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組數據庫建立
9月4日,《自然》在線發表中外科學家的合作成果,該成果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組數據庫,從中發掘塑料降解酶、基因編輯工具、抗菌肽等重要基因資源。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李盛英為文章共同通訊作者,助理研究員劉琨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 微生物已在生物制造、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環境治理等領域有了廣泛的應用,這些應用大部分源自陸地微生物的長期研究開發,而占地球表面積70%以上的海洋中蘊含的微生物資源卻尚未得到充分開發。近20年來,海洋探采技術、高通量測序技術以及宏基因組學研究日新月異,海洋微生物測序數據呈現爆炸式增長,海洋微生物功能基因和功能酶資源的開發應用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推動我國生物經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研究團隊對目前已公開的近240 Tb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組數據進行重分析,構建了包含超過4.31萬個海洋微生物基因組和24.58億條基因序列的大型數據庫,深度揭示了海洋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并成功發現多種PET塑......閱讀全文
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組數據庫建立
9月4日,《自然》在線發表中外科學家的合作成果,該成果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組數據庫,從中發掘塑料降解酶、基因編輯工具、抗菌肽等重要基因資源。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李盛英為文章共同通訊作者,助理研究員劉琨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該成果在《自然》報道? ?山東大學供圖微生物已在生物制造、
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組數據庫建立
9月4日,《自然》在線發表中外科學家的合作成果,該成果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組數據庫,從中發掘塑料降解酶、基因編輯工具、抗菌肽等重要基因資源。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李盛英為文章共同通訊作者,助理研究員劉琨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 微生物已在生物制造、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環境治理等
解碼“基因寶藏”:最全海洋微生物基因數據庫出爐
9月4日晚,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簡稱“華大”)聯合山東大學、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機構,在《自然》上發表研究成果。他們通過對目前已公開的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組數據進行分析和深度挖掘,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數據庫,并從中發現了大量具有應用潛力的基因資源
最大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數據庫有助于藥物發現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176.shtm迄今對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在內的海洋微生物基因進行的最全面分析,可為研究人員發現抗生素、追蹤氣候變化影響和保護瀕危物種奠定基礎。1月16日,相關成果發表于《科學前沿》。據《自然》報道,
最大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數據庫有助于藥物發現
迄今對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在內的海洋微生物基因進行的最全面分析,可為研究人員發現抗生素、追蹤氣候變化影響和保護瀕危物種奠定基礎。1月16日,相關成果發表于《科學前沿》。據《自然》報道,2021年,研究人員構建了一個目錄,其中包含約3億組陸地微生物和海洋微生物的基因。現在,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
中外科學家合作建立全球最大海洋微生物組數據庫
9月4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中外科學家的合作成果“ Global marine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its potential in bioprospecting ”。該成果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組數據庫,從中發掘塑料降解酶、基因編輯工具、抗
中外科學家合作建立全球最大海洋微生物組數據庫
9月4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中外科學家的合作成果“ Global marine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its potential in bioprospecting ”。該成果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組數據庫,從中發掘塑料降解酶、基因編輯工具
我國首次發布海洋化合物數據庫
昨日,在青島舉行的“2018年全球海洋院所領導人會議”上,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發布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天然產物三維結構數據庫。這是我國首次正式發布海洋化合物數據庫。 管華詩表示,海洋是一個巨大的藥源寶庫,迄今為止,人們已經發現了約3萬個結
我國首次發布海洋化合物數據庫
3日,在青島舉行的“2018年全球海洋院所領導人會議”上,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發布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天然產物三維結構數據庫。這是我國首次正式發布海洋化合物數據庫。 管華詩表示,海洋是一個巨大的藥源寶庫,迄今為止,人們已經發現了約3萬個結
全球首個冰川微生物數據庫
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第三極”和“亞洲水塔”。除南北極外,它是全球最大的冰川分布區,現有冰川2萬條以上,面積超過2萬平方公里,也是我國及亞洲20億人賴以生存的十多條大江大河的源頭。青藏高原冰川是微生物的天然存儲器,封存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微生物。 現在,中國科學家構建的
什么是海洋微生物?
