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真核生物的基因調控—染色質活化的介紹
染色質處在固縮的狀態稱為異染色質化。在異染色質化部位的基因的轉錄活性顯著降低。真核生物可以改變染色體某一區域的異染色質化的程度而控制基因的表達。雌性哺乳動物細胞中的一個 X染色體的失活便是高度異染色質化的結果(見劑量補償效應)。基因由于改變位置而處在異染色質區附近時,轉錄作用也會受到阻礙(見位置效應)。粉蚧科的一種介殼蟲有兩類個體,一類個體的細胞中的10個染色體都沒有異染色質化,因而都是有功能的;另一類個體細胞的 10個染色體中有5個高度異染色質化,因而是沒有功能的。這就造成了和蜜蜂相似的情況,蜜蜂的二倍體是雌性的,單倍體是雄性的;在這里則前一類個體是雌性的,而后一類個體是雄性的。 與異染色質化相反的情況是染色質的活化。在活化的染色質中,基因DNA以某種不同的方式裝配到染色質的核小體中,使RNA多聚酶能夠轉錄染色質中的DNA。研究結果表明凡有基因表達活性的染色質 DNA對核酸內切限制酶的降解作用比沒有轉錄活性的染色質要敏感......閱讀全文
常染色質與異染色質的功能差異
常染色質區域的基因可以被轉錄為信使RNA。常染色質區域非折疊的結構允許基因調控蛋白和RNA聚合酶與其上的DNA序列結合,從而開啟轉錄過程。在轉錄過程中,并非所有的常染色質都會被轉錄,但基本上非轉錄的部分會折疊為異染色質以保護暫時其上不用的基因。因此細胞的活性與細胞核中的常染色質數目有直接關系。常染色
異染色質和常染色質的結構差異
染色質可以分為兩種類群,異染色質和常染色質。最開始,這兩種形式是通過其在染色之后的顏色深淺區分的,常染色質一般著色較淺,而異染色質著色很深,表明其緊密聚集。異染色質通常集中在細胞核的邊緣區域。然而,不同于這種早期的二分法,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動物和植物體內都擁有不止這兩種染色體結構,可能會有四到五種,區
異染色質的主要類型兼性異染色質
在一定時期的特種細胞的細胞核內, 原來的常染色質可轉變成兼性異染色質。如雄性個體的細胞含有一個瘦小的Y染色體和一個大的X染色體, 由于X和Y染色體上很少有共同的基因, 對于雄性來說, X染色體上的基因就只有一個拷貝。雖然雌性細胞有兩條X染色體, 也只有一條具有轉錄活性, 另外一條X染色體像異染色質一
異染色質的主要類型組成性異染色質
組成性異染色質,指除S期以外在整個細胞周期均處于聚縮狀態, DNA包裝比基本不變,可構成多個染色中心。
染色質的分類
間期染色質按其形態特征、活性狀態和染色性能區分為兩種類型:常染色質和異染色質。按功能狀態的不同可將染色質分為活性染色質和非活性染色質。
性染色質檢測
實驗方法原理 在間期細胞核中,女性X染色質和男性Y染色質均可用特殊染色法顯示出來。女性的兩個X染色體中的一個,在間期時的染色質呈異固縮(Heteropyconosis),呈深染的小體稱Barr氏體。Barr氏體位于間期細胞核內面,呈三角形或半月形小體,易為碳酸復紅或硫堇等染料著色。正常女性Barr氏
染色質的定義
染色體在細胞周期的間期時DNA的螺旋結構松散,呈網狀或斑塊狀不定形物,即染色質。以濃集狀態存在者,稱異染色質(1~eterochromatin);以分散狀態存在者,稱常染色質(euchromatin)。常染色質染色較淺且均勻,異染色質染色深。性染色質與性染色體(x染色體和Y染色體)有關,稱x染色
異染色質的定義
異染色質分為結構異染色質和功能異染色質兩種類型。結構異染色質是指各類細胞在整個細胞周期內處于凝集狀態的染色質,多定位于著絲粒區、端粒區,含有大量高度重復順序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稱為衛星DNA(satellite DNA)。功能異染色質只在一定細胞類型或在生物一定發育階段凝集,如雌性哺乳動物
異染色質的功能
關于異染色質的功能,還未深入了解。但以下的幾點是明顯的。 1結構型異染色質可以加強著絲點區,使著絲粒穩定,以確保染色體分離。 2可以隔離和保護重要基因(例如NOR區的18S和28S基因),防止或減少基因突變和交換。 3促進物種分化,同源染色體可通過其異染色質區的重復序列在減數分裂時配對,這
異染色質的功能
關于異染色質的功能,還未深入了解。但以下的幾點是明顯的。 1結構型異染色質可以加強著絲點區,使著絲粒穩定,以確保染色體分離。 2可以隔離和保護重要基因(例如NOR區的18S和28S基因),防止或減少基因突變和交換。 3促進物種分化,同源染色體可通過其異染色質區的重復序列在減數分裂時配對,這
