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政策法規提出意見建議環境保護制度研討會召開
為貫徹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完善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的要求,落實2013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部署的“完善環境政策法規,研究建立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的重點任務,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近日組織召開了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研討會暨2013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管理分會年會。 據介紹,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和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聯合開展的“建立和完善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研究”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 會議介紹了最嚴格環境保護制度的國際經驗、水利和國土部門建立最嚴格管理制度的做法和啟示、我國當前環境保護制度的現狀與問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總體框架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內容,并就最嚴格環境保護制度的內涵和特征、具體目標、核心內容、制度體系,以及通過建立和完善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推進環境保護戰略轉型進行了熱烈討論,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來自環境保護部、東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環境規劃院、北京師范大學等單......閱讀全文
解讀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作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建立和完善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已經成為一項最新的政策命題。 在2013年全國環境政策法制工作研討會上,與會人員深入探討了對最嚴格環境保護制度的總體認識、建立
經濟日報:環境保護需要制度的“硬約束”
所謂“河長制”,就是由各級政府的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負責轄區內河流的污染治理。 這一制度在2007年由江蘇無錫市首創,當時太湖藍藻暴發,水環境污染十分嚴重。“河長制”明確規定,將河流斷面水質的檢測結果納入各市(縣)、區黨政主要負責人政績考核內容,由此保證了各項治污措施落實到位。
政協委員建議“十二五”實行最嚴格環境保護制度
在此間舉行的政協常委會上,部分政協常委、委員建議,“十二五”時期經濟發展必須充分考慮環境的承受能力,應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堅決避免以犧牲環境換來的GDP增長。 “總體上看,我國的經濟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資源的高消耗和低利用、生態環境的損害為代價實現的。”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完善自然保護區制度建設
2013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會議12月17~19日在京舉行,環境保護部副部長、評委會主任委員李干杰出席會議并講話。 李干杰表示,要充分認識新時期加強自然保護區工作的重要意義。建設自然保護區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保障,是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有力抓手。
深圳環境保護將實施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和追責制度
上月香港廢料回收站火災導致深圳空氣污染事件引起公眾高度關注,昨日,深圳市政府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加強深圳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建議辦理情況報告” 明確表示,已通過深港合作會議和深港邊界區發展聯合專責小組會議,就此事提出交涉,引起了港府重視,并在跨境污染信息互通和合作治理方面形成了合作意向。此外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試行 政府履行環境保護職責
通過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修復受損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環境,也是政府履行環境保護職責的需要。圖片來源于網絡 下一步環保部將明確改革任務、時限,配備專門隊伍,以案例實踐為抓手,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日前正式公布。此項改革從先行試點進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修訂通過 以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
廣東省地處我國大陸最南部,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這也決定了廣東省比其他地區更早地遇到環境問題。 10年前,《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施行,環境保護規劃、污染物集中處理、生態環境保護等專章規定在國內引起巨大反響,對廣東省的環境保護起到了引領和指導作用。 10年后,《條例》已經不
完善政策法規 提出意見建議 環境保護制度研討會召開
為貫徹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完善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的要求,落實2013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部署的“完善環境政策法規,研究建立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的重點任務,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近日組織召開了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研討會暨2013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管理分會年會。 據介紹
中國擬實行糧食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和糧食召回制度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局日前就《糧食質量安全監管辦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根據辦法征求意見稿,我國擬實行糧食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和糧食召回制度。 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實行糧食質量安全追溯制度。以庫存糧食識別代碼為載體,建立從收購、儲存、運輸、加工到銷售的全程質量追溯制度,實現糧食
院士制度關注度高 專家稱制度改革事關學術風氣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這37個字的表述不僅受到科技界的關注,也引起了媒體和公眾的廣泛討論。 院士制度改革為什么會受到如此關注?科技工作者對院士制度改革又有哪些建議和期待?公眾關注度何以居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