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體阻斷劑是治療腦梗死的新希望
免疫電鏡見急性腦梗死后24h患者血小板中α顆粒(*)和高爾基體(↑)的分布。 研究發現在腦梗死常見危險因素中,多伴有患者血清sCD40L水平增高。血中sCD40L約95%來自活化血小板,但目前CD40L由血小板內轉移至胞膜并釋放的具體途徑還不清楚。高爾基體是否參與了血小板CD40L的表達尚需證實。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盧偉博士及其同事的一項研究發現:急性腦梗死后血小板高爾基體的形態變化與血小板活化后合成和分泌功能增強有關。高爾基體可能參與了血小板CD40L的合成和轉運,應用高爾基體阻斷劑減少血小板CD40L表達可能成為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新靶點。相關內容發表于《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志于2013年8月23期。 ......閱讀全文
簡述腦梗死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療
急性期(一般指腦梗死發病6小時后至2周內,進展性卒中稍長)的抗血小板聚集推薦意見如下: (1)對于不符合溶栓適應證且無禁忌證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應在發病后盡早給予口服阿司匹林150~300 mg/d。急性期后可改為預防劑量50-150 mg/d; (2)溶栓治療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物應在溶
腦梗死患者血小板參數的測定及臨床意義
作者:簡崇東1,畢桂南2,石勝良2,謝姚屹2??作者單位:(1.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廣西百色 533000;2.廣西醫科大學一附院神經內科,廣西南寧 530021)【摘要】? 目的 檢測腦梗死患者外周血的血小板參數,研究腦梗死發病后不同時間段及不同梗死面積的血小板參數變化,為臨床應用抗血
關于血栓性腦梗死的抗血小板治療介紹
血栓性腦梗死的抗血小板治療:大規模、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顯示,未選擇的急性腦梗死病人發病48h內用阿司匹林100~300mg/d,可降低死亡率和復發率,推薦應用。但溶栓或抗凝治療時不要同時應用,可增加出血風險。抗血小板聚集劑如噻氯匹定(ticlopidine)、氯吡格雷(clopidogrel
概述老年腦梗死的抗凝治療和血小板聚集治療
1、老年腦梗死的抗凝治療, 急性缺血性腦梗死的抗凝治療的有效性尚爭議。主要適用于進展型腦梗死、心源性腦梗死、有癥狀顱內和顱外動脈夾層瘤或動脈狹窄而不宜溶栓治療者。常用藥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四、華法林等,一般用2—3周,使凝血酶原時間控制在正常對照的1.5倍左右。目前資料顯示抗凝藥不能降低急性腦梗
腦梗死的診斷
本病的診斷要點為:①中老年患者;多有腦血管病的相關危險因素病史;②發病前可有TIA;③安靜休息時發病較多,常在睡醒后出現癥狀;④迅速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癥狀并持續24小時以上,癥狀可在數小時或數日內逐漸加重;⑤多數患者意識清楚,但偏癱、失語等神經系統局灶體征明顯;⑥頭顱CT早期正常,24~48
腦梗死病例分析
【一般資料】患者,女,55歲,農民【主訴】主因言語不利2天入院【現病史】患者緣于入院前2天無誘因出現言語不利,舌根發麻,無惡心嘔吐,無肢體功能障礙,在家中未行特殊治療,今早患者自感頭部憋脹不適,言語不利癥狀加重。【既往史】既往高血壓病史20年,平日血壓最高190/110mmHg,規律口服“卡托普利得
腦梗死的病理生理
本病的病理生理過程實質上是在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發生的局部腦組織缺血壞死過程。由于腦動脈有一定程度的自我代償功能,因而在長期腦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中,并無明顯的臨床表現出現。但腦組織本身對缺血缺氧非常敏感,供應血流中斷的4-6分鐘內其即可發生不可逆性損傷。故腦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過程可分為以腦動脈粥
腦梗死的鑒別診斷
1.腦出血 發病更急,數分鐘或數小時內出現神經系統局灶定位癥狀和體征,常有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癥狀及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血壓增高明顯。但大面積腦梗死和腦出血,輕型腦出血與一般腦血栓形成癥狀相似。可行頭顱CT以鑒別。 2.腦栓塞 起病急驟,數秒鐘或數分鐘內癥狀達到高峰,常有心臟病史,特別是心房
