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致癌蛋白“肇事”機理有助開發治癌新藥
日本京都大學2日發表公報稱,其研究人員弄清了一種致癌蛋白質怎樣發揮作用,這將有助于開發治療多種癌癥的新藥。 多達90%的胰腺癌和約40%的大腸癌都源于一種叫做Ras的蛋白質,白血病和肺癌等也與其有關。這種蛋白質變異并激活后,就會促使細胞異常增殖,最終引發癌癥。 直接以Ras蛋白質為目標的藥物會同時攻擊體內其他相似的蛋白質,導致副作用過強而無法實際應用。京都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Ras蛋白質要想被激活,必須經過另一種蛋白質Rce1的剪切加工,否則其引發癌癥的作用就會被遏制。 研究人員利用新開發的技術,成功弄清了Rce1的立體結構,發現其分子上存在著特定的凹陷部位,能把Ras蛋白質拉過來進行剪切。 研究人員認為,利用能和這一凹陷部位優先結合的化合物,可以阻礙Ras蛋白質被加工并激活,避免它引發癌細胞的增殖。找到這樣的化合物將幫助研發出能治療多種癌癥的新藥。 這一成果的論文已經刊登在新一期的英......閱讀全文
Genes-Dev解析致癌組蛋白突變引發癌癥的分子機制
來自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7月31日在《基因與發育》(Genes&Development)雜志上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for oncohistone H3 recognition by SETD2 methyltransferase》(甲基轉移酶SETD2識別致癌組
哪些外源性因素可以導致癌癥?
(1)生活習慣?如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與癌癥發生密切相關。約1/3因癌癥而死亡的患者與吸煙有關,吸煙是肺癌的主要危險因素。攝入大量烈性酒可導致口腔、咽喉、食管惡性腫瘤的發生。高能量高脂肪食品可增加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前列腺癌、結腸癌的發病率。飲用污染水、吃霉變食物可誘發肝癌、食管癌、胃癌。(2)環境
石棉粉塵會導致癌癥嗎?
石棉粉塵引發的職業病不一定是塵肺,也可能引發肺癌。影響石棉誘發肺癌的因素有石棉粉塵接觸量,石棉纖維類型也有影響。青石棉最可能引發肺癌,其次是溫石棉,最次是鐵石棉。勞動者所屬的工種也有影響。選礦工最容易患上肺癌,然后是石棉加工工,最后是采礦工。吸煙可能引發肺癌,而石棉和吸煙呈現協同作用,吸煙的石棉工人
石棉粉塵會導致癌癥嗎?
石棉粉塵引發的職業病不一定是塵肺,也可能引發肺癌。影響石棉誘發肺癌的因素有石棉粉塵接觸量,石棉纖維類型也有影響。青石棉最可能引發肺癌,其次是溫石棉,最次是鐵石棉。勞動者所屬的工種也有影響。選礦工最容易患上肺癌,然后是石棉加工工,最后是采礦工。吸煙可能引發肺癌,而石棉和吸煙呈現協同作用,吸煙的石棉工人
《自然》:人類癌癥的致癌全景圖
用于新型癌癥治療方法的臨床試驗設計,一般來說都是集中在腫瘤起源所在的組織,然而近期由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完成的一項研究則發現了一種新的方法:基于基因組標記進行研究,而不是針對機體器官組織進行研究。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26日的Nature Genetics雜志上,同時還
“看清”PTB蛋白如何致癌
PTB蛋白(PTB是一個普遍表達的重要RNA結合,這些年來被發現在神經發育和發生中有重要功能。)是一種,但其致癌機制至今不明。我國家通過新解析了PTB蛋白在癌組里結合位置,發現了受該蛋白質調控的一大批新靶標基因,其中一些可解釋該蛋白質的致癌機制。2009年12月24日,該研究成果在《細胞·分子細胞》
Nat-Commun:社交會導致癌癥的傳染?
如果社會行為影響甚至非傳染性疾病的進展怎么辦?來自法國CNRS團隊的研究人員利用腸癌模型表明,該疾病進展受到社會隔離(具有負面影響)和個人所關聯的社會群體的構成的影響。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對于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動物而言,社會行為可以在個體的生
生物鐘紊亂為何易導致癌癥?
