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含巨型黑洞螺旋星系碰撞過程。美探測器發現黑洞活動確鑿證據 北京時間6月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天文學家近日根據“雨燕”衛星的長期觀測數據,發現了黑洞活動的確鑿證據。2010年5月26日,美國宇航局就“雨燕”衛星的最新發現發布了新聞簡報。這一發現將有助于天文學家解答數十年來一直困擾他們的神秘難題,即為什么一小部分黑洞可以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據科學家介紹,只有百分之一的超大質量黑洞有此行為。新的發現證實,當星系發生碰撞時,這些黑洞可以“點亮”。通過“雨燕”衛星的觀測數據,天文學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銀河系黑洞的未來行為。天文學家們的研究成果將發表于6月20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志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從星系中心或星系核發出的強烈輻射通常在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產生,這種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00萬倍到10億倍之間。這些活......閱讀全文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物理與材料學領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張余洋、丁洪及高鴻鈞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紐約時報》近日對2017年在科學和醫學領域的進展進行了一次回顧。文章中說:“很難說哪個特定的科學發展在某一年是最重要的,但如果我們必須選擇一些亮點,我們會選擇以下這些令人難忘的事件和發現。” 美國大日食沒有什么能像躲在月球后面的太陽那樣把人們聚集在一起(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8月21日,數
去年4月的一天,Amina Helmi在前往荷蘭北部上班的路上起了一陣雞皮疙瘩,并不是因為天氣冷,而是因為一種純粹的期待。幾天前,歐洲航天局(ESA)的“蓋亞”(Gaia)任務將過去五年繪制而成的超詳細銀河系地圖全數發布。作為格羅寧根大學的一名天文學家,Amina Helmi和她的團隊當時正爭分
2010年3月31日,國務院第10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創新2020”規劃,并明確要求通過組織實施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形成重大創新突破和集群優勢。就即將啟動實施的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方面的問題,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吳季研究員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科
這五年,中國科技發展駛上快車道,一連串科技進步令人驚嘆,一大批重大成果驚艷全球——“神威·太湖之光”超算系統居世界之冠,暗物質衛星“悟空”成功發射,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完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順利完成自動
美國 深空探測異彩紛呈,宇宙探索發現不斷 本報駐美國記者 劉海英 2018年,“好奇號”“朱諾號”“卡西尼號”“新視野”號等探測器持續提供著火星、木星、土星、柯伊伯帶天體的相關數據。“旅行者2號”朝星際空間進發;OSIRIS-Rex抵達小行星貝努;“黎明”號完成了探測任務,將在谷神星軌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陸由俊、閆昌碩和合作者發現在最近的類星體Markarian 231中隱藏的超大質量雙黑洞。該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期刊《天體物理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上(Yan, Lu, Dai, & Yu 2015, ApJ,
中新網北京2月16日電 中國科學院16日舉行“空間引力波探測與研究”媒體見面會,記者從會上獲悉,中國科學院從2008年開始發起“太極計劃”。 一百年前,愛因斯坦在創立了廣義相對論后不久就提出了引力波存在預言。百年來,世界各國的科學家為尋找和發現引力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建造了多種實驗裝置。20
今天出版的Science雜志刊登封面文章,“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找到耀變體發射超高能中微子的證據。 冰立方((IceCube)是美國設在南極洲極點處的中微子天文臺。它由分布在1立方公里內的86串光傳感器(光電倍增管)構成,每串60個,位于冰層下1450米到2450米。當高能中微子被冰俘獲,產生帶電
——解讀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 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結構示意圖 茫茫天宇間,在軌運行的航天器“中國方陣”中,除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等之外,還有一顆近日發射升空的新衛星——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HXMT)。與其他航天器相比,這顆重約2.5噸,在距地面550公里的軌道上運行
科學家直接探測到引力波了:今晚的“大新聞”到底說了個啥 春天來了,萬物復蘇,動物們也到了交…… 呃不對,動物們干啥說不準,但人們的確是到了聚在一起,交流感悟的時候。老朋友交流人生歷程,御宅族交流本月新番,三姑六婆交流你的一切,而你只想過年了好好歇著,頂多跟三五知己看看電影什么
科學界對于黑洞行為一直有一個爭論:光子從黑洞的冕傳播到吸積盤所需要的時間縮短,究竟是由于冕的收縮,還是吸積盤的內半徑變小? 近日,一個由美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關于黑洞行為最新觀測結果的文章。研究者采用放置在空間站上的中子星內部組成探測器(NICER),觀測了
