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彥:不能漏掉真正有潛力的學生
如果算上今年在蘇州舉辦的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已經連續六屆擔任該項賽事的全國評審委員會主任了。 盡管評審工作無比瑣碎,王乃彥的工作也十分繁忙,但他仍然堅持參與到這個“大學生科技奧林匹克盛會”中,與這些大孩子一起“玩科技”。 究其原因,王乃彥的回答非常簡單:“我覺得這個事情確實很重要——評委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挑選一些有科學潛質的優秀青年。” 與一般的科技獎項評審不同的是,挑戰杯的評委任務“非常艱巨”:他們不是簡單地看材料,也不是簡單地以項目的水平高低來衡量。“更多的是要看作品背后的東西,看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王乃彥說。 如何鑒別老師和學生的投入在項目中所占比例 王乃彥直言,對挑戰杯的評委而言,現在很重要的工作是要鑒別哪些成果是學生做的,哪些成果是老師做的。 這項工作并不好做。王乃彥說,評委們完成任務的主要手段就是“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其......閱讀全文
王乃彥:不能漏掉真正有潛力的學生
如果算上今年在蘇州舉辦的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已經連續六屆擔任該項賽事的全國評審委員會主任了。 盡管評審工作無比瑣碎,王乃彥的工作也十分繁忙,但他仍然堅持參與到這個“大學生科技奧林匹克盛會”中,與這些大孩子一起“玩科技”。 究其原因,王
王乃彥院士:核電發展不應因噎廢食
近日,日本依據該國《電氣事業法》宣布,去年“3·11”地震中發生事故的福島第一核電站1~4號機組正式報廢。從4月20日零時起,日本國內的商用核電機組僅剩50座,所有新建核電項目亦被凍結。 至此,這場僅次于切爾諾貝利事件的核災難畫上了一個句號。但福島事故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的核恐慌,即使
王乃彥院士:做科研應該拿出磨劍精神
“十年磨一劍,不敢露鋒芒;再磨十年劍,泰山不可擋。這就是做科研應該有的精神。”9月28日下午,年近八旬的中科院院士王乃彥為聽眾們作了一場近一個小時的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報告,主題是“科研工作中的誠信”。 在北京市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領導小組的組織下,來自北京師范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
王乃彥:核能應在城市供熱中起關鍵作用
核能可顯著減少污染排放,將有效改善我國能源結構,緩解日趨嚴重的能源供應緊張局面。 我國在巴黎氣候大會上承諾,將于2030年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同時非化石能源占比升至20%左右。 然而,當下我國北方每年采暖范圍遍布17個省、市、自治區,采暖人口達7億以上。而集中供熱的熱源仍以熱電聯產和區域鍋
訪王乃彥院士:莫因懼怕“輻射爆炸”而“恐核”
由于最初被應用于軍事領域,因此核能后來被用于發電時,人們心中難免會有一定的心理負擔。而歷史上發生的幾起重大核電站事故,更加深了公眾的“恐核”心理。比如,有人認為,即便核電技術是安全的,與常規電廠相比,核電廠還是具有核輻射和核爆炸等潛在危險。事實真如想象中那么可怕嗎?為了尋求科
王乃彥院士:最美的時光奉獻給了核試驗
人物簡介:王乃彥,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參加建立了我國第一臺在原子反應堆上的中子飛行時間譜儀,在國內測得第一批中子核數據。參加了核武器試驗中的近區物理測試工作,為核武器的設計、試驗、改進提供了重要的實驗數據。 王乃彥說,一生中有三次最關鍵的選擇成就了他。
杜祥琬、王乃彥、楊衛、龔克針對學術不端開“藥方”
從“漢芯事件”到“賀海波事件”,從抄襲論文到應試科研,學術不端行為的屢屢發生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近日,在中國科協與北京大學聯合舉行的“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報告會”上,杜祥琬、王乃彥、楊衛、龔克4位院士專家針對當前一些學術不端現象,開出了自己的“藥方”。 杜祥琬:構建科技誠信工作體系
中科院院士王乃彥: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利在千秋
最近,電視上播出了一個名為《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的科普益智競賽類節目,我覺得很好。我認為,節目的主辦方中國科協響應黨中央號召,努力開展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的工作,提出青少年科學總動員的號令,具有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三會”上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
王乃興:潛心合成化學 矢志利國利民
“合成化學應該理論與應用并重,科學工作者應該對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有所擔當,應該多做一些為民眾服務的事情,這是我做科研工作的指導思想。”中國科學院理化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乃興這樣看待自己的工作,他主要從事手性化合物和復雜分子的合成及方法學研究。 1993年,王乃興在北京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
王飛躍:將來如何教我們的學生
將來如何教我們的學生?其實這不是一個問題,而是兩個月前一位美國資深教授的指責之言,針對的是我一個不經意的提法。但我認為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重要且急迫,值得深入討論。起由 5月初,我赴美參加一個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組織的研討會,來自美中歐約20名專家教授會聚一堂,聽取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