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計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3年再次上升,將達到創紀錄的360億噸。來自東英吉利大學(UEA)丁鐸爾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和其全球網絡合作成員、由復旦大學和UEA聯合建立的復旦-丁鐸爾中心的研究人員參與領導了該計劃。 報告顯示,2013年的碳排放預計將上漲2.1%,這意味著全球燃燒化石燃料造成的排放比《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排放基準年即1990年的水平高出61%。 東英吉利大學丁鐸爾氣候變化研究中心的樂凱芮(Corinne Le Quéré)教授領銜撰寫了《全球碳預算》報告。她說:“本周在華沙的各國政府會議需要商定如何扭轉這一趨勢。如果我們要將全球氣候變化幅度限制在2℃以下,排放量必須迅速大幅回落。每年增加的額外排放量會導致進一步的變暖和氣候變化。” 隨報告推出的還有《碳圖集》――這是一個全新的、迄今為止能夠清楚地展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源的在線平臺。 “我們正在傳播......閱讀全文
在西班牙的沙漠里,綠色的污泥在縱橫交錯的管道里安靜地冒著泡。它吸收著荒漠的陽光,吞噬著附近工廠排放的CO2,迅速地成長著。每天,工人們刮掉一些污泥,將他們帶走轉化為石油。照這樣看,人們在一天內做著地質學上要4億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確實,這不是什么普通的石油。它屬于一類神奇的“負碳”燃料,能
科學家已經警告稱,相對于化石燃料,許多食物基燃料實際上可能促進了碳排放。 歐盟已經花費10年時間,扶植耗資150億歐元(約合200億美元)的能源產業。這些產業致力于從大豆和甘蔗等糧食作物中提取運輸用燃料,以期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但是在最近5年多的時間里,科學家已經警告稱,相對于化石燃料,許多食
全球碳計劃的新數據顯示,全球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3年再次上升,將達到創紀錄的360億公噸。來自東英吉利大學(UEA)廷德爾氣候變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參與領導了該計劃。 2013年的碳排放預計將上漲2.1%,這意味著全球燃燒化石燃料造成的排放比《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排放基準
當地時間12月11日,美國《時代》周刊公布了該雜志2019年的“年度風云人物”,16歲瑞典“環保少女”格雷塔·通貝里被選中,成為迄今為止最年輕的《時代》年度風云人物。 正如《時代》周刊所說的那樣,雖然格雷塔·通貝里沒有應對氣候變化的“靈丹妙藥”,但她“成功引起了世界對這一問題的態度轉變”。“全
于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限制問題,《京都議定書》中未作出具體的時間規定,但要求發展中國家在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結束后(即所謂后京都時代),對其溫室氣體排放進行限制,以實現在全球范圍內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 后京都時代:森林碳匯研究先行一步 圖為江西的一處
歐洲議會對歐洲生物燃料的未來做出了“極其微小的讓步”。生物燃料業界表示,這個結果將“減少投資和工作機會”。 歐盟的目標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將占歐洲運輸領域燃料使用份額的10%。而歐洲議會以微弱多數表決通過將生物燃料作為運輸燃料的使用上限設為6%。 提出這項政
人類活動將大量二氧化碳排入大氣中。 全球碳計劃是科學家們跟蹤記錄碳排放的一個國際合作組織的項目,在世界各地設有研究單位。該組織于12月5日發布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2010年,來自化石燃料燃燒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5.9%,達破紀錄的最高水平,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碳排放量下降的趨
經過長久的研究和探索,科學家們已經熟知如何將樹木、灌木、種子、菌類、藻類和動物脂肪等有機物轉化成生物燃料,為汽車、輪船甚至飛機提供動力。對于缺少化石燃料的國家來說,讓生物燃料作為替代燃料可謂一舉兩得,既能提供動力,又能降低空氣中的碳排放量。然而,令人沮喪的是,大批量生產生物燃料成本高昂,難與化石
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最具權威的學術機構——英國丁鐸爾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北京時間3日凌晨在《自然》雜志《自然·氣候變化》專刊在線發表科研報告《維持全球升溫低于2℃的挑戰》。該報告公布了丁鐸爾中心“全球碳計劃”年度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數據,報告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在2012年進一步增加,達到創紀錄的
圖:一座煙囪向天空噴出濃煙,攝于2009年11月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the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近日發布的數據,到2040年,發展中國家因能源消耗而產生的碳排放量將比發達國家高出127%。 據路透社報道,在其兩年一度發表
新一輪財稅配套改革正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改革《決定》的頂層規劃和中央綜合改革領導層的部署拉開帷幕。環境稅制改革是稅改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于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應對環境危機挑戰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大局。環境稅制改革的直接導向是以“稅制綠化”調節經濟生活,激勵經濟活動主體的減排、治污、低碳化
最近,地理學家Richard Heede收到一份來自美國眾議院科學、太空和技術委員會主席,眾議員Lamar Smith的傳票。當若干州的檢察長著手調查埃克森美孚公司是否因在即便其自身的科學家知道氣候變化正在發生的情況下仍散布關于氣候變化的懷疑言論而犯有欺詐行為時,身為氣候變化懷疑論者的Smit
記者日前從有關方面獲悉,繼披露碳交易試點計劃后,發改委等有關部門正就開征碳稅積極調研并納入“核心議題”。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目前我國碳稅理論研究已相對成熟,開征條件也基本具備,無論是著眼促進國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還是從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角度,碳稅都應及
英國政府日前發布了一份“碳計劃”,其中表示,英國目前的減排工作已上軌道,即將超額完成2020年的減排目標,如果堅持優化能源結構和技術應用,還有望實現到2050年時人均能源消耗量減半的目標。 據路透社報道,英國的2020年目標是將排放量降低34%,這一目標是根據2008年到2022年的3個5年碳
