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南京理工大學、德國CONCEPT Laser有限公司和上海福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中德金屬增材制造技術聯合實驗室正式成立。這是迄今為止國內高校在該行業建立的最高水平的國際化聯合實驗室。 增材制造技術是三維打印技術的一種,即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構造物體的技術。該技術可極大縮短產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產率和降低生產成本。 據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廖文和介紹,增材制造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同時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提高打印件的表面質量、擴大可以加工件的尺寸范圍、開發新型材料、提高零件建造速度等,都是增材制造技術在航空航天應用必須解決的問題。今后,中德金屬增材制造技術聯合實驗室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重點攻關。 據悉,該實驗室除了進行科技攻關之外,還將搭建一個加強激光成形產業的產學研合作國際交流平臺,發揮三方優勢力量,實現產、學、研、用的有......閱讀全文
彼得·格魯斯 “馬普與中科院的合作關系是互信的,同時合作的成果是高質量的,因此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且是可持續的。”5月14日,德國馬普學會主席彼得·格魯斯在上海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正是因為要不斷開創新知識和新技術,所以必須加強國際合作,這就是馬普學會與中科院等科研機構和大學緊密合作,開展大規模、
2019年,經過提名、遴選,4名國際著名科學家獲得“中國化學會榮譽會士”稱號。中國化學會榮譽會士(Honorary Fellow)是中國化學會面向國際著名化學家設立的榮譽稱號,授予對中國化學和中國化學會與國際學會間交流做出貢獻的國外卓越學者專家。2009年至今,已有50名國際著名科學家被授予中國
近年來,將第一性原理計算與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和原子力顯微鏡(AFM)實驗相結合已成為在原子、分子層次研究表面物理和化學過程的強有力手段,在實現小分子甚至單原子級別的操縱和表面化學反應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研究原子尺度下的新奇物理化學性質。 表面合成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一種合成方法。利用金屬單
美籍華裔科學家郭春雷、青年學者李備、德國科學院院士Dieter Herbert Bimberg,這3個本來不相干的人卻因為一本學術期刊,聚到了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國際合作創新園的同一棟樓里。 這就是創刊僅6年的《光:科學與應用(英文版)》(以下簡稱《光》
“2012中國食品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應用國際論壇暨展覽會”邀請函 主辦單位: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農業儀器應用技術分會 承辦單位: 北京雄鷹國際展覽有限公司 支持單位: 工
美籍華裔科學家郭春雷、青年學者李備、德國科學院院士Dieter Herbert Bimberg,這3個本來不相干的人卻因為一本學術期刊,聚到了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國際合作創新園的同一棟樓里。 這就是創刊僅6年的《光:科學與應用(英文版)》(以下簡稱《
中德科學家攜手日前在氧化物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制備出基于全氧化物外延體系的人工反鐵磁體,并觀察到隨外加磁場的分步磁化翻轉模式。該成果被刊登在近期《科學》雜志上。 人工反鐵磁體不僅是多種新型自旋電子學器件(如磁隨機存儲器等)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研究反鐵磁材料基礎問題的重要載體。上世紀
“2012中國食品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應用國際論壇暨展覽會”邀請函 主辦單位: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農業儀器應用技術分會 承辦單位: 北京雄鷹國際展覽有限公司 支持單位: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
由中德科學基金研究交流中心資助,中科院物理所主辦的中德非晶合金物理和材料雙邊會暨中科院物理所“非晶材料和物理研究團隊”2010年年會 “架起非晶合金中物理和材料科學橋梁”于10月13至16日在北京中德科學基金研究交流中心召開。會議交流并總結了近年來在中國、德國以及其他國家在非晶材料
根據《關于評選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的通知》(科發京黨字〔2009〕128號)文件規定,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評選程序性評審工作已于2010年1月11日進行,評選領導小組辦公室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及評選程序邀請相關人員對上報材料進行了認真的審閱,并選出了30位候選人進入最終的評選。 現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德國科學基金會(DFG)雙邊合作協議,2018年雙方共同征集和資助中德合作研究項目。經過公開征集,我委共收到項目申請412項,經初步審查并與德方核對清單,確定394項申請通過初審,現將通過初審的項目申請公布如下: 序號 科學部受理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質檢總局官網8月5日消息,為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部署和要求,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工信部聯合印發《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提出到2020年,工業基礎、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重點領域標準體系基本完善,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加快接軌,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力爭達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