定義1:分布在海洋中的個體微小、形態結構簡單的單細胞或多細胞生物。所屬學科:水產學(一級學科);水產基礎科學(二級學科)定義2:海洋中個體微小,構造簡單的低等生物的總稱。包括細菌、放線菌、霉菌、酵母、病毒、衣原體、支原體、噬菌體和微型藻及微型原生動物等。所屬學科:資源科技(一級學科);海洋資源學(二
窺探海洋微生物的世界
“大多數浮游生物種群沿緯度呈多樣性梯度分布,最靠近兩極的生物多樣性最低。” “微生物多樣性及其基因表達在海洋微生物群落對不同地理環境變化的響應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近日,發表在《細胞》上的兩篇論文利用塔拉海洋考察期間收集的樣本和數據,分析了目前地球上的海洋生命多樣性,為更好地了解氣候變化
模擬海洋微生物生態系統創建仿生海洋電池
生物光伏是一種綠色的太陽能發電技術,合成微生物組正逐漸成為生物光伏新的發展形式。具有光電轉化功能的海洋微生物生態系統,可以視為一個由太陽能充電的“海洋電池”。位于水柱層透光區的光合微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固定二氧化碳,把電子存儲到有機質中;位于沉積層的兩類異養微生物(初級分解者和終端消費者
海洋微生物的主要特征
嗜鹽性海洋微生物最普遍的特點。真正的海洋微生物的生長必需海水。海水中富含各種無機鹽類和微量元素。鈉為海洋微生物生長與代謝所必需此外,鉀、鎂、鈣、磷、硫或其他微量元素也是某些海洋微生物生長所必需的。?嗜冷性大約90%海洋環境的溫度都在5℃以下,絕大多數海洋微生物的生長要求較低的溫度,一般溫度超過37℃
全球最大數字微生物數據庫建成
來自愛爾蘭、法國和意大利的科學家攜手,成功構建了全球最大的數字微生物庫——“阿波羅”(APOLLO)。“阿波羅”囊括了247092個計算模型,其中包含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體微生物組計算模型,有望增進科學家對人體微生物組及其對健康影響的理解。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細胞系統》雜志。 研究團隊重點關
用海洋微生物種植新鮮蔬菜
7月12日,“向陽紅03”船奔赴太平洋執行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任務。長時間出海,能否吃到足夠的新鮮蔬菜對人的健康十分重要。令科考隊員們欣喜的是,在本航次中,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最新的“基于海洋微生物特殊功能的新型栽培基質的研究”,或許能為船員們帶來口福。 遠洋航行期待“一抹綠”
快速檢測海洋微生物有新招
近日,海南大學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萬逸帶領的海洋微生物傳感團隊,在海洋微生物快速檢測技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化學綜述》上。 該團隊設計研發的FORBID熒光光電微生物檢測儀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結合實驗室優化的檢測方法,以海洋病原微生物為靶標,通過實現海洋微
海洋所孫超岷團隊:發現可以“吃”塑料的海洋微生物
孫超岷團隊成員正在研究“吃”碎片的海洋微生物。海洋微生物對聚酯型聚氨酯的降解圖示。 僅僅一年時間,深耕海洋微生物研究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超岷課題組就接連獲得兩項重大科研進展。“2021年,我們首次發現能有效降解塑料垃圾的海洋微生物菌群。今年,我們再次發現并培養出‘升級版’海洋微生物,不僅能有效
南海海洋所在海洋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在海洋生態系統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海洋微生物形成了適應嚴酷生存環境的獨特機制,進化出基因型、代謝途徑和生理生態功能的多樣性,蘊藏著大量新穎的次級代謝產物。近十年來,海洋微生物逐漸成為藥物研發的新源泉。 2009年開始,在中國科學院生物局工業生物技術領域重要方向項目“南海海洋工業微生物的資源開
中國科學家建立全球首個冰川微生物數據庫
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第三極”和“亞洲水塔”。除南北極外,它是全球最大的冰川分布區,現有冰川2萬條以上,面積超過2萬平方公里,也是我國及亞洲20億人賴以生存的十多條大江大河的源頭。青藏高原冰川是微生物的天然存儲器,封存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微生物。 現在,中國科學家構建的
中國科學家建立全球首個冰川微生物數據庫
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第三極”和“亞洲水塔”。除南北極外,它是全球最大的冰川分布區,現有冰川2萬條以上,面積超過2萬平方公里,也是我國及亞洲20億人賴以生存的十多條大江大河的源頭。青藏高原冰川是微生物的天然存儲器,封存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微生物。 現在,中國科學家構建的全球首個青藏高原冰川微生物
