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質檢總局、工商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聯合下發《關于切實加強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旨在加強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生產經營和使用環節的監督管理,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通知》要求,企業要建立質量管理制度,切實履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生產企業要嚴格按照《食品包裝用聚苯乙烯成型品衛生標準》(GB9689)和《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9685)等食品安全標準和規定的要求進行生產和產品出廠檢驗,建立和保存檢驗記錄。成品的標簽標注應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準規定。經營單位應建立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進貨查驗制度,查驗供貨者的合法營業執照、產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證明文件。使用單位應對購入使用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建立索證索票制度,嚴禁采購和使用來路不明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 《通知》強調,各部門要切實加強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監督管理。各地質監部門要依法加強相關生產......閱讀全文
5月1日開始,曾被稱為“白色污染”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在被禁14年后再次迎來合法身份。根據國家發改委2013年修正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的相關規定,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泡沫餐具)已經從淘汰類目錄中刪除。發泡塑料餐具重上百姓的餐桌會不會影響健康,很多人仍心存疑慮。 “有毒說”和“無毒說
佛山塑料股份有限公司使用洋垃圾制造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事被曝光后,緊接著,這一國家明令禁止生產銷售已有數年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突然就被“正名”,8月24日,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與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聯合召開說明會公開稱,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是綠色的無害產品。此語一出,立即遭到了環保
2013年5月1日,在國家發改委第21號令《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中,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正式解禁,距今已達一年之久。請關注—— 近日筆者在北京周邊餐館的走訪中發現:現在大家的健康意識很高,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已不再用。環保類餐盒即使加收打包費,大家也愿意選擇。而街邊燒烤攤所
曾經的"白色污染"罪魁禍首-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在被禁產禁用14年后,被重新允許進入市場。 依照此前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修改〈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款的決定》,原目錄中淘汰類產品"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被刪除,從5月1日開始執行。這即意味著,自1999年被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8日表示,由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符合國家食品包裝用具相關標準以及有利于節能等特點,決定將這種產品從產業結構指導目錄淘汰類中刪除,允許生產使用。 發展改革委產業協調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刪除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條目主要基于多種考慮:它符合國家食品包裝用具相關標
被禁止了14年的一次性發泡餐具近日從“禁止”名單中刪除。此舉在一次性餐具生產廠家中引起議論。 “不可能吧,這是國家一直明令禁止的。”山東一家一次性餐具生產廠商表示懷疑,當他得知國家發改委確實更改了以前的禁令后,表達了震驚,同時對一次性發泡餐具的前景表示不看好:“誰知道
2013年2月16日,國家發改委宣布將“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下稱發泡餐具)從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并于2013年5月1日起施行。從此,這一曾經的白色污染罪魁禍首在被禁產禁用14年后,又光明正大地重返市場。 如今,發泡餐具解禁已近一年。解禁后,發泡餐具生產企業現狀怎樣?國家發改委在解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公布一次性塑料餐盒回收情況調查報告――― 一次性發泡餐盒“解禁”后,人們最關注的問題就是它的回收利用機制是否建立起來了?可怕的“白色污染”是否會死灰復燃? 昨天,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對北京、上海、杭州和廣州地區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回收情況調查發現,因無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有一個東西,它是白色的,有點脆,遇熱變形,輕輕一撕就破裂,通常被說成是"白色污染"或"視覺垃圾"……這說的,就是一次性發泡餐具,也就是白色餐盒。大家可能覺得很久沒看見過了,1999年之后出生的聽眾也許都沒看過。因為,1999年,它已經被下令淘汰。 但
在禁產禁用14年之后,有“白色污染”之稱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如今又“復活還魂”啦?據悉,日前發改委發布了21號令,局部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在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也就是說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不再是淘汰類產品。據相關權威人士透露,由于發改委21
塑料加工協會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交鋒”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被“口水”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不但無毒無害,還是綠色產品。在報道了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與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聯合為一次性餐盒“正名”之后,昨天,另一家協會――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又對此提出質疑。
