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肉眼直接觀測的“世紀彗星”來臨
各地的天文學家與天文愛好者們,正積極準備迎接很可能是這一個世紀以來“闖入”太陽系內側軌道最亮的一顆彗星。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18日消息稱,目前ISON彗星正在向近日點移動,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將變得越來越亮,無需觀測設備就能看到。其預計于11月28 日抵達近日點,用其“彗星之軀”創造一幕引人入勝的宇宙奇觀。而來自太陽系邊緣的彗星冰核中,也保留著大量有關太陽系形成時的最初信息。 ISON彗星又名C/2012 S1,是一顆掠日彗星。其形成于數十億年前,大部分時間都處在遠離地球的宇宙深處,軌道延伸的距離非常長。直到2012 年9月21日,它才被兩名業余天文學家以俄羅斯國際科學光學監測網(簡稱ISON)反射鏡的自動小行星發現程式尋獲。多重證據表明,該彗星很有可能是第一次朝著太陽系內部前進,而這也是令天文學家非常興奮的一點——非周期性的彗星保留著從太陽系誕生以來就未遭污染的初始信息。從這一點來看,其甚至比著名的哈雷彗星......閱讀全文
美宇航局確認ISON彗星已解體死亡
這張照片拍攝于2013年11月27日,曝光5分鐘,顯示ISON彗星的倩影 北京時間12月5日消息,據物理學家組織網站報道,近日,曾一度被寄希望成為“世紀大彗星”的ISON彗星在擦過近日點時出現一連串令人驚喜又意外的事件,讓它的生死之謎也變得撲朔迷離。然而前幾天美國宇航局已經正式確認:ISON彗星已
最新信息顯示掠日彗星可能還活著
ISON彗星可能還活著,但沒人知道它能活多久。 彗星ISON在11月28日的夜晚進入了天文學的史冊,當時它正在飛越太陽,而最新的信息顯示,在許多天文愛好者認為ISON已經“死”了之后,這顆彗星卻又“衣衫襤褸”地出現在太陽的另一側。 迄今最近的圖像顯示,ISON的大部分彗核都已隨著彗星接近太陽
ISON項目為掠日研究帶來新契機
這顆彗星形成于45億年前,在2013年11月28日消亡。 在美國波托馬克河河岸附近的一間辦公室里,Karl Battams一直觀測從太陽表面掠過的彗星。 10年前,當天體物理學家Karl Battams剛加入華盛頓市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時,他對彗星還沒有濃厚的興趣。不過,該實驗室運行了
可肉眼直接觀測的“世紀彗星”來臨
各地的天文學家與天文愛好者們,正積極準備迎接很可能是這一個世紀以來“闖入”太陽系內側軌道最亮的一顆彗星。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18日消息稱,目前ISON彗星正在向近日點移動,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將變得越來越亮,無需觀測設備就能看到。其預計于11月28 日抵達近日點,用其“彗星之軀”創造一幕引
中科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開展2014年首次學術交流活動
1月19日至21日,中國科學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邀請了美國行星科學研究所的李薦揚博士到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開展學術交流。 1月20日,李薦揚在紫金山天文臺大樓517會議室做了題目為Comet ISON: An interesting comet from the beginning
美“深度撞擊”彗星探測項目宣告結束
在與地球失去聯系一個多月后,美國航天局20日宣布,被稱為“彗星獵手”的“深度撞擊”探測器已經“死亡”。項目科學家說,他們“為失去一位老朋友而悲傷”。 在輝煌的8年多太空旅程中,“深度撞擊”史無前例地飛近并釋放撞擊器擊中一顆彗星,還飛近另兩顆彗星近距離拍攝,此外還觀察了6顆恒星,向地球發回約
國際科研小組證實:彗星在多塵環境中鍛造有機分子
一支國際科研小組利用世界上最強大的射電天文觀測設備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ALMA),高分辨率的3D圖像清晰觀測到彗星ISON和彗星萊蒙周圍的大氣。這一新觀測為彗星如何和在何處建立新的化學物質提供了重要見解。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上。 在我們的太陽系,彗星含有一些最古
