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華網7月11日報道,第五屆東盟與中日韓糧食安全合作戰略圓桌會議11日在哈爾濱落幕。與會官員、專家表示,在“10+3”框架下,糧食安全是第一位的,必須首先保障糧食安全,然后再考慮發展可持續的生物能源,不能出現“與人爭糧、與糧爭地”的情況。 東盟與中日韓經濟蓬勃發展,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GDP合計占全球的約五分之一,對能源需求不斷增長;同時區內人口合計超20億,且相當一部分勞動力的生計系于農業,保障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的壓力十分突出。 近年來,美國等發達國家種植的大量糧食作物用于能源生產。美國白宮與農業部2012年中發布的報告稱,此前一年美國生產了8﹒61億加侖生物柴油,約40%的玉米用于制作乙醇。但隨著全球多個地區出現干旱,部分國家甚至發生糧食危機,這類做法受到廣泛爭議。 中國農業部國際合作司處長葉安平在會議上說,東盟和中日韓已就糧食安全問題和生物能源問題進行了研討,并達成一致意見,即在“10......閱讀全文
在許多學者眼里,大量生產生物質能源是造成玉米短缺進而導致我國今年糧食價格大漲的罪魁禍首。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石元春認為,發展生物質能源與保障糧食安全之間并不矛盾,我們應當走出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的認識誤區。 生物質能產業:國家政策意在推動而非限制 國家林業局
微藻是一類古老的低等植物,在陸地、淡水湖泊、海洋分布廣泛。微藻種類繁多,截至21世紀初已發現的藻類有三萬余種,其中微小類群就占了70%,即兩萬余種。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研究員、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微藻生物科技中心主任、“千人計劃”專家胡強主要從事藻類生物學、生物技術與生物能源
據歐洲商業6月13日報道,歐盟28個成員國的部長今天打破過去一年僵局,同意減少以玉米、甜菜根或油菜為原料加工的“第一代”生物能源的使用。據此決議,2020年前在運輸用能源中以糧食為加工原料的生物燃料上限為7%,低于2009年設定10%的目標。歐盟一直是推動以作物為原料的所謂第一代生物燃料的主導者
專家聲稱,中國大力發展生物能源不會如研究所指會引發更劇烈的水危機。 10月11日,位于斯里蘭卡的國際水管理研究所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該報告聲稱,中國計劃大力發展生物能源,這將會讓該國水資源嚴重吃緊。國際水管理研究所是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的一部分。 報告作者們認為,目
中科院副院長陳竺:直接進行第2代生物能源研究 6月25日,中科院與天津市政府共建的“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天津研發中心)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簽字儀式,同日研發大樓在天津濱海新區奠基開工。這也是國家級科研機構在天津成立的首個大型研發及產業化機構。
雖然為了減少碳排放,歐盟過去大力鼓吹由糧食制造的生物燃料。但如今考量整體效益后認為,生物燃料不符效益,因而提議減少運輸使用。 歐洲議會環境委員會近日以43票對26票表決通過,將減少使用由糧食加工而成的生物燃料(biofuel),將汽車的生物燃料消耗量降低至全部消耗量的5.5%。委員會表示,
在近日舉行的以“能源植物培育與生物質高效利用”為主題的第108期上海東方科技論壇上,來自美國、德國和我國有關領域的專家和學者指出,發展生物質能源的基礎是高效可持續的生物質原料的供應。應通過培育速生、高生物量的能源植物,最大效率利用邊緣性土地資源來發展生物質能。他們呼吁有關方面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加大
聯合國國際農業研究磋商小組的糧食專家4月29日呼吁,停止使用以糧食為原料的乙醇類生物能源,以緩解日益嚴重的全球糧食危機。 發出倡議的是國際農業研究磋商小組下屬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負責人喬基姆·馮·布朗。 布朗說,美國和其他國家必須在應對高油價和全球饑荒面前作出艱難選擇。他說,導致全