一晚好睡眠不僅僅是防止打哈欠。最近,來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對于維持健康晝夜周期非常關鍵的兩種蛋白質,也能防御可能導致癌癥的突變。 這一新研究發表在2015年三月十日的《eLife》雜志,表明這兩種蛋白在DNA修復中起著意想不到的作用,可保護細胞防御紫外線輻射引起的
流行膳食補充劑可能導致癌癥
美國密蘇里大學化學系副教授Elena Goun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高水平的商業膳食補充劑煙酰胺核苷(NR,一種維生素B3)不僅會增加患包括三陰性乳腺癌在內的嚴重疾病的風險,還會導致癌癥轉移甚至擴散到大腦。相關論文11月10日發表于《生物傳感器與生物電子學》。作為該研究通訊作者,Goun說,一旦癌癥到
《英國癌癥雜志》:科學家查明抽煙致癌機制
該發現或有助于科學家改善對肺癌的治療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癌癥,每年診斷出的患者高達130萬。很多研究顯示,抽煙與肺癌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但是具體機制一直沒有弄清。美國科學家近日發現,某種特殊蛋白含量的降低會導致DNA損傷,從而觸發肺癌。 這一發現可能有助于科學家在將來改善對肺癌的治療。相關論文
哪些內源性因素可以導致癌癥產生?
(1)遺傳因素?真正直接遺傳的腫瘤只是少數不常見的腫瘤,遺傳因素在大多數腫瘤發生中的作用是增加了機體發生腫瘤的傾向性和對致癌因子的易感性,即所謂的遺傳易感性,包括染色體不穩定、基因不穩定以及微衛星不穩定。如家族性結腸腺瘤性息肉者,因存在胚系細胞APC基因突變,40歲以后大部分均有大腸癌變;Brca-
癌癥研究大師Cell驚人發現:致癌的假基因
假基因(Pseudogenes),這一由基因組的2萬個蛋白質編碼基因衍生而來,現在喪失了蛋白質生成能力的一個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子類,長期以來都被視為是基因組的“垃圾”。然而這些在進化過程中保留下的2萬個神秘的殘余物表明,它們實際上有可能具有一些生物學功能,促進了疾病的形成。 現
Nature子刊揭示致癌免疫蛋白
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一項研究中揭示一組與人體自然防御相關的蛋白質,導致了人類DNA的大量突變。研究結果表明,這些自然生成的突變與致癌劑一樣可以強有力地導致腫瘤形成。研究論文發表在7月14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這些蛋白質是一組
英繪制致癌蛋白“社交網絡”圖譜
一種致癌蛋白的顯微圖像 英國癌癥研究所近日發布新聞公報稱,該所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新的計算模型,通過分析致癌蛋白不同于非致癌蛋白的獨特行為,繪制出這些蛋白的“社交網絡”圖譜,為開發抗癌新藥提供了新的助力。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最近一期《科學公共圖書館·計算生物學卷》上。 研究人員發現,有許多交互的
Science:老蛋白的新角色:致癌
近日,刊登在國際著名雜志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研究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表示,一種將正常細胞的分子內容物在細胞間隔運輸的已知蛋白可以通過刺激關鍵的生長控制途徑誘導細胞具有癌性。 通過尋找名為PI3K/AKT信號通路的調節子,研究者們在致癌過程中發現了蛋白
可關閉致癌蛋白的神奇探針
最近,科學家研制出了一種高度特異且具有良好特征的化學探針,它可以切斷2個與癌癥有關的重要蛋白,從而進一步闡述了這些蛋白對推動癌細胞增殖所發揮的作用。 這項新的研究,發表在十月二十六日的Nature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發現了兩個蛋白質的第一個高度選擇性的調節器
Cell子刊揭示超級致癌蛋白
皮膚癌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癌癥,據WHO統計每三名確診的癌癥患者中就有一名患有皮膚癌。現在皮膚癌已經成為了一個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而惡性黑色素瘤是最致命的一種皮膚癌。 SBP(Sanford Burnham Prebys Medical Discovery Institute )研究團隊在黑色素瘤
揭秘致癌蛋白作用新機制
PTB蛋白(多聚嘧啶串結合)是一種在癌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在癌細胞中高表達。家研究證明,PTB蛋白可以通過結合特定的RNA序列,而抑制靶的可變剪接,從而控制靶基因產生的種類。這一結論已被寫進許多教科書里了。 然而,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翼和付向東聯合指導的研究組發現,PTB蛋白不僅能直接抑制
并非接觸致癌物就一定得癌癥
長期以來,網絡流傳多種食物、各種版本的致癌說,如“約有1/3的癌癥與飲食有關”等。與此同時,有些網文又提出“一些食物可以有效阻止癌細胞的生長和繁殖”等抗癌說。癌癥的成因和致病原理是什么?形形色色的致癌、抗癌說法是否靠譜?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人人都有癌細胞嗎? 【回應】正常人群沒有癌
Nat-Commun:揭示EBV病毒導致癌癥產生機制