“深度撞擊”號探測器與地球失去聯絡
“深度撞擊”號探測器與地球失去聯絡。圖片來源:Ball Aerospace & Technologies Corp.美國宇航局(NASA)的“深度撞擊”號探測器如今有了大麻煩。這架探測器在8月11日至8月14日期間與地球失去了聯絡。該項目主要負責人、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的Michae
最亮的彗星來了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032.shtm
高通量彗星電泳儀與傳統彗星電泳儀的比較
單細胞凝膠電泳,或者我們稱之為彗星實驗,作為研究DNA損傷的形成和修復,吸引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興趣。此外,彗星實驗不再局限于應用在院校和科研機構。現在,越來越多的相關工業企業對彗星實驗有了顯著的興趣,例如制藥企業中的遺傳毒性藥物篩選。事實上,彗星實驗為醫藥行業的推進和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
高通量彗星電泳儀與傳統彗星電泳儀的比較
彗星實驗高通量實驗過程的新方法單細胞凝膠電泳,或者我們稱之為彗星實驗,作為研究DNA損傷的形成和修復,吸引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興趣。此外,彗星實驗不再局限于應用在院校和科研機構。現在,越來越多的相關工業企業對彗星實驗有了顯著的興趣,例如制藥企業中的遺傳毒性藥物篩選。事實上,彗星實驗為醫藥行業的推進和發
彗星炙熱烙印揭秘星系形成機制
人們曾經假設,彗星是由冰——太陽系中未曾改變的遺跡——構成的。因此當科學家在去年開始研究由彗星返回的第一個樣本時,他們無不大吃一驚。這顆彗星所攜帶的礦物質竟然要在1400攝氏度的高溫下才能夠形成,這意味著這些礦物質一定來自于太陽附近。一個新的計算機模型模擬了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而這一發現將可能改
哈特利2號彗星暴發“宇宙雪暴”
科學家們一旦有機會將兩周前獲得的由美國宇航局(NASA)的EPOXI探測器在掠過哈特利2號彗星時拍攝的圖像變得清晰,他們的手里便有了一張宇宙雪暴的照片。 11月18日公布的這些圖像顯示了如同高爾夫球甚至籃球大小的巨大而蓬松的水冰球。其來源是溫暖干冰形成的二氧化碳噴流正
彗星“送來”地球大氣中22%的氙氣
地球大氣層中的氙氣起源一直是個謎。據《新科學家》官網日前報道,現在,科學家通過分析歐洲空間局“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的軌道探測數據,確定了其中22%的氙氣來自彗星。這一結果為解釋天體與地球演化之間具有聯系的假設提供了新證據。 地球大氣氙氣同位素比太陽風或流星體中的氙氣更重,幾十年來研究人員
彗星活動性演化研究取得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567.shtm
科學難題:多少彗星來自外星系?
人們一般認為彗星起源于太陽系,由行星形成時拋出的剩余氣體和巖石組成。最近兩顆星際物體的到來—— 一顆名為Oumuamua的小行星和一顆名為Borisov的彗星——挑戰了這一假設。 瑞士蘇黎世大學計算科學研究所天體物理學家Tom Hands和德國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合作者Walter
為什么有些彗星發出綠色的光?
2014年,當洛夫喬伊彗星劃過地球時,呈現出一種朦朧的綠色光環——這種現象也可以在其他彗星上看到。現在,研究人員首次通過實驗室測量發現了這種色彩輝光背后奇特的化學現象。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懷疑,一些彗星周圍的綠光來自一種叫做碳(C2)的活性分子的分解。為了在實驗室中驗證這一點,研究人員使用
彗星試驗原理及注意事項(二)
彗星試驗試劑盒北京匯智泰康針對堿性彗星試驗開發彗星試驗試劑盒,本試劑盒提供了彗星試驗(單細胞凝膠電泳試驗)需要的主要試劑盒耗材,省去了細胞裂解液、細胞懸液、堿性電泳液、電溶膠配制等時間,可以直接使用,大大縮短了實驗周期;試劑盒各成分均經過嚴格的質量檢測和多次試驗驗證,符合堿性彗星試驗要求,實驗結果準
彗星試驗原理及注意事項(二)