歐盟委員會17日在一份公報中建議,調整歐盟生物燃料開發政策,限制以糧食為原料的生物燃料,鼓勵使用其他替代原料開發新型生物燃料,從而減少生物燃料生產給糧食供應造成影響。 這一建議一旦被多數歐盟成員國通過,今后在歐盟境內以玉米、小麥、甜菜籽、油菜籽等糧油作物為主要原料生產的所謂“第一代”生物燃
歐盟委員會日前表示,近期公布的新生物燃料法令對用糧食生產生物燃料的比例進行了規定,盡管新法令“并不完美”,并給歐盟實現低碳能源轉型的總體目標帶來一些不利因素,但歐盟堅持認為,該法令將給生物能源行業發出正確的政策信號,即必須研發新一代生物燃料,以減少對糧食供應的影響。 歐盟委員會曾于今年9月
2012年6月18日,在意大利米蘭(Milan)舉辦的第20屆歐洲生物質大會及博覽會期間,首屆世界高層論壇“生物能源挑戰:糧食、燃料和環境”在意大利米蘭同時舉行。論壇由歐盟聯合研究中心(JRC)主辦,意大利環境部和倫巴第大區(Lombardia)協辦。論壇匯聚了世界政治界、經濟界、金融界、科技界
在全球面臨能源依賴度提高、溫室氣體排放增加以及因國際能源市場價格波動而帶來的風險時,世界多國紛紛開始實施新的能源戰略,強調發展各種可再生能源。由于生物質是唯一能直接被用于生產各種交通運輸替代燃料(特別是乙醇)的來源,在多種可再生能源(生物質、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等)中,生物質能被列為首選
歐盟日前決定對以糧食為基礎生產的生物燃料加以限制,使得一度被人們視為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核心作用的生物燃料產業遭到重大挫折。業內人士和分析家預計歐盟的決定將在歐洲引發一輪生物燃料工廠關閉潮,未來生物燃料的發展前景令人擔憂。 據路透社報道,歐盟宣布將把交通領域中糧食型生物燃料的比例限制在5%
2005年,我們曾在中國北京成功舉辦了“首屆國際生物經濟高層論壇”,形成的“生物技術將推動新的科技革命、生物經濟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共識,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今天,我們再次相聚,共同研討生物經濟這一世界性話題,必將對世界各國在人民健康、環境改善、資源保護
中國農業部部長孫政才接受媒體采訪指出,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是人類面臨的兩大問題,決不能以犧牲糧食安全為代價換取能源安全。 近來,國際市場糧價大幅攀升,輿論普遍認為,生物質能源迅猛發展導致汽車與窮人爭糧食,中國該如何發展生物質能源的問題頗受各界關注。 農業部官方網站今天刊登孫政才關于糧食安全的專訪。
瑞典媒體報道,歐委會副主席Margot Wallstrom認為:對生物燃料投資決策失誤,導致生物燃料生產與糧食生產矛盾;必須探討糧食短缺的風險;歐盟為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而增加使用生物燃料的目標沒有問題,問題是必須探索不和糧食生產競爭的另一種生物燃料,并以之為長遠的生物燃料生產策略。現在,人們都
玉米作為全球最大的谷類、飼料和乙醇原料,多次成為糧食和能源爭奪的焦點,也引發了對推廣生物質能源的爭論。我們選擇合適的生物質能源植物時,解決方法并非千篇一律。在近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中,美國能源生物研究院(EBI)的科研人員指出,地球上不同地區多樣化氣候和土壤條件,形成了多
生物能源快速興起所帶來的全球性糧食危機已引起多個國際組織的關注。繼前不久世行報告點明生物燃料是推動糧價上漲的主因后,經合組織本周發布的報告也宣稱,政府支持生物燃料代價高昂,對削減溫室氣體排放也用處不大,因此應改進做法,降低能力消費,抵御氣候變化。專家表示,在幾大替代能源中,生物質能最不值得鼓勵。
在歐盟,用糧食作物來制造生物燃料或將大受打壓。日前,歐盟議會環境委員會投票表決,同意對生物燃料設置嚴格限制,將傳統生物燃料比例在交通運輸行業中的使用比例上限設定為5.5%。 若要升級為覆蓋歐盟全境的法律,這份提案還需通過9月份的歐盟議會全體會議表決,同時獲得歐盟28個成員國的同意。在這兩道
去年10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近40人涌入美國波茲曼市蒙大拿州立大學(MSU)一間不算太大且被刷成薄荷綠的教室,只為瞥一眼未來的景象。有些是科學家,但大多數是同這片土地有著某種關聯的人們:和農民共事的推廣員以及代表大自然保護協會等機構的環保人士。他們都知道,氣候變化將在未來幾十年重塑該地區,但這
