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算上今年在蘇州舉辦的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已經連續六屆擔任該項賽事的全國評審委員會主任了。 盡管評審工作無比瑣碎,王乃彥的工作也十分繁忙,但他仍然堅持參與到這個“大學生科技奧林匹克盛會”中,與這些大孩子一起“玩科技”。 究其原因,王乃彥的回答非常簡單:“我覺得這個事情確實很重要——評委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挑選一些有科學潛質的優秀青年。” 與一般的科技獎項評審不同的是,挑戰杯的評委任務“非常艱巨”:他們不是簡單地看材料,也不是簡單地以項目的水平高低來衡量。“更多的是要看作品背后的東西,看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王乃彥說。 如何鑒別老師和學生的投入在項目中所占比例 王乃彥直言,對挑戰杯的評委而言,現在很重要的工作是要鑒別哪些成果是學生做的,哪些成果是老師做的。 這項工作并不好做。王乃彥說,評委們完成任務的主要手段就是“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其......閱讀全文
“合成化學應該理論與應用并重,科學工作者應該對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有所擔當,應該多做一些為民眾服務的事情,這是我做科研工作的指導思想。”中國科學院理化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乃興這樣看待自己的工作,他主要從事手性化合物和復雜分子的合成及方法學研究。 1993年,王乃興在北京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第十三屆中國國際科學儀器及實驗室裝備展覽會(CISILE)于4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本屆CISILE展會秉承一貫的優良傳統,除了大規模展商展覽之外,大會期間還舉辦了五大高峰論壇。24日,儀器制造業制造工藝專題論壇成功舉行,吸引了行
從去年1月開始,高一學生江雨涵加入了一場科學教育“實驗”。周末,她會跨越大半個京城,到清華大學物理系高級工程師顧晨的實驗室,研究“高溫超導體”。 這場走過了17載歲月的“實驗”,叫作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每年,俱樂部都會組織一批像江雨涵這樣學有余力、愛好科學的學生,利用課余和假期到
畢業季又到了,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人穿起學士服、碩士服拍照留念,也有一些人,在宿舍里緊盯電腦,等待畢業論文發表的結果。 這當然很重要,如果論文沒能發表,很可能領不到畢業證。多年以來,因為一條“在核心期刊發文章才能畢業”的規定,不少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他們的導師絞盡腦汁,東奔西跑。
從“漢芯事件”到“賀海波事件”,從抄襲論文到應試科研,學術不端行為的屢屢發生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近日,在中國科協與北京大學聯合舉行的“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報告會”上,杜祥琬、王乃彥、楊衛、龔克4位院士專家針對當前一些學術不端現象,開出了自己的“藥方”。 杜祥琬:構建科技誠信工作體系
“僅僅是論文的署名問題,國內的學術期刊就存在很多不規范的地方。前不久被查出的論文抄襲事件,作者之一的某科學家,就以‘不知道被署了名’為說辭,別人也無法查證。” 4月5日,在中國科協舉行的加強科技期刊科學道德規范座談會上,中科院院士陳運泰絲毫不掩飾對國內學術論文署名問題“亂象”的無奈,并稱之為“
科技期刊“瞄準”國際舞臺 ——“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系列報道之一 編者按: 當前,我國科技期刊的質量、水平和國際影響力,與我國科技事業快速發展的總體情況并不相稱。尤其是英文科技期刊,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有很大提升空間。為此,中國科協啟動“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
著名海歸科學家黃大年今年1月8日不幸因病去世,年僅58歲。半年過去,他的生平事跡依然令人動容、催人奮進。 在海外求學的中國學子紛紛表示,黃大年以實際行動為新一代科技人員樹立了一個楷模,他的愛國情懷、敬業精神和高尚情操是激勵海外學子的一盞明燈。 獻身科學 矢志報國 中國留俄學生總會主席王
各有關單位: 為了進一步推進我國食品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行業的發展,交流國內外先進技術和應用成果,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分析儀器分會、中國質量檢驗協會聯合主辦, 北京雄鷹國際展覽有限公司承辦的“第四屆中國食品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國際論壇暨展覽會(簡稱 CF
各相關單位: 為了推動我國在線分析儀器行業的發展,介紹國內外先進技術和應用成果,促進國內外專家的相互交流。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和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分析儀器分會聯合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在線分析儀器應用
今年是遺傳學家、生物統計學家李景均先生著作的英文版《群體遺傳學導論》一書出版70周年。該書是中國現代史上迄今為止極少數在中國出版但在西方某個科技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專業書。絕大多數新中國成立后出生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李景均是誰。在美留學的大陸學生,除非所學專業和人類遺傳學有關,恐怕大多數也不知道李景均是誰
2011年是國際化學年。好消息!金秋時節的10月22-25日,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化學傳感器專業委員會主辦,湖南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和江蘇江分電分析儀器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2011年第十一屆全國化學傳感器學術會議將在湖南長沙市芙蓉華天大酒店召開。這是我國化學生物傳感技術領域的又一次學術盛會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專委會關于召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專委會第八屆學術年會”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當前,我國面臨細顆粒物(PM2.5)污染形勢依然嚴峻和臭氧(O3)污染日益凸顯的雙重壓力,為加快推進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全面推進揮發性有機物(VOCs)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7862.shtm 黃大年(前排中)與學生外出徒步。(資料圖片)新華社發走近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黃大年離開后的第246天,博士生喬中坤發了一條朋友圈,緬懷他的這位嚴師慈父和忘年之交。 這一天,
各有關單位: “第三屆中國食品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國際論壇暨展覽會(簡稱 CFAS 2014)”籌備工作已就緒,在學界與業界的院士、專家、學者、企業家的大力支持下,將有60場高水平的學術報告及壁報交流,同時將有約100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參展,大會將于2014年5月6日-8日在北京國際
王紅自從8月份以來就沒有休息過了,作為中國微納國際創新園的總經理,她的時間用“爭分奪秒”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這一切源于8月7日的一個重要聲音。 來自無錫的聲音 走在無錫,你會發現到處都在建設,尤其是菱湖大道兩旁,這里規劃的是中國微納國創新園。從去年開始,創新園已作為國內首家以“微納技
2014年11月25日,“第七屆中國在線分析儀器應用及發展國際論壇暨展覽會(CIOAE2014)”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本屆論壇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和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分析儀器分會聯合主辦,大會圍繞“高效、優質、低耗、安全、環保”的主題廣泛開展學術交流,突出在線分析
黨管人才是歷史實踐的必然回歸 走高技術跟蹤路線30年了,實踐證明,不重視基礎研究、單純跟蹤將永遠落后。發現和發明是自古華山一條路,還是條條道路通羅馬?世上事殊途同歸是經常有的。當然創新比跟蹤難得多,難在何處?是體制問題,還是隊伍能力所限? 早在2002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
關于西湖大學的消息一直不斷,但是看到《科學》雜志關注報道西湖大學的籌備情況還是頭一回。這可以說學術界或者高等教育界將迎來一場盛事,或者一個研究領域的新局面的開端! 最新一期國際著名期刊《科學》雜志以“Biologist unveils China's first private res
他是一個“80后”,一名中共黨員,一位普通的地質工作者。他是兒子,是丈夫,是父親,卻為了更好地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了更精確地防治地質災害而永眠河湟。 回望他的一生,雖其短暫,卻蕩氣回腸,無愧天地。他自律、擔當、盡心盡力,以“居其位,安其職,盡其誠而不逾其度”的忠誠履行責任;他學習、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