樣本制備:在最后一次用測試化學品后的適當時間,對動物實施安樂死。收集選定的組織,而同時采集同一組織的一部分,放置在甲醛溶液或適當的固定劑可能組織病理學分析。彗星實驗的組織被放置在切碎緩沖液中,用冷切碎緩沖液充分沖洗以去除殘留的血液,并儲存在冰冷的切碎緩沖液中,直到處理完畢。原位灌注也可進行,如肝、腎
彗星試驗原理及注意事項(一)
體內堿性彗星試驗原理及注意事項體內堿性彗星試驗在化合物遺傳毒性評價中的應用日益廣泛。ICH S2(R1)已將肝臟彗星試驗列為第2個組織/終點的體內試驗;體內哺乳動物堿性彗星試驗的指導原則(TG489)也已頒布。體內堿性彗星實驗能夠檢測DNA鏈斷裂、堿性不穩定位點、不完整切除修復引起的DNA鏈的斷
科學家發現系外彗星上有水
天文學家首次在我們的太陽系中發現了水的痕跡,而它來源于太陽系以外的其他地方。這些來自外星系的水似乎正在從一顆名為2I/Borisov的彗星上噴出,后者則正處于從星際空間飛向太陽的旅途中。 天文學家在8月下旬發現了2I/Borisov彗星 德國加興歐洲南方天文臺天文
“菲萊”在彗星表面檢測到有機分子
據歐洲媒體報道,歐洲航天局的科學家19日證實“菲萊”號登陸器在降落的“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表面檢測到了有機分子。 據悉,含碳有機分子是地球生命基礎,這個發現可以為人類了解地球形成早期的化學成分提供線索。科學家還表示,“菲萊”的傳感器在穿過了10至20厘米厚的灰塵之后,觸碰到了一層像冰一樣
羅塞塔彗星表面傳來首批測量數據
自著陸器“菲萊”于2014年11月在彗星“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Churyumov-Gerasimenko)表面著陸后,迄今馬普太陽系研究所的專家們借助COSAC儀器共檢測出16種化合物。許多物質被認為糖或氨基酸合成的關鍵物質。《科學》雜志于2015年8月7日發表了8篇文章,公布首批測
NASA首次拍到彗星撞擊太陽消亡的畫面
撞擊畫面 據美國媒體7月13日的消息,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日前首次拍到彗星撞擊太陽而消亡的畫面。 NASA官員表示,撞擊發生在7月6日。這顆彗星撞擊太陽時逐漸融化,由于熾熱的溫度和輻射最終完全被蒸發掉。整個過程持續了約15分鐘,全程被NASA的太陽動力學觀測
巨型掠日彗星撞擊太陽伴隨耀斑爆發
掠日彗星:當彗星一頭扎入太陽的熊熊烈焰,太陽爆發一次X級耀斑,這是耀斑分級中的最高級撞擊發生前:歐空局的探測器在下午2:42成功捕獲這顆自殺彗星的實時畫面撞擊時刻:這是彗星一頭扎入太陽的瞬間畫面 北京時間10月9日消息,近日,一顆罕見的巨型掠日彗星撞擊了太陽,閃光照亮了夜空。在軌道
太陽系首個“星際來客”可能是彗星
“Oumuamua”可能有一顆冰冷的心。圖片來源:ESO/M. Kornmesser 來自太陽系外的第一個已知的被稱為“Oumuamua”的拜訪者可能是一顆冰冷的彗星,而不是一顆由巖石構成的小行星。新的測量方法幫助確認了早期的猜測,即這個星際闖入者的成分,同時也為研究人員在太陽系
今年最亮彗星將于本月中旬抵達近地點
美國馬里蘭大學天文學系網站日前發布消息說,一顆小彗星16日將抵達近地點,成為2018年夜空中最明亮的彗星。 據馬里蘭大學相關觀測項目介紹,這顆名為46P/維爾塔寧的彗星將在到達近日點近4天后,于美國東部時間16日8時6分(北京時間16日21時6分)到達近地點——距離地球約1150萬千米處。這是
地球生命可能源自彗星再添新證
探討地球生命的起源是個古老的話題。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模擬太空條件下,創建出含有兩個氨基酸分子的二肽,這是所有生物共享的重要基礎組成分子。這一發現開啟了生命基礎分子能夠搭乘彗星或者隕石來到地球的可能性之門,由此可形成生命所需要的蛋白(
太陽系首個“星際來客”可能是彗星
“Oumuamua”可能有一顆冰冷的心。圖片來源:ESO/M. Kornmesser 來自太陽系外的第一個已知的被稱為“Oumuamua”的拜訪者可能是一顆冰冷的彗星,而不是一顆由巖石構成的小行星。新的測量方法幫助確認了早期的猜測,即這個星際闖入者的成分,同時也為研究人員在太陽系中尋
美首次拍到掠日彗星三維畫面
據英國《每日郵報》在線版5月26日報道,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太空科學實驗室的太陽物理學家宣布,他們利用美國宇航局的日地關系天文臺(STEREO),成功追蹤到一顆掠日彗星,并第一次拍到此類彗星“自尋死路”飛速沖向太陽的三維畫面。 掠日彗星正如其名,即掠過太陽及接近太陽的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