隨著人類對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化石能源供應緊張問題日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人類開始將目光投向生物質能源的研究和開發,這也是人類急需的替代石油資源的最可能途徑。那么,我國的生物質能源產業將遵循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近日采訪了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副主
隨著人類對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化石能源供應緊張問題日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人類開始將目光投向生物質能源的研究和開發,這也是人類急需的替代石油資源的最可能途徑。那么,我國的生物質能源產業將遵循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近日采訪了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中國西南野生生
生物能源快速興起所帶來的全球性糧食危機已引起多個國際組織的關注。繼前不久世界銀行報告點明生物燃料是推動糧價上漲的主因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下簡稱經合組織)日前發布的報告也稱,政府支持生物燃料代價高昂,對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用處也不大,因此應改進做法,降低能源消費,抵御氣候變化。 經合組織目
2009 年至2013年,歐盟實施“環保型經濟”中期規劃,拿出數千億歐元財政資金支持打造包括“綠色能源”、“綠色電器”、“綠色建筑”、“綠色交通”和“綠色城市”在內的“綠色產業”,并以此作為歐盟產業結構調整和促使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為歐盟在節能環保領域保持世界領先地位奠定了基礎 歐盟:
雖然近來石油價格飆升,美國政府提高了糧食預期價格上漲幅度,然而,美國農業部長湯姆?維爾薩克(Tom Vilsack)表示,將更多玉米轉化成乙醇不會造成糧食短缺。 維爾薩克說:“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放緩玉米乙醇發展速度,美國可以做到這一切。” 據美國農業部數據顯
自2003年以來,英國和歐盟其他成員國投入了數十億歐元用于研發生物燃料,他們希望能通過這種方法降低運輸業的廢氣排放量。但是現在我們發現很多生物燃料實際上增加了廢氣的排放量,而且它們還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并推動了國際糧價的上漲。如今,生物燃料每年將會消耗4.6億英鎊。 歐盟議會將在今年九月份對
歐盟9月18日表示,目前正在考慮重新修改生物燃料發展政策。歐盟此前打算到2020年交通行業生物燃料占到10%,但是目前這一計劃已經遭到了來自環保組織及環保人士的強烈批評。 早前兩份獨立的環境報道稱,發展生物燃料實際上會增加碳排,此外,生物燃料需求加大實際上將推高食品價格。對此,近日在塞浦路
歐洲環境局在周三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利用糧食制作的生物燃料并沒有起到改善環境的作用。報告中還提到,原料作物的來源在很大程度決定了這些生源燃料環境效益的高低。 當農業殘留物或浪費的糧食成為原料時,無論是在溫室氣體的排放方面還是在影響生態系統方面,生物能源的效率都會明顯高于石油燃料。但歐洲環
一株不起眼的浮萍,和汽車能發生什么樣的關系?繼去年薯類高效乙醇轉換技術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后,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院研究員趙海率領的團隊,又在生物能源領域取得新的突破。通過從水面植物浮萍中提取淀粉,形成乙醇燃料,可為機動車提供動力。 跟以往利用玉米等谷物原料生產生物燃料有所區別的是,浮萍廉
2010年10月18日,中國政府網刊登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指出,到2020年,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此決定標志著七大新興戰略產業框架成定局。 從2008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