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甚高能伽馬射線活動星系核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LHAASO)國際合作組發現低光度活動星系核具有甚高能伽馬光子輻射,并證實低光度活動星系核能夠將粒子能量提高到太電子伏特甚至更高的水平。相關研究成果以Discovery of Very High Energy Gamma-Ray Emission from the Low-luminosity AGN NGC 4278 by LHAASO為題,8月20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快報》(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高能物理研究所及云南大學等合作完成。 活動星系核(AGN)通常是由超大質量黑洞猛烈吸入周圍物質而形成的強烈活躍的天體物理系統。黑洞附近的強引力場、強磁場、極端相對論速度等極端物理環境下的極端物理過程,通常產生能量很高且高速運動的粒子。這些粒子與周圍物質碰撞便會發出伽馬射線,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優良的探針。測量伽馬射線對于......閱讀全文
科學家發現甚高能伽馬射線活動星系核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LHAASO)國際合作組發現低光度活動星系核具有甚高能伽馬光子輻射,并證實低光度活動星系核能夠將粒子能量提高到太電子伏特甚至更高的水平。相關研究成果以Discovery of Very High Energy Gamma-Ray Emission from the L
南極“冰立方”探測到超高能中微子
據英國4月10日報道,“冰立方”最新探測到了超高能中微子,其或許源于宇宙最暴烈的事件。 過去一個世紀,宇宙射線(其實是一種高能粒子)的起源一直是困擾物理學家們的幾大謎團之一。據信,諸如超新星、黑洞或伽馬射線的爆發都可能產生宇宙射線,但其起源卻很難探測到。于是科學家“曲線救國”,轉而追尋中微
天文學家發現56個“變臉”活動星系核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688.shtm
科學家發現活動星系核準周期振蕩演化新現象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134.shtm
科學家發現活動星系核準周期振蕩演化新現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天文學系教授薛永泉課題組通過細致分析X射線空間望遠鏡XMM-Newton新近釋放的觀測數據,首次發現活動星系核的準周期振蕩頻率與該頻率附近不同X射線能段間光變時延之間存在遲滯演化現象。1月24日,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天體物理學雜志快報》。活動星系核是星系中心處于活躍吸積氣體
新疆天文臺發現活動星系核致密射電源會“眨眼”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研究員劉祥帶領科研團隊,從2006年起申請烏魯木齊南山25米和德國100米射電望遠鏡觀測時間,通過對幾個經典強日變源進行4年多的監測和后續巡天,證認了活動星系核致密噴流輻射經過銀河系的星際介質會散射并發生閃爍,如同夜晚星星一閃一閃的景象(恒星的光經過地球大氣后會發生閃爍),且
三類高能宇宙射線可能都來自黑洞噴流
美國科學家最近提出,3種能量極高、身世神秘的宇宙射線,可能都來自星系中央巨大黑洞的噴流。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馬里蘭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物理學》雜志網絡版上發表論文說,他們提出一個新模型,首次通過詳細運算解釋了超高能宇宙射線、高能中微子和高能伽馬射線這3類“宇宙信使”的起源,即在星
重元素多星系也有伽馬射線爆發
日本研究人員在21日的美國專業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網絡版上發表文章指出,在重元素含量高的星系中,也會發生伽馬射線爆發。 而此前人們一直認為,伽馬射線爆發是伴隨著重元素含量很少的大質量恒星發生超新星爆發而出現的現象。 來自日本京都大學、國立天文臺、東京工業大學等機構的
科學家或發現迄今最直接暗物質信號
美國和英國科學家今天宣稱,他們或許發現了迄今最直接的暗物質信號——暗物質或許存在于一個圍繞銀河系旋轉且發出伽馬射線的矮星物質內。 參與“暗能量調查”的科學家在幾周之前發現了這個名為Reticulum 2的矮星系,Reticulum 2距離地球至少9.8萬光年,是迄今發現的距離地球最近的矮星系。
中外合作揭開經典新星高能伽馬射線產生機制
由美國密歇根大學Laura Chomiuk博士領導、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客座研究員楊軍博士(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Onsala天文臺)等人參與的研究團隊,最近在新星伽瑪射線輻射問題的觀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自然》雜志。 新星是一類激變變星,由雙星系統中的白矮星吸積來自伴星的物
