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2013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從去年7月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試驗宣布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到頒發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僅僅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 而從1964年比利時科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等多名科學家提出該粒子的相關機制和理論至今,已過去近50年的時光。 10月8日,2013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塵埃落定。恩格勒和希格斯因成功預測希格斯玻色子而獲獎。這個曾經“撲朔迷離”,讓眾多物理學家傾注多年心血尋找的“上帝粒子”,終于實至名歸。 粒子物理的一大步 希格斯玻色子的自旋為零,是物質的質量之源,其他粒子受其作用產生慣性,最終形成質量。希格斯玻色子是宇宙形成的基礎,被科學界譽為“上帝粒子”。 對于諾貝爾物理學獎花落“上帝粒子”,中科院院士陳和生表示:“全世界物理學家期盼已久,兩位科學家獲獎眾望所歸。” 在粒子物理學中,標準模型是一套描述強力、弱力和電磁力等三種基本力,以......閱讀全文
希格斯確信發現“上帝粒子”
?彼得·希格斯 ? 半個世紀前將基本亞原子粒子的存在理論化的物理學家們確信,最新數據證明他們的研究一直是正確的。 以彼得·希格斯的姓名命名的“希格斯玻色子”(即“上帝粒子”)是瑞士大型強子對撞機長期以來的實驗目的。他周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確信去年7月發現的粒子正是他1
神秘新粒子貌似“希格斯”
新粒子衰變速率在標準模型與實際測量結果中的對比結果 “現在就下結論還為時尚早。”這是為全世界最大的原子加速器——瑞士的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工作的粒子物理學家的最新經典“語錄”。 這些科學家正在試圖搞清他們在今年7月發現的粒子是否真的就是人們找尋已久的希格斯玻色子,抑或多
最新測量神秘新粒子貌似“希格斯”
新粒子衰變速率在標準模型與實際測量結果中的對比結果 “現在就下結論還為時尚早。”這是為全世界最大的原子加速器——瑞士的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工作的粒子物理學家的最新經典“語錄”。 這些科學家正在試圖搞清他們在今年7月發現的粒子是否真的就是人們找尋已久的希格斯玻色子,抑或多少有一點
希格斯玻色子的碳足跡是多少?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領導的一項分析指出,任何一臺超級對撞機都將長達數公里,消耗的能源相當于一個中等城市,但不同設計產生的碳足跡也大不相同。 上個月發表在《歐洲物理雜志Plus》的一項研究發現,CERN提出的一臺機器——位于瑞士日內瓦附近的未來環形對撞機(FCC),只需要使用其最耗能
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具有多種存在形式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7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科學家近期的研究表明,神秘莫測的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存在多種形式。 美國能源部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理論物理學家亞當·馬丁及其同事近日在對來自DZero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后提出,也許存在多種形式的希格斯玻色子。 DZero實驗用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恩格勒與中國科研人員面對面
2012年7月,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實驗宣布發現了期待已久的希格斯粒子。全世界的粒子物理學家都在討論這個被戲稱為“上帝粒子”的發現,對粒子物理學未來的發展究竟意味著什么。有人認為發現這個粒子就好比是看見了一個動物的尾巴。這個動物可能是恐龍,也可能是大象。那么在預測它的科學家、2013年諾貝爾物理
尋找希格斯玻色子取得突破性進展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13日在日內瓦舉行研討會,討論了該中心利用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希格斯玻色子和宇宙暗物質的超面環儀器(ATLAS)實驗項目組和緊湊繆子線圈(CMS)實驗項目組所獲得的數據,這些數據對搜尋標準模型預言的希格斯玻色子具有重要意義,理論物理界對此頗感興奮,認為這是“人類認識上帝的突破性進展
ATLAS首次發現希格斯粒子主要衰變過程
7月9日,在2018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超環面儀器(ATLAS)實驗公布了最新成果——ATLAS合作組首次發現了希格斯粒子的最主要衰變過程,即正反底夸克對衰變。中國科學家在此次實驗中作出關鍵貢獻。 物理學家認為,希格斯玻色子賦予基本粒子以質量,并可以衰變成不同粒子,
諾獎得主恩格勒:一開始我以為并未獲獎
因成功預測希格斯玻色子(又稱“上帝粒子”),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 · 希格斯共同獲得了2013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聲明中說:“獲獎理論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核心部分,描述了世界是如何構造的。根據標準模型,一切事物,無論是鮮
首次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最重要衰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1日報道,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超環面儀器實驗組(ATLAS)在官網公布實驗證據,宣布其首次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兩個底夸克這一重要過程,兩輪實驗數據結合后,標準誤差為3.9西格瑪,符合“觀察到某種現象”的統計學要求。 希格斯玻色子可以衰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