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這個問題相當惱人,恐怕很難說清楚。現在,研究人員回答了與這個問題一樣惱人的問題:是人類基因組中的成千上萬的長重復DNA片段中,那個是第一個產生的?那些被復制了? 這個答案發表在10月7日的《自然·遺傳學》雜志上。該研究給出了人類基因組中DNA重復片段復制的第一個進化證據,這種復制部分歸因于疾病和近期的遺傳變異。 這項研究工作標志著人類向著更好地了解“什么樣的基因組變化造就現代人類”、“什么時候這些復制片斷出現以及這樣的代價”前進了重要一步。 進行這項研究的研究組由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生物學家Evan Eicher和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計算機專家Pavel Pevzner所領導。 這項新研究首次使我們對人類基因組中一些重要的復制區域的進化起源有了個整體的了解。研究人員“追捕”到了超過三分之二的這些長DNA復制片段的祖先起源。在《自然·遺傳學》上發表的這片文章主要公布了兩大發現。 首先,研究人......閱讀全文
河南日報退休高級編輯,大河健康報退休總編,河南農大兼職教授,中國新聞獎獲得者。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大家都是經常來圖書館借書、看書的讀者,如今喜歡看書的人真是難能可貴。看年齡,大家多數是60后、50后,少數是70后、40后。大家可能都不是生物專業的大學生,但是大家在中學階段都學過化
以往的研究發現,有的植物有復制自己基因的功能,即通過不同類型復制方式產生一個與原基因序列相同的新基因。基因復制產生的兩個同源基因稱為重復基因或“姊妹基因”。近年來,隨著測序技術的不斷升級和測序成本的大幅度降低,越來越多的植物基因組被破譯。 植物在千百年的進化中,怎樣變得越來越多姿多彩?一個重要
癌癥是由攜帶DNA突變(DNA復制過程中發生的“復制錯誤”)的異常細胞增殖引起的。如果這些錯誤經常發生而對生物沒有任何破壞性影響,那么其中一些就會影響基因組的特定部分,并引起突變細胞的增殖,然后侵入機體。即便一個小小的單堿基突變,也會導致癌癥,例如,2015年11月,兒童腫瘤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
五、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病毒對敏感細胞的感染并不一定都能繁殖病毒,產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由于病毒或細胞的原因,使病毒的復制在病毒進入敏感細胞后的某一階段受阻,導致病毒感染的不完全循環,不產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1. 缺損病毒 有些病毒由于缺乏某些基因,單獨感染細胞時不能復制出完整的、具 有感染性的
一、質粒絕大多數的生物都是以DNA 的形式來儲藏其遺傳信息。遺傳物質要能生生不息地傳給后代的首要條件就是它至少要具有一個復制原(ori, origin of replication,或譯為復制起點),使整個基因體得以復制。含有復制原的遺傳物質稱為replicon,我們姑且把它譯為為復制體吧!原核性復
銳賽小課堂技術篇0702-113 摘要: 腺相關病毒(AAV)是一種人細小病毒, 因為能作為一種基因治療載體而受到廣泛關注。目前大多數生成rAAV的實驗方案需要共轉染一個載體質粒和一個表達病毒復制和結構基因的包裝質粒到腺病毒(Ad)感染的培養細胞中。但是也可以通過新的輔助質粒(pH
來源:新浪 發布者:張小圈 日期:2018-06-07 今日/總瀏覽:3/10530 經歷了幾百萬年的進化,人類先祖的大腦遠遠比靈長類親戚大的多、復雜的多。但是,這背后的分子機制一直是個謎。近期,Cell期刊連發兩篇文章,揭示了一類人類特有的基因家族,可能是構建更大大腦的關鍵。
在細胞進化過程中,先有核酸還是先有蛋白?先有復制還是先有代謝?這些依然是生命起源中的未解之謎。在生物個體水平,亦普遍存在類似的問題,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或是先有‘雌’的還是先有‘雄’的?……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現代科學無法解答的悖論,但我們豈可一避了之? 1. 蛋白質與核酸之比較
