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同人類一樣具有識別病原微生物并激發免疫反應的能力。認識其中的關鍵機理對改良農作物抗病、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研究所的周儉民實驗室通過與清華大學的柴繼杰實驗室和英國Sainsbury Laboratory的Cyril Zipfel實驗室密切合作,揭示了植物的重要免疫受體FLS2識別細菌運動所必需的鞭毛蛋白的機理。鞭毛蛋白在植物細胞外直接結合FLS2并招募共同受體BAK1,從而激活植物免疫系統。由于FLS2所代表的免疫受體識別病原微生物中廣泛存在的分子,該研究的發現將有助于設計廣譜抗病的農作物。 這項工作于10月11日在《科學》雜志在線發表(doi: 10.1126/science.1243825)。清華大學的研究生孫亞東和遺傳發育所的研究生李磊是該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周儉民實驗室的研究得到了中國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的資助。......閱讀全文
植物時刻面臨多種微生物的侵染威脅,在與微生物長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多層次的防御機制。一些病原微生物通過多種策略克服植物多層次的免疫機制,引發病害。農作物病蟲害導致的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損失較大,威脅糧食安全。為減少農作物病蟲害發生,化學農藥的施用給環境帶來負擔,威脅人類健康。深入理解植物免疫機制
農作物病害是農業生產的巨大威脅。以往,大量施用化學農藥又帶來了農業面源污染。能否在保護作物的同時,少打藥或不打藥? 近日,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免疫系統的工作原理,有望發展出新的植物防病害手段,提高農作物自身抗病蟲害的能力。 日前,清華大學柴繼杰團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
Sainsbury實驗室、密歇根州立大學以及Illinois大學的科學家們首次發現,免疫受體的磷酸化是植物感知病原體并激活免疫系統的重要途徑,這項研究發表在本周的Science雜志上。研究人員還在文章中闡述了,病原體抑制上述機制從而引起疾病的過程。 植物的生存環境非常復雜,長期以來一直面臨
在病菌面前,為什么有的植物被侵害,而有的植物“毛發無損”?日前出版的《科學》雜志發表了中國科學家的論文,揭示了植物抗病的機理。這一發現對于未來設計農作物抗病品種、發展綠色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上世紀40年代,科學家提出了植物抗病基因的理論。1994年,科學家發現了植物抗病基因編碼抗病蛋白,但是一
在病菌面前,為什么有的植物被侵害,而有的植物“毛發無損”?日前出版的《科學》雜志發表了中國科學家的論文,揭示了植物抗病的機理。這一發現對于未來設計農作物抗病品種、發展綠色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上世紀40年代,科學家提出了植物抗病基因的理論。1994年,科學家發現了植物抗病基因編碼抗病蛋白,但是一
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激素的使用似乎從未缺席,不論是讓瓜果更好看的“美容”激素,還是防蟲、除草等抗擊病蟲害的激素。雖然,激素的適當使用并不會引起過多問題,但是激素的濫用會給人體健康帶來威脅。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大學生物系植物學教授因薩爾就曾經警告說,果菜中含有的過量激素,聚集在人體內對健康非常有害。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日前發布了《關于發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09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是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對我國未來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帶動性的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主要支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基礎研究領域和重
植物病毒病是危害較大、防治較難的一類病害,也被稱為植物“癌癥”。傳統的抗病毒藥劑,大都以鈍化侵入植物細胞內的病毒,抑制其對植物細胞的干擾破壞能力為主,但藥劑的持效期較短,藥效也不太穩定。隨著農藥行業研發創新的不斷進步,科技工作者已經找到另一類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該類藥劑通過激發植物自身
日前,麥克阿瑟基金會(MacArthur Foundation)公布了2019年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的獲獎名單。今年總計有26位杰出人士獲獎,其中5位從事生命科學領域工作的科學家獲此殊榮。 麥克阿瑟獎又被稱為“麥克阿瑟天才獎”,旨在表彰和鼓勵個人的創造力。今年基金會
摘要:本文論述了轉基因農產品、食品的安全性問題以及對轉基因食品從基因、基因轉錄、基因翻譯表達三個層面的檢測技術做了概述。 關鍵詞: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農產品 食品安全 生物技術 檢測技術 Abstract: discuss on the question Genetically modifi
摘要:本文論述了轉基因農產品、食品的安全性問題以及對轉基因食品從基因、基因轉錄、基因翻譯表達三個層面的檢測技術做了概述。 關鍵詞: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農產品 食品安全 生物技術 檢測技術 Abstract: discuss on the question Gen
本文根據2016年4月14日許智宏在浙大“求是大講堂”的演講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整理人:沈梁燕 王心怡 講座人:許智宏,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校長;曾獲
三位嘉賓與主持人互動。左二起分別為顧紅雅、許智宏、饒毅 11月24日晚,當許智宏、饒毅和顧紅雅三位教授現身北大金光生命科學樓鄧祐才報告廳時,現場已經座無虛席,不少人在講座開始前才得以擠進來,尋找空地坐下來。 關注過中美雙邊關系、克里米亞大變局等宏大話題的“
今年是“十二五”國家科技計劃全面開展的一年,國家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前沿技術、創制重大產品、培育新興產業、引領著現代農業。 今年5—9月,國家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辦組織主題專家組對“十二五”該領域2011年和2012年啟動的7個主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