一次性發泡餐盒到底能不能用,是否需要撥亂反正,權威部門應該對此進行一次全面的鑒定,以正視聽,消除消費者的疑慮。 “平反”還是該“禁止”,兩大機構打起“口水仗” 一度視為“白色垃圾”的一次性發泡餐盒,到底是綠色產品,還是有毒有害?是該“平反”?還是該“禁止”?最近,國內兩大機構為此打起了“口水
自5月1日起,被禁達14年之久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正式被國家發改委解禁,重新允許生產使用。記者采訪多名餐盒生產企業和食品包裝專家了解到,發泡餐具解禁后主要面臨原料質量難控、回收難等四大難題,并對非發泡餐具生產企業造成沖擊。業內人士認為,我國亟待完善相關國家標準,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建立健全完備的回
14年前,國家發改委(原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一道禁令,一次性發泡餐具從最開始的“白色革命”者,迅速淪落為“白色垃圾”,成為“過街老鼠”; 14年后,白色污染陰影仍在,各類環保餐具依次登場,禁令又突然解除。從5月1日解禁后已過去兩月,便宜輕巧且地下交易一直存在的發泡餐具卻并未出現“席卷重
時隔14年,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解禁”――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將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的淘汰類目錄中刪除。這意味著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將于今年5月1日起再次合法化。 被禁14年的一次性發泡餐具被解禁,引來外界廣泛熱議:這是政策的“自我糾錯”
“聚苯乙烯發泡塑料具有耐油、抗水、保溫隔熱的性能,而且環保優勢明顯。我國自2013年5月1日恢復其生產和銷售以來,至今還沒有建立完善的生產許可制度及相關使用標準,使該行業在國內發展受到極大阻礙。建議國家盡快制定發泡塑料國家標準,明確其使用范圍,鼓勵其在食品包裝領域的應用與發展。”日前全國人大代表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將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的淘汰類目錄中刪除。這意味著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將于今年5月1日起再次合法化。 被禁14年的一次性發泡餐具被解禁,引來外界廣泛熱議:這是政策的“自我糾錯”,還是環保標準的“被迫倒退”? 1問
佛山城北綜合批發市場內,一家經營一次性飯盒的檔鋪伙計正在搬運貨物 圖/記者 湯銘明 被國家禁產禁用14年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隨著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第21號令的生效重歸市場。盡管廣東未定何時解禁白色發泡餐具,但社會對“白色污染”的擔憂讓發泡餐具的回歸充滿爭議。 生產 14年屢禁不止一
曾經的鐵路白色污染罪魁禍首――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在被禁產禁用14年后,如今被重新允許進入市場。這一舉動讓人感到不解,有專家從多個方面提出了質疑。 發改委解禁 2月2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局部調整,其
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解禁“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引發的社會爭論尚未平息,新舊產業之間的博弈就已經開始。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雖然被明令禁止14年,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地下生產從未停止,牢牢控制著一次性餐具的半壁江山。 而作為取代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新興產業,“一次性降解餐盒產業”經過多年
近年來,食品包裝問題層出不窮,對食品安全和消費者健康造成了威脅,食品包裝不符合國家政策標準要求或生產企業為牟利而違反要求的現象,更是為消費者健康埋下了隱患,嚴重的可能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從2010年至今,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已連續4年發布"食品包裝安全隱憂產品及消費警示",涉及的問題包括過度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在被禁14年之后于今年5月1日重新回歸市場。不過,日前有消息稱廣東暫不解禁發泡餐具。羊城晚報記者9日從省質監局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目前確實還未發放一次性發泡餐具的生產許可證,但并不意味著‘不解禁’,廣東解禁發泡餐具的時間將與國家同步。 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公布第21號令,
10年前已被禁用,但近日有行業協會稱它是“典型的綠色產品” 國家發改委已擬將發泡餐盒從淘汰目錄中去除 鄭州很多攤點都在用,是否有毒,各方意見不一 近日,北京一場名為“正確認識和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新聞發布會,再次點燃了有關發泡餐盒的爭論。 會上,發泡餐盒國家明令禁止
用由洋垃圾制成的塑料顆粒做成餐盒并在市場大量銷售,廣東知名上市公司佛塑股份突然身陷“垃圾門”。 8月10日晚間,央視經濟頻道曝出佛塑股份下屬鴻基分公司違規用廉價再生塑料顆粒生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且每月產量高達1千噸,約2億個“毒餐盒”流入市場。昨日(8月11日)
回放: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進行局部調整,在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這等于說,21號令的實施意味著禁用了14年的發泡餐具即將重回市場。疑問: 發泡餐具禁用多年為何又解禁?它是否真的有毒?對其可能引發的白色污染問
最近,央視記者調查發現,在廣東有不良企業使用廢舊塑料添加化學品染色、增白,生產一次性塑料餐具,而這些垃圾塑料制成的餐具含有致癌物。針對這種情況,記者昨天獲悉,省質監部門立即采取了行動,這兩天對被曝光的企業進行了查處。 據悉,今年以來,質監部門多次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發
成堆的塑料垃圾 熒光增白劑隨意添加,全程沒有消毒,廣東80%廠家從這里進貨。 一些黑黃色的垃圾塑料塊,添加進滑石粉、熒光增白劑,最后冷卻成型后變成了一個個白色的塑料餐盒——跟隨著暗訪鏡頭,廣東“垃圾”餐盒的整條生產銷售鏈展現在我們眼前,這
記者暗訪發現東莞等地不良廠家用廢塑料生產一次性塑料餐盒男子將批發來的餐盒賣給黃埔南安商業街的小飯館。 廢塑料舊光盤制成“黑餐盒”,讓你吃進鉛吃進鎘吃進熒光劑 “黑餐盒”調查 5月底的一天中午,黃埔區南安附近的小餐館和往
本報3月12日獨家報道的《一次性發泡餐具解禁惹爭議》在行業內掀起風波。昨天,五大行業協會與國家發改委相繼為發泡餐具重返市場“正名”。 發改委稱解禁有五大原因 昨天下午,發改委針對發泡餐具解禁一事發布說明,給出了五大解禁理由: 一是發泡塑料餐具符
5月1日,被禁達14年之久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正式迎來“解禁日”,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此前修改《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款的規定,一次性發泡餐具將從“淘汰產品目錄”中刪除,被允許于今年5月1日后生產使用。消費者對“重出江湖”的一次性發泡餐具持什么態度?餐飲企業和攤點是否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