超高能中微子的銀河系外之“家”獲證實
德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學》雜志報告稱,位于南極冰層下的中微子探測器“冰立方(IceCube)”曾在2012年發現了超高能中微子,現在,他們首次為其找到了一個位于銀河系外的源頭,這一重大發現有可能開啟中微子天體物理學的新時代。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曹俊研究員對科技日
雙峰寬發射線變臉活動星系核研究中獲進展
3月2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博士研究生封海成、研究員劉洪濤與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該研究依托麗江天文觀測站2.4米望遠鏡,通過寬發射線反響映射觀測,開展變臉活動星系核的研究。NGC 3516是一個變臉賽弗特星系:寬發射線從很強到極弱來回變
云南天文臺耀變體伽馬射線射輻射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期,國際天體物理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2014,ApJ, 783, 108)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曹剛和王建成在耀變體伽馬射線射輻射起源方面的研究工作。 耀變體是一類特殊的活動星系核,是目前已觀測到的宇宙中最劇烈的天體活動現象之一,因而備受天文學
云南天文臺等提出限制耀變體高能輻射區位置的新方法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組副研究員閆大海、研究員王建成和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吳慶文等提出了一個新方法來限制耀變體(Blazar)噴流中的高能輻射區位置,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天文學雜志《天體物理學雜志》上。 耀變體是一類特殊的活動星系核(AGN),它具有一個指向地球的相對論性噴流,具有
最新時空觀測結果證實愛因斯坦相對論合理性
NASA費米空間望遠鏡觀測到的劇烈爆炸 據美國太空網報道,美國航天局“費米伽馬射線空間望遠鏡”在一年來的觀測中,發現了最新的高能光線,從而證明了愛因斯坦關于光速理論的正確性。 費米空間望遠鏡是去年才發射升空的最新天文望遠鏡,致力于探尋宇宙中最劇烈的大爆炸所產生的伽馬射線。最新的發現令
銀河系中央巨大輻射氣泡之謎將揭開-或為發現暗物質關鍵
北京時間1月29日消息,據科學日報報道,與其它星系相比,銀河系一片平靜祥和。但它并非總是如此溫順。2010年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縮寫為CfA)的一支科學家小組發現了位于銀河系銀盤上方和下方延伸幾萬光年的
巨大黑洞周圍磁場首次測定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與國立天文臺等機構的聯合研究小組觀測到巨大黑洞周圍存在高溫等離子冕電波放射現象,并首次成功測定了黑洞冕磁場的強度。 星系中心的巨大黑洞周圍,存在與日冕類似的黑洞冕。由于日冕會被磁場加熱,因此一般認為黑洞冕加熱源也是磁場。但迄今為止,尚未觀測到黑洞周圍的磁場。此次聯合研究小組通過
美衛星在相互碰撞星系中發現黑洞活動證據
?兩個含巨型黑洞螺旋星系碰撞過程。美探測器發現黑洞活動確鑿證據 北京時間6月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天文學家近日根據“雨燕”衛星的長期觀測數據,發現了黑洞活動的確鑿證據。2010年5月26日,美國宇航局就“雨燕”衛星的最新發現發布了新聞簡報。這一發現將有助于天文學家解答數
科學家發現銀河系存在天然原子核加速器證據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7日報道,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日本的物理學家分析了來自阿根廷皮埃爾·奧格天文臺的觀察數據,發現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存在天然原子核加速器的證據,表明銀河系曾有巨大星體爆發。這項研究將刊登在8月20日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皮埃爾·奧格天文臺是世界最大的宇宙射
紫金山天文臺等利用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給出超重暗物質屬性的最強限制
近日,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合作組對超重暗物質粒子所產生的高能伽馬射線信號進行搜尋并給出暗物質粒子性質最嚴格的限制。該研究成果以Constraints on Ultraheavy Dark Matter Properties from Dwarf Spheroidal Galaxies
科學家揭示來自經典新星的高能伽馬射線的產生機制
