鄧義楠、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郭慶軍與天津大學、云南大學
深海稀土元素富集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教授級高工何高文團隊揭示了深海沉積物中磷酸鹽組分對稀土元素的超常富集機制,并證實稀土富集主要在海水-沉積物界面附近完成。相關研究發表于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該論文第一作者為任江波和蔣雪筱,通訊作者為何高文。這是該團
深海考古聯合實驗室獲得深海考古重大發現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1077.shtm 中新網三亞5月21日電(記者 應妮 符宇群)國家文物局21日在海南三亞發布深海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進展。5月20日國家文物局已進行了第一次水下考古調查,使用“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
研究稱冰蓋融化將使南極深海環流急劇放緩
澳大利亞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如果全球碳排放維持在當前水平,南極冰蓋融化將導致南極深海環流在30年內放慢40%,并使深海溫度上升,對海洋生態系統和全球氣候產生深遠影響。 南極區域的表層海水由于密度較大而下沉,驅動形成南極深海環流,它是全球海洋系統重要的熱量、氧氣、碳和營養物質交換通道。 澳大利亞
深海“探寶”這樣進行
? ? ? ? ? ?科考隊員在回收單拖體瞬變電磁儀。中國大洋協會供圖 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萬里,海風徐徐。隨著科考隊員將微塑料采樣器回收至“向陽紅10”船甲板,中國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業順利收官。在30多天的時間里,科考隊員24小時輪班開展作業,強大的海底資源勘查設備輪番上
深海漏油快速測定技術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5日報道,在去年的墨西哥灣馬康多油井泄漏事件中,為了精確檢測漏油情況,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HOI)科學家開發了多種先進檢測技術和測算方法,集中在忙亂和壓力的情況下獲取準確且高質量的數據,對評估漏油的環境影響起了關鍵作用。該報告發表在9月5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油氣開發-挺進深海
2021年5月,“深海一號”能源站完成全部設備安裝工作,具備投產條件。 “深海一號”氣田首口開發井開鉆。 以上圖片均由中國海油提供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連線“深海一號”作業平臺時強調:“要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把裝備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
深海龍膠囊的主治
溫補腎陽,補髓填精。用于因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頭暈耳鳴,心悸失眠,小便頻數。
深海龍膠囊的功效
溫補腎陽,補髓填精。用于因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頭暈耳鳴,心悸失眠,小便頻數。
墨西哥首次打出深海石油
8月29日,墨西哥總統卡爾德龍親自宣布,墨西哥所屬的墨西哥灣深海海域首次打出了石油。據稱,出油的井位距離墨美領海分界線咫尺之遙。 出油的Trion 1井位于柏迪多褶皺帶(Perdido Fold Belt)上,這個地質構造靠美國一端埋有大規模的石油資源。據預測,柏迪
“深海勇士”結構無損檢測
成功完成4500米海上試驗任務的我國國產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在三亞接受全面體檢。受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委托,江蘇省特檢院無錫分院對“深海勇士”號進行了為期6天的結構無損檢測,為潛水器如期驗收交付和后續科研工作保駕護航。 此次的檢測團隊由無錫分院5名高級檢測人員組成,他們均是該
中國學者揭秘1萬年前南極冰蓋退縮之謎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445.shtm相關地質記錄表明南極冰蓋在末次冰消期(約1.8-1.1萬年前)曾存在幾次快速的退縮過程,可能與冰下融水排放導致的冰蓋失穩有關。然而,由于缺乏直接的地質證據,冰下融水排放與南極冰蓋快速
2.5億年前生命大滅絕或因“深海毒氣”
距今約2.52億年的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是地球史上最慘重的滅絕事件,造成了海洋中超過80%生物物種的消亡。中國科大教授沈延安課題組研究認為,這是當時深海中富含的劇毒氣體硫化氫與淺海富氧海水發生“震蕩性混合”導致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近日發表了該研究。 之前關于這次生命大滅絕的研究大多圍繞淺
我所研制的金屬海水燃料電池系統順利完成5500米級海試
近日,由我所醇類燃料電池及復合電能源研究中心金屬燃料電池系統研究組(DNL0313)王二東研究員團隊研制的金屬海水燃料電池系統在菲律賓公海海域順利完成5500米級海試。該電池系統搭載“金雞號”著陸器,于1月2日至4月28日在5500米海底連續停留117天,累積工作時間238小時,實際供能1221Wh
這所學校通知書里裝著來自10896米深海的水
6月30日,哈爾濱工程大學2024年高考錄取通知書與大家見面。這所以“三海一核”為辦學特色的高校,在每一份通知書里都裝入深海水,發出“來自深藍的邀請”。據悉,2021年,該校科研團隊自主研制的“悟空號”全海深水下無人潛器挑戰馬里亞納海溝,完成4次超萬米深潛,采集到來自10896米深海的海水,創無人深
“張謇”號上同步直播新不列顛海溝海底宏生物采樣
張謇”號上的技術人員從海底回收深海海底環境原位觀測器。 一個圓錐狀的深海海底環境原位觀測器,攜帶了7個大大小小的宏生物誘捕籠,22日晚被送到南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附近的新不列顛海溝5000多米深的海底。通過萬米光纖數據傳輸系統,中國萬米級載人深潛器科考母船“張謇”號上同步直播了海底宏生物采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