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牛津大學19日發布新聞公報稱,研究人員在現代人類的DNA中發現了存在于在古代尼安德特人體內的病毒。這一發現使得科學家可以更進一步地研究古代病毒與現代疾病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為了解現代疾病的起源提供參考。 該研究由牛津大學與普利茅斯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完成。他們將古代尼安德特人及丹尼索瓦人化石中的遺傳數據和現代癌癥病人的遺傳數據進行對比,發現了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體內病毒存于現代人類DNA中的證據。這些古代病毒是內源性逆轉錄病毒(ERVs),屬于HML2病毒一系。這一發現表明,現代人體內的這些病毒早在50萬年前就存在于人類祖先體內了。 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在脊椎動物基因組中大量存在,人類DNA中就有大約8%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該類病毒是長期進化的結果,可遺傳。因對其功能不明,這些病毒也常被看作是“垃圾”DNA。 “我們不應因為不知道它們是什么而將其稱作‘垃圾’,”牛津大學的吉卡斯·馬喬基尼斯說,“在某些情況下,......閱讀全文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與英國的《Nature》雜志被譽為世界上兩大自然科學頂級雜志。Science雜志主要發表原始性科學成果、新聞和評論,許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學報道都是首先出現在Science雜志上的,比如艾滋病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間的
一種改變了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和丹尼索瓦人(Denisovan)的古老逆轉錄病毒,現在被發現同樣也在現代人類——某些癌癥患者的DNA中留下了一些改變。來自英國的一個研究人員小組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志的一篇論文中,著述了這一驚人的研究發現。
《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是與Nature、Science齊名,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綜合學科文獻之一,PNAS收錄的文獻涵蓋生物、物理和社 科學,主要內容包括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報告、學術評論、學科回顧及前瞻、學術論文以及美國國家科學學會學術動態的報道和出版。近期其最受關注的文章(生物類)如
《科學》雜志每年會評出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最為重要的十大科學突破(Science Breakthrough)。今年,奪得年度突破桂冠的是“單細胞水平細胞譜系追蹤技術”,幫助破獲多起懸案的法醫系譜技術、#MeToo 運動等也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賀建奎前兩天被《自然》雜志評為年度人物后,其主導的基
最后的尼安德特人 研究人員報告說,人們在俄羅斯的烏拉爾山中發現了一個距今約3.3萬年之久的古人的工具包,但該工具包與更早期的由更為原始的人類文化所使用的技術相似。該工具包可能是尼安德特人在北方最后的避難處之一中的一個遺跡;它們在大約7.5萬年至5萬年之間被較為現代的人類所取
南極BICEP2 射電望遠鏡發現引力波———或者是塵埃 2014年或許會因為科學的勝利迅速演變成失望甚至是悲劇而被銘記:干細胞研究和宇宙學研究進展很快受到質疑;商業飛船遭遇重大挫折。然而,探測器登陸彗星、追蹤人類起源以及協力了解大腦依然是值得慶祝的原因。 太空競賽 千帆競發
蝶狀葉子如何吸引蝙蝠 一項新的研究報告說,藤蔓植物Marcgravia evenia花朵上的碟狀葉子可通過發出一個強力的回聲而吸引蝙蝠前來傳播花粉,并使蝙蝠的覓食時間縮短了一半。這些發現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花朵在聲學上展現出適應性改變以吸引傳播花粉的蝙蝠的某些最初證據。這種方式差不
輪狀病毒流行情況可由出生率預測 在美國,輪狀病毒疫情的流行是在秋末的時候從西南地區開始的,并于冬季在美國的東北地區結束。現在,Virginia Pitzer及其同事證明,這些疾病流行的時間可能是因為在