目前的氣候變化,全球科學家的共識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類自己的責任,我們今日所作的決定和選擇,會影響氣候變化的走向。 氣候變化已是不爭的事實。今日,我們的地球比過去兩千年都要熱。如果情況持續惡化,于本世紀末,地球氣溫將攀升至二百萬年來的高位。 我們何以制造了氣候變
了解最近的能源趨勢似乎是一個高風險的羅夏墨跡測試。一些專家認為,可再生能源的蓬勃發展以及許多國家遠離煤炭,讓世界走向了全球變暖的拐點。另一些人看到的則是繼續依賴低成本的化石燃料、政府行動遲緩、全球災難風險的不斷上升。 事實是,雙方都是對的。可再生能源確實正在經歷一場革命,因為太陽能電池板、風
據英國《科學新聞》網站近日報道,盡管氣候科學家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不斷呼吁,要求各國采取措施削減二氧化碳(CO2)排放,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將在2018年創下歷史新高。 《自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和《環境研究快報》雜志5日在線發表的《全球碳預算》報告(使用截至今年11月初的數據來預測全年的
據英國《科學新聞》網站近日報道,盡管氣候科學家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不斷呼吁,要求各國采取措施削減二氧化碳(CO2)排放,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將在2018年創下歷史新高。 《自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和《環境研究快報》雜志5日在線發表的《全球碳預算》報告(使用截至今年11月初的數據來預測全年的
了解最近的能源趨勢似乎是一個高風險的羅夏墨跡測試。一些專家認為,可再生能源的蓬勃發展以及許多國家遠離煤炭,讓世界走向了全球變暖的拐點。另一些人看到的則是繼續依賴低成本的化石燃料、政府行動遲緩、全球災難風險的不斷上升。 事實是,雙方都是對的。可再生能源確實正在經歷一場革命,因為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
清潔能源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速度還不夠快。 圖片來源:Kevin Frayer 了解最近的能源趨勢似乎是一個高風險的羅夏墨跡測試。一些專家認為,可再生能源的蓬勃發展以及許多國家遠離煤炭,讓世界走向了全球變暖的拐點。另一些人看到的則是繼續依賴低成本的化石燃料、政府行動遲緩、全球災
全球碳計劃(Global Carbon Project)日前發布的年度碳預算顯示,雖然受經濟危機和全球GDP整體下降的影響,200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與2008年相比僅下降了1.3%。 據英國《衛報》報道,專家曾預計2009年排放量會減少2.
據外媒報道,以石油致富的洛克菲勒家族近日稱,他們將出售旗下的石油行業相關資產,轉向清潔能源領域。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總裁斯蒂芬·海因茨表示,已決定出售他們在煤炭業和加拿大油砂行業的投資,投入可再生能源。一兩年后,再審議他們所持的剩余化石燃料投資是否需要出售。 該基金會在聲明中表示,煤炭和油砂
名稱:溫室效應 英文:Greenhouse effect 來自IPCC術語表中對溫室效應所做出的定義的中文版。 溫室效應,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
低碳歷程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急需世界各國協同減低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1997年的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召開。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規定,到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二氧化碳等
根據11月25日公布的數據,盡管全球經濟顯著增長,但2014年人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僅增長了0.5%。 荷蘭環境評估機構(PBL)和歐洲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報告說,碳排放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中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長,但在過去的3年中,這一速度明顯放緩。這些機構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證實了由國際
無論富裕國家怎么做,處于碳密集道路上的發展中國家都會面臨環境災難。大衛?惠勒、凱文?烏摩爾和羅賓?克拉夫特的研究得出了這個令人不安的結論。在這里,他們闡述了研究中的發現。 現在,國際社會把全球變暖視為一個主要威脅,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是當務之急。印度駐聯合國大使的一個談話,表達了南方國家(即發展中
全球碳項目(Global Carbon Project, GCP)發布了《2016年全球碳預算報告》。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化石燃料及工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為36.3GtC (1GtC為10億噸碳),與2014年持平,較1990年(即《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排放量計算基準年)增加了63%。 根據
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有關課題組經過調研,形成了“中國碳稅稅制框架設計”的專題報告。課題組表示,我國碳稅比較合適的推出時間是2012年前后;由于采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作為計稅依據,需要采用從量計征的方式,所以適合采用定額稅率形式;在稅收的轉移支付上,應利用碳稅重點對節能環保行業和企業進行補貼。 時間
國際能源機構日前發表報告說,雖然人們努力制止污染和煤炭的使用,但全球能源供應的碳排放量在20年來并無太大變化。 據《悉尼先驅晨報》報道,國際能源機構在上周發布的這份報告中說,雖然風能和太陽能這樣的可再生能源迅速發展,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也達成了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
外媒稱,數十年來,燃煤電站大大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崛起,使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即使在經濟增速放緩以及出現其他替代能源的情況下,中國也一直在建設新的燃煤電站。如今,中國正試圖讓建設速度慢下來。 澳大利亞《時代報》網站4月26日發表題為《中國抑制建設更多燃煤電站的計劃》的報道稱,中國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