染色質重組的意義
染色質重組過程中,核小體滑動可能是一種重要機制,它不改變核小體結構,但改變核小體與DNA 的結合位置。實驗證明,這種滑動能被核小體上游的“十字形”結構阻斷。但“滑動”機制并不能解釋所有實驗現象。人們推測,在重組過程中,還有其他機制如核小體可能與DNA 分離,然后核小體經過重排,結構變化后,與DNA
常染色質的功能
常染色質區域的基因可以被轉錄為信使RNA。常染色質區域非折疊的結構允許基因調控蛋白和RNA聚合酶與其上的DNA序列結合,從而開啟轉錄過程。在轉錄過程中,并非所有的常染色質都會被轉錄,但基本上非轉錄的部分會折疊為異染色質以保護暫時其上不用的基因。因此細胞的活性與細胞核中的常染色質數目有直接關系。常染色
常染色質的定義
常染色質是染色質(由DNA、RNA和蛋白質組成)的一種松散聚集的形式,這種聚集方式在基因中大量存在,并且相應的片段通常處于活躍的轉錄當中(但并非必要,即常染色質部分不一定都是高表達的序列)。常染色質構成了細胞核基因組中表達最活躍的一部分。
異染色質的定義
異染色質(heterochromatin)是指在細胞周期中具有固縮特性的染色體。
染色質的發現過程
1879年,W. Flemming提出了染色質(chromatin)這一術語,用以描述細胞核中能被堿性染料強烈著色的物質。1888年,Waldeyer正式提出染色體的命名。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研究,人們認識到,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在細胞周期不同階段可以相互轉變的形態結構。
染色質重塑的概念
染色質重塑chromatin remodeling :基因表達的復制和重組等過程中,染色質的包裝狀態、核小體中組蛋白以及對應DNA分子會發生改變的分子機理。
染色質凝聚的概念
中文名稱染色質凝聚英文名稱chromatin condensation;chromatin agglutination定 義染色質凝縮進一步形成染色體的過程。應用學科遺傳學(一級學科),細胞遺傳學(二級學科)
概述染色質的成分
通過分離胸腺、肝或其他組織細胞的核,用去垢劑處理后再離心收集染色質進行生化分析,確定染色質的主要成分是DNA和組蛋白,還有非組蛋白及少量RNA。大鼠肝細胞染色質常被當作染色質成分分析模型,其中組蛋白與DNA含量之比近于1:1,非組蛋白與DNA之比是0.6:1,RNA與DNA之比為0.1:1。DN
異染色質的區分
常染色質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淺色,或對福爾根反應呈弱陽性。異染色質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或對福爾根反應呈陽性。 [1] 異染色質著色較深,常位于細胞核的邊緣和核仁周圍,構成核仁相隨染色質的一部分。可以分為結構性異染色質(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和兼性異染色質(f
異染色質的定義
異染色質分為結構異染色質和功能異染色質兩種類型。結構異染色質是指各類細胞在整個細胞周期內處于凝集狀態的染色質,多定位于著絲粒區、端粒區,含有大量高度重復順序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稱為衛星DNA(satellite DNA)。功能異染色質只在一定細胞類型或在生物一定發育階段凝集,如雌性哺乳動物
異染色質的定義
異染色質分為結構異染色質和功能異染色質兩種類型。結構異染色質是指各類細胞在整個細胞周期內處于凝集狀態的染色質,多定位于著絲粒區、端粒區,含有大量高度重復順序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稱為衛星DNA(satellite DNA)。功能異染色質只在一定細胞類型或在生物一定發育階段凝集,如雌性哺乳動物含一
染色質的結構要點
1、每個核小體單位包括 200 bp左右的DNA超螺旋和一個組蛋白八聚體以及一個分子的組蛋白H1。2、組蛋白八聚體構成核小體的盤狀核心顆粒,相對分子質量100 000,由4個異二聚體組成,包括兩個H2A-H2B和兩個H3-H4。3、146 bp的DNA分子超螺旋盤旋組蛋白八聚體1.75圈。組蛋白H1
什么是常染色質?