腦梗死的輔助檢查
一般檢查 血小板聚集率、凝血功能、血糖、血脂水平、肝腎功能等;心電圖,胸片。這些檢查有助于明確患者的基本病情,部分檢查結果還有助于病因的判斷。 特殊檢查 主要包括腦結構影像評估、腦血管影像評估、腦灌注及功能檢查等。 (一)腦結構影像檢查 1.頭顱CT 頭顱CT是最方便和常用的腦結構影
急性腦梗死病例分析
【一般資料】男性,79歲,農民【主訴】口角歪斜伴左側肢體乏力一天余【現病史】患者入院前一天上午看電視時無明顯誘因下開始出現口角歪斜,言語似略含糊,左側肢體稍乏力,但基本不影響行走,自服氨氯地平5mg,未診治,至下午癥狀無明顯變化,晚上入睡,第二天晨起發現左腿乏力癥狀加重,行走拖沓,家屬送來我院急診診
血凝儀的作用
??腦梗死是醫學上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當前對其診斷多依賴頭顱CT、磁共振(MRI)、腦電圖及經顱多普勒腦血流圖檢查,對疾病有意義的臨床檢驗指標卻不多。在腦梗死患者的發病機制中,血小板異常和凝血功能異常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血凝儀來對患者的凝血功能進行檢測。??腦
高爾基體阻斷劑是治療腦梗死的新希望
免疫電鏡見急性腦梗死后24h患者血小板中α顆粒(*)和高爾基體(↑)的分布。 研究發現在腦梗死常見危險因素中,多伴有患者血清sCD40L水平增高。血中sCD40L約95%來自活化血小板,但目前CD40L由血小板內轉移至胞膜并釋放的具體途徑還不清楚。高爾基體是否參與了血小板CD40L的表達尚需證
急性腦梗死的病因分析
急性腦梗死的發病機制極為復雜,其病因可以是血管、血液、血液動力學的異常造成大腦動脈的狹窄和堵塞。主要危險因素有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飲酒、肥胖等。
腦梗死的發病原因
由于腦血栓形成的病因基礎主要為動脈粥樣硬化,因而產生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是發生腦梗死最常見的病因。近期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INTERSTROKE研究結果顯示:腦梗死風險中的90%可歸咎于10個簡單的危險因素,它們依次是高血壓病、吸煙、腰臀比過大、飲食不當、缺乏體育鍛煉、糖尿病、過量飲酒、過度的精神壓
概述腦梗死的鑒別診斷
1. 腦出血 發病更急,數分鐘或數小時內出現神經系統局灶定位癥狀和體征,常有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癥狀及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血壓增高明顯。但大面積腦梗死和腦出血,輕型腦出血與一般腦血栓形成癥狀相似。可行頭顱CT以鑒別。 2. 腦栓塞 起病急驟,數秒鐘或數分鐘內癥狀達到高峰,常有心臟病史,特別是
C反應蛋白與腦梗死
C反應蛋白(CRP)是一種由肝臟合成的蛋白質,因能與肺炎球菌細胞壁C一多糖結合而得名,在組織損傷,炎癥感染等情況下可顯著升高,作為獨物的炎性標記物。它是腦血管病的一個危險因素,C反應蛋白作為風險因素與高血壓和膽固醇的效果具有相同的效果。另外在急性階段的缺血性卒中,與腦梗死的嚴重程度呈現正相關。
腦梗死的病理生理介紹
本病的病理生理過程實質上是在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發生的局部腦組織缺血壞死過程。由于腦動脈有一定程度的自我代償功能,因而在長期腦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中,并無明顯的臨床表現出現。但腦組織本身對缺血缺氧非常敏感,供應血流中斷的4-6分鐘內其即可發生不可逆性損傷。故腦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過程可分為以腦動脈粥
腦梗死診治病例分析
【一般資料】男性,66歲,農民【主訴】頭暈3天入院。【現病史】患者入院前3天,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呈持續性,降發性加重,偶有頭痛,伴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不含咖啡樣物質,伴步態不穩,無肢體活動障礙,無言語不利,無視物模糊,無惡心、嘔吐,無耳鳴,無發熱、大汗,無胸悶、胸痛。患者在家未行特殊處理
血小板聚集引起血小板假性降低
通過實驗和科學分析,在血小板檢測中偶有假性血小板減少發現并需澄清以下事實:1、使用血細胞分析儀時會有假性血小板減少發生,其原因:1) EDTA依賴性假性血小板減少(PTCT)。由于用EDTA鹽(EDTA鹽干粉抗凝劑,乙二胺四乙酸)干粉抗凝劑,在作為免疫介導的血液中,可出現的冷抗血小板自身抗體,使
如何診斷多發腦梗死性癡呆?