圖片說明:植物界不同類型重復基因含量分布及其隨時間變化規律 2月21日,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張紹鈴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Genome Biology在線發表研究論文,系統鑒定了梨等141種植物基因組中不同類型重復基因,構建世界首個植物重復基因數據庫,揭示重復基因進化的普遍規律。 植物在千百年
“近2/3的癌癥突變源于DNA復制過程中隨機發生的錯誤!” 這是來自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基默爾癌癥中心(Johns Hopkins Kimmel Cancer Center)的科學家們在3月24日發表于《Science》期刊上的一篇最新學術論文的結論。它意味著,DNA復制出錯是導致癌變的主要因
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霍林斯癌癥中心的科學家發現,一些細胞可以在必要因子存在的情況下分裂。他們的結果發表在2018年7月的《Gene & Development》雜志上。這一發現解釋了肝細胞在受傷后如何再生,以及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癌癥是如何產生的,以及癌細胞如何進化以產生額外的突變,從而加速生
過去100年發生的多起事件讓世人密切關注未來發生傳染病大流行的風險。2018年是1918年流感流行的100周年,估計有數千萬人死于100年前那次流感。現在擁有比一個世紀前更好的干預措施,季節性流感疫苗,但不一定完全有效預防。每年需要接種或選擇接種的人所占比例較小。世界上還有抗生素可以幫助治療細菌
基因既可以通過DNA水平的復制,也可以通過RNA水平的復制來產生新的拷貝,后者又稱為逆轉錄基因,產生的過程稱為逆轉錄。有實驗證明在哺乳動物中,逆轉錄基因由一種non-LTR類型的逆轉座子介導產生,但是在其他動物中卻并不明確。日前,中科院動物所張勇研究組在逆轉座子介導的復制過程研究取得進展,相關成
最近,一項刊登于國際雜志Cell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霍華德休斯頓醫學院(HHMI)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在大腦干細胞中鑒別出了27個基因更易于引發特定類型的DNA損傷,這些基因的易碎性或可幫助解釋為何其會在癌癥中經常發生突變或被剔除,以及引發神經精神疾病,但這些基因的易碎性或許也會通過產生多樣化的神
生物活性的缺損病毒分類是微生物與寄生蟲檢驗考試復習需要了解的知識,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了相關內容與考生分享。1.干擾缺損病毒又稱干擾缺損顆粒(defective interfering particles,DI顆粒),是病毒復制時產生的一類亞基因組的缺失突變體,必須依賴于其同源的完全病毒才能復制。D
【1】elife:核糖體也能調控基因的表達? doi:10.7554/eLife.45396 來自Stowers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人體細胞中核糖體的一種新功能,即存在破壞正常mRNA的功能。“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核糖體是細胞中生產蛋白質的分子機器,”Stowers助理研究員
細胞通過基因組復制產生自身的拷貝而進行增殖。按理說,DNA復制是所有生命形式中最基本和最保守的機制。破解這一過程是如何最精確地實現的秘密是理解生命秘密的關鍵。當沃森和克里克在半個多世紀前基于DNA雙螺旋結構首次提出DNA的復制方式時,許多人認為將兩條DNA鏈分開進行復制的分子機器(即DNA復制機
摘要:腺相關病毒(AAV)是一種人細小病毒, 因為能作為一種基因治療載體而受到廣泛關注。目前大多數生成rAAV的實驗方案需要共轉染一個載體質粒和一個表達病毒復制和結構基因的包裝質粒到腺病毒(Ad)感染的培養細胞中。但是也可以通過新的輔助質粒(pH3和pH5),排除了Ad共轉染的需求。輔助質
2016年2月14日/生物谷BIOON/--近期塞卡病毒在赤道附近國家開始大肆傳播,引起了非常多的新生兒出現“小頭癥”。雖然這個病毒對于成人來說癥狀非常輕微,然而對于非常脆弱的孕婦和新生兒而言,簡直像噩夢一樣的存在。近兩年來,僅僅巴西一國,就出現了超過兩千例由塞卡病毒引起的小頭癥。這些年來,病毒
避免因單一個體進化而產生危害 一直以來,有機體組織產生新細胞的方式令人迷惑不解,它們并不是簡單地復制成熟細胞,而是通過一系列復雜而耗能的步驟來完成。美國科學家近日提出新理論認為,這可能是一種自然選擇的方式,以避免因單一個體的進化而產生危害。這一研究有望對癌癥的早期檢測和防治提供重要的線索