常染色質是染色質(由DNA、RNA和蛋白質組成)的一種松散聚集的形式,這種聚集方式在基因中大量存在,并且相應的片段通常處于活躍的轉錄當中(但并非必要,即常染色質部分不一定都是高表達的序列)。常染色質構成了細胞核基因組中表達最活躍的一部分。 人類基因組中92%為常染色質。
什么是Y-染色質?
Y染色質又稱Y小體或熒光小體。Y染色體用熒光染料染色后,呈亮暗不一的熒光帶,在Y染色體長臂的遠側段呈明亮的熒光區。在問期時Y染色體長臂遠側段的強熒光特性仍然存在,經熒光染色后,呈強熒光亮點,直徑為0.25—0.3um,位于細胞核內的任何部位。
異染色質的功能介紹
關于異染色質的功能,還未深入了解。但以下的幾點是明顯的。1結構型異染色質可以加強著絲點區,使著絲粒穩定,以確保染色體分離。2可以隔離和保護重要基因(例如NOR區的18S和28S基因),防止或減少基因突變和交換。3促進物種分化,同源染色體可通過其異染色質區的重復序列在減數分裂時配對,這種配對能幫助染色
水相法分離染色質
水相法分離染色質試劑、試劑盒:水相裂解緩沖液儀器、耗材:離心機實驗步驟:像聚胺法的第 1、2 步中講的那樣誘導懸浮或單層培養細胞的中期阻遏狀態。2. 細胞在 4℃,1000 g 離心 10 分鐘然后重懸浮,典型的制備量為 10 ml 新鮮培養基含 108?個細胞。3. 將濃的細胞懸液在冰上放置至少
關于染色質的相關介紹
染色質(chromatin)最早是1879年Flemming提出的用以描述核中染色后強烈著色的物質。現在認為染色質是細胞間期細胞核內能被堿性染料染色的物質。染色質的基本化學成分為脫氧核糖核酸核蛋白,它是由DNA、組蛋白、非組蛋白和少量RNA組成的復合物。用于化學分析的原核細胞的染色質含裸露的DN
凝聚染色質的定義
中文名稱凝聚染色質英文名稱condensed chromatin定 義處于凝縮狀態的染色質。應用學科遺傳學(一級學科),細胞遺傳學(二級學科)
常染色質的結構介紹
常染色質的結構類似于未折疊的一串珠子中間被一根細繩穿過,這其中的珠子代表核小體結構。每個核小體由八個蛋白質單體組成,這些蛋白質叫做組蛋白,每個組蛋白單體周圍有147個堿基對長度的雙鏈DNA環繞;在常染色質中,DNA在組蛋白上的包裹是較為松散的,從而其上的原始DNA序列是暴露在外可被讀取的。每一個處于
關于異染色質的定義
異染色質分為結構異染色質和功能異染色質兩種類型。結構異染色質是指各類細胞在整個細胞周期內處于凝集狀態的染色質,多定位于著絲粒區、端粒區,含有大量高度重復順序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稱為衛星DNA(satellite DNA)。功能異染色質只在一定細胞類型或在生物一定發育階段凝集,如雌性哺乳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