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在柬埔寨金邊市召開的第三十七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新疆天山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據悉,此次新疆天山被批準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填補了新疆乃至我國西北地區沒有世界遺產的空白。 當日評審團對新疆天山申遺項目的表決過程持續了20多分鐘。評審團認為,新疆天山具有重要的生態學價值和美學價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對新疆天山的評語中寫道,新疆天山具有景觀和生物生態演化過程的完整性,符合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和管理要求。 新疆天山申遺歷時近4年,新疆天山系列提名世界遺產地確定由阿克蘇的托木爾、伊犁的喀拉峻—庫爾德寧、巴州的巴音布魯克和昌吉的博格達峰—天池4個區域組成,總面積5759平方公里。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于2009年啟動“新疆天山自然遺產價值與保護管理研究”項目,楊兆萍研究員帶領項目組成員系統研究了“新疆天山”在美學、生態過程及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所具有的世界頂級品質和全球突出普......閱讀全文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張建龍9日說,我國已擁有52項世界遺產。其中,自然遺產12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數量均居世界第一,總面積達6.8萬平方公里,有效保護了一大批珍貴獨特的自然文化遺產資源。 張建龍是在此間舉辦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大會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張建龍
中國的“申遺”之路再奏凱歌。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1屆大會在波蘭古城克拉科夫拉開帷幕,中國申報的自然遺產“可可西里”和文化遺產“鼓浪嶼”相繼表決通過。至今,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2項,和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 應該說,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象征。文
SCIEX攝影季Ⅱ來了! 盡管來得晚一些,但是,時機恰恰好。2020 年的征集主題是“世界遺產在中國”。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處,居世界第一。我們期待通過SCIEX 客戶的眼睛,感受中國自然的壯美和文化的徇爛。2020年度攝影季示范攝影作品「中國新疆天山」2013年,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作者:李
改善河口和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實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加大渤海、東海等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力度。強化直排海污染源和沿海工業園區監管,防控沿海地區陸源溢油污染海洋。開展國際航行船舶壓載水及污染物治理。規范入海排污口設置,2017年底前,全面清理非法或設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到2020年,沿海省(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球設立的第一個基于空間技術的世界遺產研究與培訓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成立大會7月24日在北京舉行。 該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將依托中科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建設,旨在利用對地觀測中心在空間對地觀測技術領域的優勢資源,為聯合國
前不久,第三十五屆國際環境遙感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全球56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余位遙感專家參加了會議。這也是該會議發起50年來首次在中國舉辦。 “國際環境遙感大會在北京召開,說明我國的遙感技術與應用發展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可。”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簡稱遙感地球所)
9月23日,游人看到了45年來最壯觀的趵突騰空奇觀。 “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嘗吼半空雷”。元代詩人張養浩描寫趵突泉的詩句今天顯得格外形象、恰切――就在今天,趵突泉地下水位突破 30 米,并于凌晨6 時許達到了30.01 米
西湖文化景觀文物本體監測,簡稱西湖文物監測,是履行中國關于《保護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公約》義務、完成西湖世界遺產監測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浙江杭州市園文局經過5年多的探索,已逐步形成一套由三個層次構成的西湖文物監測體系即日常巡視監測、專業技術監測和儀器自動監測。 專業技術監測 專業技術監測是由專
會議現場 4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四屆東亞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培訓班”在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以下簡稱“對地觀測中心”)東區開幕。UNESCO生態與地球科學處處長兼“人與生物圈”政府間計劃秘書長N. Ishwaran、UNESCO北京辦事處科技官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和絢麗多姿的自然風貌對世界文明寶庫的貢獻不言而喻。今年是《世界遺產公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45周年,同時也是中國加入這一公約的第32周年。這幾十年里,中國追趕上世界的步伐,在自然生態保護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可可西里今年申遺成功,成為中國第51個世界
在柬埔寨西北部的原始森林中,“雕刻出來的王城”、世界文化遺產吳哥古跡首次得到一份詳盡的遙感數據“體檢報告”。它令人擔憂的“退化”之謎——地面沉降和古寺廟建筑群倒塌的關系,也被中國的遙感科學家重新“診斷”。新華社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通過5年的國際合作,該所提供的這一時間跨度最
生態旅游,不管是在炒作概念還是以一種形態存在,它都承載著對自然崇敬的美好愿望,對生態文明的美好憧憬,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現實期待。生態旅游,更昭示著在我們構建社會和諧的進程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是實現我們地球這個大家庭和平共處的前提,是基礎。 所謂生態,就是指生物
“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擁有豐富的資源、具有多樣的環境,但缺乏宏觀對地觀測監測能力,用以應對全球環境變化的嚴峻挑戰。另一方面,中國已成為對地觀測技術應用的領先國家之一,可以并已經為這些國家提供高質量數據支持,服務于他們的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的構想正在變成現實。12月6日,第二屆數
“德國把眾多采礦遺跡作為塑造區域景觀的豐富資源,通過工業遺產保護和再利用、景觀整理、開展旅游等一系列活動,實現區域環境、經濟和社會的綜合復興。”清華大學教授劉伯英27日在此間表示,中國資源型城市可借鑒上述經驗,找到可持續發展之路。 當天,首屆湖北省(黃石)園博會生態文化論壇舉行。與會專家圍繞中
天山天池作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新疆的標志性旅游勝地,游客必到之處。然而,記者在現場看到,就在天池景區大門附近的道路旁,一個年規劃產量達60萬噸的大型煤礦項目正在加緊建設。目前,新疆焦煤集團阜康氣煤有限公司二號井(簡稱“二號井”)地下巷道已延伸到天池景區新大門地下,而且仍在掘進。 記者近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