美國《科學》雜志日前公布了該刊評選出的2010年十大科學進展,其中第一臺量子機研制成功位居榜首。 這10項進展包括: 1.第一臺量子機。 迄今為止,所有的機器都按照支配日常物體運動的不足為奇的經典力學法則進行運動。與此相反,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的物理學
1.1.3.2 模板制備程序完全的體外大規模模板制備工作是達成高通量、低價格測序技術的前提。已廣泛使用的乳液PCR擴增技術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不過,由于很難在熱循環測序反應中保證乳液微滴的穩定性,因此最開始實驗的模板擴增方法是恒溫擴增法(isothermal)。乳液PCR不需要借助細菌的幫助就能擴增
英國牛津大學19日發布新聞公報稱,研究人員在現代人類的DNA中發現了存在于在古代尼安德特人體內的病毒。這一發現使得科學家可以更進一步地研究古代病毒與現代疾病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為了解現代疾病的起源提供參考。 該研究由牛津大學與普利茅斯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完成。他們將古代尼安德特人及丹尼索瓦人化
編者的話 對于科學和技術的重大進展來說,一年并不是一個很長的時間。然而科學與技術的任何進步,都是科學家在日常工作中留下的一個個腳印。剛剛過去的2007年,科學與技術的各個領域可謂異彩紛呈。為了讓讀者對此有全景式的了解,本報特別約請各領域專家梳理并點評了科學與技術發展的亮點,并展望令人期待的
法國病毒學家團隊4日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第三種超大型病毒“闊口罐病毒”法國科學家在西伯利亞凍土發現史前巨型病毒這種史前病毒已經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凍土層中封存了3萬多年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 一個法國病毒學家團隊4日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第三種超大型病毒。這種史前病毒已經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
一個法國病毒學家團隊4日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第三種超大型病毒。這種史前病毒已經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凍土層中封存了3萬多年。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與馬賽大學的聯合實驗室當天發表新聞公報說,其科研團隊從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楚科奇自治區采集到一份凍土樣本,證實了“西伯利亞闊口罐病毒”(Pithovi
文特爾:聰明的"園丁" 生物技術有時更像人與自然交流的一種傳統方式:園藝。園藝技術主要是通過修剪與嫁接。以基因為"修剪嫁接"對象的生物技術卻遇到了這樣的攔路虎:生命體有自己的一套方式,而不管人類"主人"有什么打算。生物技術中的"修剪"包括去除一些雖對野生生命有好處但卻消耗能量,不利完成
關于科普,越來越多的成見正在被拋棄,比如要一本正經,比如要滴水不漏。有越來越多有趣的科普書涌現,作者們努力地在嚴謹性和趣味性中尋找平衡,將晦澀的科學知識“翻譯”為老少咸宜的通俗文字。 在眠眠寫作的這本《人類學+:科學的B面》里,你可以讀到各種不為人知的科學背后的真實故事:尼安德特人把抑郁癥傳給
人類免疫系統一直在進化,這能幫我們更好地抵御某些疾病,但同時也有一些“副作用”。一項新研究指出,與免疫系統進化相關的一些脫氧核糖核酸(DNA)片段的變化,可能會讓人更易患某些自身炎癥性疾病。 荷蘭奈梅亨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免疫學趨勢》雜志上發表論文說,他們調查了遺傳學、免疫學、微生物學和病毒
人類免疫系統一直在進化,這能幫我們更好地抵御某些疾病,但同時也有一些“副作用”。一項新研究指出,與免疫系統進化相關的一些脫氧核糖核酸(DNA)片段的變化,可能會讓人更易患某些自身炎癥性疾病。 荷蘭奈梅亨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免疫學趨勢》雜志上發表論文說,他們調查了遺傳學、免疫學、微生物學和病