首個海洋微生物農藥實現產業化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李元廣團隊和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上海澤元海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創制的海洋微生物農藥,近日獲得國家頒發的生產批準證,成為國內外第一個利用海洋微生物為生防菌的海洋微生物農藥。 青枯病等土傳病害素有“植物癌癥”之稱,常常造成一些茄科植物雖開花但無收獲的結局。這種名叫“1
細胞和基因技術有望揭開海洋微生物之謎
全球50%的氧氣都是由海洋微生物產生。然而,這些微小的海洋生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科學界的一個謎。4月6日發表在《自然—方法學》的研究稱,在全球100多名研究人員的努力下,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通過細胞和基因技術解開部分海洋生物細胞基因組的方法。添加到海洋原生生物(左)的基因在熒光顯微鏡下顯示為綠點(
促進海洋極端微生物在發酵食品中應用
2017年5月3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組織有關專家對江南大學、大連工業大學、江蘇恒順醋業股份有限公司和會稽山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海洋極端微生物在傳統發酵食品中的應用”項目進行了科技成果鑒定。 鑒定會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朱業耘處長主持,會議首先通過了鑒定委員會專家組名單,推薦中國工程院院士
-Nature:探秘海洋微生物的化學多樣性
來自細菌的幾乎所有藥物和候選藥物,都是由少數幾組代謝豐富的生物產生的。這使得那些占絕大多數的、不能培養或沒有培養出的微生物成為一個基本上未被開發利用的資源。 Jrn Piel及同事在本文中報告,他們利用單細胞和元基因組分析識別出兩個潛在的“環境工廠”,二者都是候選屬Entotheone
海洋所海洋微生物抗感染藥物的生物合成研究獲新進展
替達霉素(Tirandamycins)含有2,4-吡咯烷二酮和雙環縮酮兩個特征結構單元,能夠跟細菌RNA聚合酶結合,從而抑制細菌轉錄過程中鏈的起始和延伸,產生抗菌活性(對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和耐萬古霉素的糞腸球菌也有抑制作用);替達霉素還選擇性地抑制馬來布魯線蟲天冬氨酰-tRNA合成酶的活力,殺蟲
微生物領域數據庫及其分析系統建設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發展部與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在微生物領域數據庫及其分析系統建設方面取得新進展,提出了一種利用語義網技術構建知識圖譜的方法,可將冠狀病毒相關的毒株、基因組、蛋白序列、蛋白結構、抗體、文獻和ZL等多源異構數據映射至資源描述框架(RDF),并構建了基于語義網框
解碼-“基因寶藏”!科學家揭示海洋微生物基因資源利用潛力
9月5日,記者在“千種海洋生物基因測序項目”暨全球海洋微生物基因庫建設及應用成果聯合發布會上獲悉,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山東大學、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等機構,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數據庫,并從中發現大量具有應用潛力的基因資源。該研究為開發抗菌肽、新型基因編輯工具、PET塑料降解酶等提
全國首個海洋微生物制劑產業開發平臺開建
近日,我國第一個海洋微生物制劑產業開發平臺正式在福建省詔安金都海洋生物產業園開建。該平臺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負責建設,總投資4000萬元。平臺建設的同時,還將利用現有平臺以海水養殖微生物制品的研發為突破口,與企業聯合,形成產學研有機結合的鏈條,建立一套海洋微生物活菌制劑的生產工藝。
研究發現火山灰能刺激海洋微生物生長
在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支持下,“海洋儲碳機制及區域碳氮硫循環耦合對全球變化的響應”項目謝樹成教授團隊在火山灰對海洋微生物群落的影響方面取得新進展。 在西太平洋寡營養海域通過兩個船載現場火山灰添加實驗,發現火山灰首先會刺激海洋異養細菌的大量生長,然后引發浮游植物的爆發,并影響表層海水中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