5毫秒釋放能量相當于一個2000兆瓦大型發電站200億億年間發電量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科學家們日前稱,他們利用“帕克斯”射電望遠鏡成功地在距地球15億光年處觀測到了一次巨大的能量爆發,整個爆發過程持續了5毫秒,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于一個2000兆瓦的大型發電站在200億億年間
4月10日21時,天文學家公布了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該黑洞位于距離地球非常遙遠的M87星系,其質量非常巨大,大約是太陽質量的35-65億倍。然而,宇宙中還存在著大量恒星級的黑洞(數倍到幾十倍太陽質量)。天文學界認為,這類恒星級的黑洞一般來源于大質量恒星演化到末期的劇烈塌縮或兩個致密天體(如兩
2015年12月15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5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經過形式審查、學部初評、項目終審評選專項工作和項目公示等流程后在京揭曉。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18屆,這項評選活動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增強高校的科
①希格斯粒子的發現有助于對物質的理解 2012年過去了,但美國《科學新聞》雜志的編輯們并沒有忘記那些曾讓他們夜不能寐的科學故事。 在這份年度最佳科學新聞榜單上,前兩個故事曾讓小編們通宵達旦地加過班:2012年7月4日凌晨,他們在網上收看視頻直播,那一邊在日內瓦,物理學家們正在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月19日在京揭曉。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2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后,在社會上產生
北京時間12月21日消息,美國《科學》雜志12月21日公布了2007年度科學突破,“科學家發現人類基因組差異”榮登榜首,成為2007年度最大的科學突破。以下是《科學》雜志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名單: 1.揭開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之謎 揭開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之謎 在更為先進的DNA排序技術和基因組
據英國4月10日報道,“冰立方”最新探測到了超高能中微子,其或許源于宇宙最暴烈的事件。 過去一個世紀,宇宙射線(其實是一種高能粒子)的起源一直是困擾物理學家們的幾大謎團之一。據信,諸如超新星、黑洞或伽馬射線的爆發都可能產生宇宙射線,但其起源卻很難探測到。于是科學家“曲線救國”,轉而追尋中微
抬頭仰望夜空,穹頂寂靜無聲,天幕繁星點點,這一切總會勾起我們無限的遐想。宇宙中有一類致密的發光天體叫類星體。在一般的地面望遠鏡看來,它們像恒星一樣,但釋放的能量卻是星系的千倍以上。 一直以來,天文學家認為類星體會在數百萬年內保持活躍狀態,放出耀眼的光芒,然后花費上萬年的時間歸于平靜。但2014
《自然》雜志梳理了物理學、天文學和宇宙學中的一些發現——研究人員屢次任其自生自滅,卻發現它們總是“陰魂不散”。 當一項科學成果看上去展示出一些真正新穎的東西時,隨后的實驗應該或者證實它——使教科書重寫,或者證明它是測量異常或試驗錯誤。不過,一些發現似乎永遠夾在兩者中間。即便是努力重現這些成果,
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力學再取新突破 實現對量子系統的調控是人類認識并利用微觀世界規律的必然訴求,也是諸多前沿科學領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為一種重要的量子調控研究體系,在世界各國的量子計劃中均被列為重點研究對象。開展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有助于人們在更深層次上認識量子物理的基礎科學問題,
北京時間10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你對自己居住的城市了解多少?你肯定有最喜歡的餐廳,也知道怎么在交通高峰期避開擁堵,但你很難對城市的每處角落都了如指掌。在認識我們所處的銀河系時也是如此。 我們的銀河系家園令人驚嘆,遍布著恒星、超新星、星云,以及暗能量和暗物質,也充滿了未解的謎題。對于那些想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學系王挺貴小組在近鄰宇宙的無核球棒旋星系NGC 3319中心發現中等質量黑洞候選體,為超大質量黑洞的種子的形成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相關成果于12月10日發表在《天體物理期刊》上。 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的一類獨特的時空結構,在中心存在奇點,它存在一個視界面,進入面內的
3月22日,英國維珍銀河航天公司的“太空船二號”試飛成功。這個載人航天器有望成為世界第一艘商用太空船,如果后期試飛進展順利,預計在兩年后可進入商業運營,太空旅游票價為每人20萬美元。不過,對于未來的“星際旅行”來說,也許錢不是問題,而漂浮在近地軌道上的太空垃圾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從月球是空心的到宇宙完全被“墻”包裹,再到快速射電暴是外星人發來的信號……關于宇宙的話題每隔一段時間就能引發一次輿論風暴。 近日,英國杜倫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撰文指出,大麥哲倫云(LMC)可能在20多億年后與銀河系相撞。 消息一出,各種猜測如潮而至。比如有人說,兩個星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科學家在西雅圖召開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報告說,在一個由恒星組成的小型矮星系中,他們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是太陽的100萬倍。這是超大質量黑洞早于星系形成的更有力證據,也有助于天文學家進一步研究宇宙早期黑洞和星系是如何生成的。研究發表在近日《自然》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