動蕩的政治變革將在新的一年塑造科學的進程。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領導的政府預計將繼續致力于廢除基于科學的環境法規。英國離開歐盟的決定已在研究資助和科學家遷移方面引發了難以解決的問題。中國立志成為科學和經濟領導者的決心肯定會影響研究將以何種方式以及在何處開展。隨著這些大趨勢展現出來,《科學》雜志預
2015年年末,Science回顧了重大的科學突破、社會事件、年度圖片。緊接其后,Science又撰文對2016年熱門事件和研究熱點進行預測和分析,思考哪些話題將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光彩?相應地,又有哪些事件將會有所冷卻從而轉移? 商業氣象數據 Vs 政府氣象數據 政府機構,例如美國國家海洋和大
①希格斯粒子的發現有助于對物質的理解 2012年過去了,但美國《科學新聞》雜志的編輯們并沒有忘記那些曾讓他們夜不能寐的科學故事。 在這份年度最佳科學新聞榜單上,前兩個故事曾讓小編們通宵達旦地加過班:2012年7月4日凌晨,他們在網上收看視頻直播,那一邊在日內瓦,物理學家們正在
科技部2月27日在北京公布了“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實現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將病毒直接轉化為活疫苗及治療性藥物;首次探測到雙粲重子;實驗發現三重簡并費米子;實現氫氣的低溫制備和存儲;研發出基于共格納米析出強化的新一代超高強鋼;利用量子相變確定性制備出多粒子糾纏態;
X形的染色體中心是有著“DNA的最后邊界”之稱的“著絲粒”,在維持日常細胞分裂中起重要作用,同時它也與出生缺陷、癌癥等涉及細胞分裂的疾病息息相關。 如今,一種新技術終于可以幫助人類一窺著絲粒的秘密。密歇根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用它找到了著絲粒在唐氏綜合征(多了1條21號染色體)中所扮演的角色
該項活動旨在加強對我國重大基礎研究進展的宣傳,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促進公眾更加理解、關心和支持科學,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該項活動已成為我國基礎研究傳播工作的一個品牌,在科技界產生了良好反響。 1、實現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墨子號”衛星實現千公里級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舉辦,截至2018年已舉辦13屆。研究進展由《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五家編輯部推薦,由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專家學者經過初選和
20世紀是物理學大發展的世紀,也是愛因斯坦的世紀。21世紀是生命科學大發展的世紀,那么誰將是這一世紀的愛因斯坦?最新一期《新聞周刊》亞洲版在封面文章中報道了當今世界最炙手可熱、最受人尊敬的十位生物學家,并指出,或許21世紀的愛因斯坦就將從這十大基因奇才當中產生。 一、埃里克·蘭德爾 ERI
因為又一個年輕生命選擇了這種方式離開人世,抑郁癥又再次抓住了公眾的眼球,此前三毛,阮玲玉等人的離去,還有許多身邊人的真實故事,已經不斷的說明了這種疾病正如感冒一樣普遍。世衛組織公布的數據表明全世界抑郁癥患者達3.5億人,其中每年因為這一疾病而自殺的死亡人數更是高達上百萬。 更為關鍵的是不少人將
因為又一個年輕生命選擇了這種方式離開人世,抑郁癥又再次抓住了公眾的眼球,此前三毛,阮玲玉等人的離去,還有許多身邊人的真實故事,已經不斷的說明了這種疾病正如感冒一樣普遍。世衛組織公布的數據表明全世界抑郁癥患者達3.5億人,其中每年因為這一疾病而自殺的死亡人數更是高達上百萬。 更為關鍵的是不少人將
在Alysson Muotri的實驗室里,數百個芝麻大小的微型人腦漂浮在培養皿中,閃爍著電活動的火花。 這些微小的結構被稱為大腦類器官(brain organoid),是利用人體干細胞培養出來的,已經成為許多實驗室研究大腦特性的常見工具。作為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一名神經科學家,Muotri已經
基因編輯更快更準更簡單 1973年,斯坦利?N?科恩(Stanley N. Cohen)和赫伯特?W?博耶(Herbert W. Boyer)找到了改變生物體基因組的方法,成功將蛙的DNA插入到細菌中。20世紀70年代末,博耶的基因泰克(Genetech)公司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其帶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