根據反復發生的腦卒中事件、伴發的神經定位體征及認知功能障礙等,確診有賴于病理檢查。 癡呆伴隨腦血管事件突然或緩慢發生,表現為認知功能障礙和抑郁等情緒改變。病情呈階段式進展,伴失語、偏癱、感覺障礙、偏盲及錐體束征等皮質及皮質下功能障礙體征,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CT或MRI檢查可見多發性梗死病變。
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相關介紹
1.溶栓治療 即發病后3~6小時以內進行。可靜脈給藥溶栓,也可動脈給藥溶栓,動脈溶栓未廣泛應用于臨床。常用藥物有尿激酶、纖溶酶原激活劑(t-PA)。溶栓治療的主要危險性和副作用是顱內出血,心源性栓塞者腦出血的機會更高。 2.一般治療 ①調整血壓:腦梗死時要慎重使用降壓藥,如血壓為150~1
怎樣預防出血性腦梗死?
由于出血性腦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心臟疾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癥、糖尿病等所以應加強對于上述疾病或有可能引起出血性梗死的病因控制如積極控制心臟疾病,合理調整血壓等。具體方法是: 1、對于高血壓患者應將血壓控制在一個合理水平。因為血壓過高易使腦內微血管瘤及粥樣硬化的小動脈破裂出血;而降血壓過低或過
血栓性腦梗死的病因
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常伴高血壓病,與動脈粥樣硬化互為因果,糖尿病和高脂血癥也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腦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發生在管徑500m以上的大動脈。動脈粥樣硬化斑導致管腔狹窄和血栓形成,可見于頸內動脈和椎-基底動脈系統任何部位,多見于動脈分叉處,如頸總動脈與頸內,外動脈分叉處,大腦前,
腦梗死的病因和發病機制
由于腦血栓形成的病因基礎主要為動脈粥樣硬化,因而產生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是發生腦梗死最常見的病因。近期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INTERSTROKE研究結果顯示:腦梗死風險中的90%可歸咎于10個簡單的危險因素,它們依次是高血壓病、吸煙、腰臀比過大、飲食不當、缺乏體育鍛煉、糖尿病、過量飲酒、過度的精神壓
腦梗死的腦結構影像檢查
1.頭顱CT 頭顱CT是最方便和常用的腦結構影像檢查。在超早期階段(發病6小時內),CT可以發下一些細微的早期缺血改變:如大腦中動脈高密度征、皮層邊緣(尤其是島葉)以及豆狀核區灰白質分界不清楚和腦溝消失等。但是CT對超早期缺血性病變和皮質或皮質下小的梗死灶不敏感,尤其后顱窩的腦干和小腦梗死更難
關于腦梗死的診斷的介紹
本病的診斷要點為: ①中老年患者;多有腦血管病的相關危險因素病史; ②發病前可有TIA; ③安靜休息時發病較多,常在睡醒后出現癥狀; ④迅速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癥狀并持續24小時以上,癥狀可在數小時或數日內逐漸加重; ⑤多數患者意識清楚,但偏癱、失語等神經系統局灶體征明顯; ⑥頭顱
關于老年腦梗死的基本介紹
老年腦梗死老年病科, 血栓形成者,先前常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起病緩慢,常在睡眠或安靜時發生。 一般處理: (1)臥床休息、吸氧; (2)密切觀察生命體征; (3)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 (4)及時做心電圖檢查。 神經保護劑理論上,降低腦組織氧及營養的需求能更好地挽救梗死灶周圍的腦組織,
關于老年腦梗死的疾病概述
一、老年腦梗死的病因: 1.血栓形成: 2.栓子引起: 二、老年腦梗死的臨床表現: 血栓形成者,先前常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如頭暈、眩暈、一側肢體無力等,起病緩慢,常在睡眠或安靜時發生;而由栓子所致者,多無前驅癥狀、發病急驟,在數分鐘內發展至高峰。較少有嚴重的意識障礙和顱內高壓等全腦癥狀,如頸內
關于老年腦梗死的病因分析
(一)動脈粥樣硬化(AS)嚴重 腦動脈血管壁最常見的病變動脈粥樣硬化是腦血栓形成和腔隙性腦梗死的首發病因。病理研究表明,腦動脈硬化隨增齡而加重,60—69歲組重度大腦中動脈硬化占55%,重度基底動脈硬化占44%,而穿動脈(穿入深部腦組織的小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腦梗死的最主要病因。就近的研究表明
腔隙性腦梗死的概述
腔隙性腦梗死(lacunarinfarction)發生于腦深穿通動脈(或其他微小動脈)的缺血性微梗死(或軟化灶),經慢性愈合后所形成的不規則腔隙,是老年人的常見病,高發年齡組在60~70歲。男性多于女性,為女性的2~6倍。白天發病者居多,多數無明顯誘因,常見于亞急性和慢性起病,癥狀一般于12h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