在發生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之后,這種病毒在人的一生當中持續存在于人體內,而且通常不會產生任何癥狀。然而,大約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感染者會患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也被稱作腺熱或接吻病),不過病情通常會在幾周后消退。但是,在罕見的情形下,這種病毒也會
英國成功繪制致癌蛋白“社交網絡”圖譜
英國癌癥研究所近日發布新聞公報稱,該所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新的計算模型,通過分析致癌蛋白不同于非致癌蛋白的獨特行為,繪制出這些蛋白的“社交網絡”圖譜,為開發抗癌新藥提供了新的助力。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最近一期《科學公共圖書館·計算生物學卷》上。 研究人員發現,有許多交互的分子途徑影響著癌癥
細胞間有傳遞致癌蛋白的“木馬”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北卡羅萊納大學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發現顯示,細胞感染人類皰疹病毒(EBV)后,會產生小泡或被稱為外體的液囊,從而改變細胞中所含的蛋白質和RNA(核糖核酸)。這種變質的外體一旦進入健康細胞,就能轉變細胞的良性生長方式,使之變成不可控的致癌生長。這一發現刊登于美國
一個防御蛋白如何“叛變”致癌
癌癥是由攜帶DNA突變(DNA復制過程中發生的“復制錯誤”)的異常細胞增殖引起的。如果這些錯誤經常發生而對生物沒有任何破壞性影響,那么其中一些就會影響基因組的特定部分,并引起突變細胞的增殖,然后侵入機體。即便一個小小的單堿基突變,也會導致癌癥,例如,2015年11月,兒童腫瘤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
Nature癌癥綜述:癌癥中的黏連蛋白
大量的癌癥基因組測序項目,每天都在發現可能與腫瘤形成有關的新基因。黏連蛋白(cohesin)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cohesin是一種圍繞DNA的環狀蛋白復合體,控制著細胞的分裂。就在幾個月前,人們通過測序數以千計的腫瘤樣本發現,STAG2是一些癌癥中(例如膀胱癌和黑色素瘤)突變最為頻繁的基因之一
“稍有差池”的基因編碼-可能就會導致癌癥的發生?
如果你機體的DNA是一本食譜的話,那么單一基因或許就是一個菜譜,但這是一個靈活的菜譜,如果編輯其中一種方法能夠做成一個“派”的話,另外一種編輯方式就能做成一個蛋糕;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康涅狄格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上述差異或許就會導致癌癥的發
遺傳印跡揭示導致癌癥發生的腸道微生物
根據最近在《nature》雜志上發表的研究,腸道中常見的一種細菌可能導致腸癌。 這項由來自荷蘭,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做出的研究結果表明,大腸桿菌釋放的毒素會導致腸道內膜細胞發生“獨特”的DNA損傷模式。這一結果首次顯示出細菌毒素與驅動癌癥發展的遺傳變化之間的直接聯系。 研究小組認為,將來可以通
權威調查顯示癌癥發病與飲食有關-附致癌食物名單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今日報道》報道,觀念一改事半功倍。這一理念不僅適于節水,也適于防病。2013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調查顯示,我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超過三百萬,而膳食與營養的因素相關的癌癥占到了30%以上。有專家指出說癌癥的發病與飲食的關系日益密切。 2013全國腫瘤登記中心調查數據顯
長期使用抗生素會導致癌癥的發生
最近發表在《gut》雜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早年間持續性地使用抗生素將會導致大腸息肉的增生,對對于癌癥的發生具有潛在的威脅。這一發現與許多相關的研究共同表明,腸道的微生物群組對于癌癥的發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前的研究表明,使用抗生素會導致腸道癌癥的發生,但這些研究持續時間都較短,因此這一相關
Nature子刊:原來細胞增殖過快竟可導致癌癥
并非所有攜帶癌基因的細胞都會導致惡性轉化,目前普遍認為,癌癥發生的關鍵在于額外的基因損傷,通過使早期癌細胞生長并侵害正常細胞,最終導致癌癥。近日,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另一種引發癌癥的細胞機制——細胞分裂速度(cell cycling speed),該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
國際癌癥機構:吃肉致癌證據確鑿-考慮中國國情
對于“食肉族”來說,世衛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10月26日出版的新報告,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這份報告將加工肉制品和紅肉的致癌性重新 定義。那么,加工肉制品和紅肉真有這么大危害嗎?如何保證健康飲食呢?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工作人員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加工肉制品與砒霜一樣致癌的說法不 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