我們所有的DNA都是人類的嗎?那可不一定。最近一項研究表明,這個數目甚至比科學家以前認為的更少。 這項研究發現,由遠古病毒(在幾千年前感染了我們的祖先)留下的19個新的非人類DNA片段,潛伏在我們的基因之間。 科學家們將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PNAS》雜志,發現一段新的DNA——存在于所
4月30日,Plos pathogens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豐田哲也研究組關于丙型肝炎病毒體外復制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研究由豐田哲也研究組的研究人員與日本國立感染癥研究室的Takaji Wakita研究室共同完成。 由于體外感染系統模型有限,丙型肝炎病毒(HCV)
100年前,研究人員發現染色體上有非常緊密的區域,并提出了異染色質結構這個概念(Montgomery TH. (1901), A study of chromosomes of the germ cells of metazoan. Trans Am Phil Soc. 20: 154-136;
(1)培養〖HT5SS〗 甲型流感病毒雖能引起人和多種動物的疾病,但大多數毒株具有比較明顯的宿主特異性。各型流感病毒都能在雞胚內良好增殖。初代分離時最好應用羊膜腔接種法,但許多毒株也能適應于雞胚尿囊腔,特別是已在羊膜腔內傳代的毒株。丙型流感病毒只能在羊膜腔內增殖。多數流感病毒可在牛胚腎、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發現了一種可以提高生物組織自然抵抗病毒的方法,利用該方法可以有效地使生物組織細胞對流感和其他病毒產生免疫能力。相關研究結果2月13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雜志上。 病毒是一種亞微觀的傳染性中介,它只能夠通過細胞的復制能力進行自身復制。這種復制過程通常導致疾病的產生,甚至導致生物
基因復制是新基因和新功能產生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然而,在分子水平,新產生的復制基因如何通過通路整合而獲得生物學功能以及產生適應性性狀卻并不清楚。 為了回答以上問題,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德馬普進化基因組學青年科學家小組的博士生丁昀等在導師王文研究員的指導下,對黑腹果蠅亞群(Drosophi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分型的分子流行病和臨床意義:摘要: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其基因具有高度變異性,以致于在全球流行過程中產生了許多變異株,通過血清學反應和核酸序列測定后的系統樹分析,可對這些病毒株進行分型,HIV分型在HIV的分子流行病、診斷、臨床和藥物治療及其疫苗研制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本文
巴西奧斯瓦爾多克魯斯基金會的研究人員說,他們對巴西東北部伯南布哥州采集的寨卡病毒的基因排序分析發現,寨卡病毒能夠抑制患者免疫系統的激活,且抑制能力比同類病毒更強。 該基金會的研究人員與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同行共同完成這一研究項目,研究文章刊登在5日出版的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被忽視的熱帶病》雜志
今年12月1日是第26個世界“艾滋病日”。100年來,艾滋病從首次被發現、確診,病原——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被鑒定,經歷了漫長醞釀期、持續暴發期和艱難控制期,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紀瘟疫”。截至2012年,艾滋病造成的死亡人數已達3600萬人,現有HIV感染者3530萬人。 美國前
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型高致病性冠狀病毒,于2012年在中東首次被鑒定出來,隨后又在幾個歐洲國家發現了它的蹤跡。這種疾病會引發人類重癥肺疾病,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