由美國密西根大學Laura Chomiuk博士領導、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客座研究員楊軍博士(瑞典Onsala天文臺)等人參與的研究團隊,最近在新星伽瑪射線輻射問題的觀測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揭開了來自經典新星的高能伽馬射線的產生機制。并在Nature 雜志上發表論文公布了這一研究成果。 通過全
科學家發現矮星系包含巨大質量黑洞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科學家在西雅圖召開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報告說,在一個由恒星組成的小型矮星系中,他們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是太陽的100萬倍。這是超大質量黑洞早于星系形成的更有力證據,也有助于天文學家進一步研究宇宙早期黑洞和星系是如何生成的。研究發表在近日《自然》雜
類軸子粒子或非暗物質備選粒子
科技日報北京4月26日電 (記者劉霞)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官網消息,該校科學家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費米太空望遠鏡提供的大量觀測記錄進行分析后發現,一種假設的暗物質粒子——“類軸子粒子”或許并非暗物質的備選粒子;或許這種粒子根本就不存在。最新研究朝著揭開暗物質的秘密更近了一步。研究發
無明顯來源,能量異常高:“天照”粒子有多神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942.shtm ???超高能宇宙射線的藝術渲染圖,該圖闡明的是極高能的現象。圖片來源:大阪都立大學、京都大學科技日報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張夢然)一個高能粒子從太空墜落到地球表面,目前
迄今最高能脈沖星伽馬射線現身-這一發現挑戰此前認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880.shtm ???脈沖星磁場極冠兩極的紅外光子被高能電子推升到伽馬射線能段(藍色)圖片來源: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科學傳播實驗室一個國際科研團隊使用納米比亞高能立體望遠鏡系統探測到了
科學家首次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偏離星系中部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到的清晰圖片顯示,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位于距離它所在的星系中心較遠的地方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到的清晰圖片顯示,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位于距離它所在的星系中心較遠的地方。這個位移黑洞可能是兩個較小黑洞合并在一起的產物,但也有可能是由星系核心噴出的
特大質量黑洞從星系獲得“養料”方式揭示
英國《自然》雜志1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研究稱,天文學家發現一特大質量黑洞從水母星系獲得“養料”,并解釋了這種“供養”的方式。 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可達太陽的數10億倍至100億倍,其亮度最終會使所在的整個星系相形見絀,甚至一些星系的演化會受其中心特大質量黑洞的影響。一般認為,大部分星系的中心
來自磁星的伽馬射線爆發照亮了恒星形成星系
天文學家觀測到一次罕見的巨大耀斑,來自大約1200萬光年遠的磁星。這類事件會以伽馬射線的形式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因此被稱為伽馬射線暴(GRBs)。這些伽馬射線暴通常持續不到一秒鐘,起源于中子星,即死亡巨星核心的高密度殘骸。磁星是一種高度磁化的中子星。來自這些恒星的伽馬射線暴是極為罕見的。近50年的時間
類軸子粒子或非暗物質備選粒子研究理論和實踐意義重大
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官網消息,該校科學家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費米太空望遠鏡提供的大量觀測記錄進行分析后發現,一種假設的暗物質粒子——“類軸子粒子”或許并非暗物質的備選粒子;或許這種粒子根本就不存在。最新研究朝著揭開暗物質的秘密更近了一步。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雜志上。
宇宙高能中微子來源重要證據發現
據最新一期《科學》雜志,利用南極洲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活躍螺旋星系NGC 1068(也被稱為Messier 77)是一個高能中微子輻射源。這一發現為使用宇宙中微子進行天體物理測量鋪平了道路,有助于解決宇宙最高能量粒子射線的起源,并有助于解開關于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