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2月9日報道,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部署的、在火星干燥的表面四處逡巡的“好奇號”火星車首次發現了火星曾有一個淡水湖存在的直接證據。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最新研究聲稱:“最新發現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堅實的證據,表明火星曾經非常宜居。” 這個淡水湖里已經沒有水,但“好奇號”火星車上配備的科學工具對湖中紋理細密的巖石所進行的鉆探測試和化學分析表明,或許在36億年前,這個淡水湖曾經孕育了微生物。報告指出,巖石中含有碳、氫、氧、氮和硫的“蛛絲馬跡”,“可能為簡單微生物提供了完美的生存環境”。 據信,像無機自養性生物這樣的小型微生物能在地球上同樣的環境下繁衍生息,我們一般能在洞穴內和海底熱水流火山口下發現這類微生物。 此前,科學家們已經在火星表面發現了水存在的證據,而且,過去的研究也強烈表明,火星某處有湖泊存在,這是科學家們首次發現火星湖泊存在的直接證據。該研究的合作者、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桑吉維......閱讀全文
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共同攻關,在單個生物大分子的太赫茲超分辨光譜成像研究中取得進展。單個生物大分子的太赫茲探測有望揭示傳統單分子技術難以提供的生物大分子的物理化學、結構及生物分子間相互作用等信息,對深入認識和理解生物
7月10日至29日,“科學”號搭載我國自主研發的系列海洋探測裝備在南海開展協同作業。本航次,科考隊員實現了深海探測從過去單項裝備分別作業向協同作業邁進,在大幅提升科考效率同時,也為解決重大海洋科學問題提供了技術支撐。 相互支撐與依托:深海探測邁向協同作業 “科學”號此次執行的是中國科學院戰
連日來,“科學”號搭載我國自主研發的系列海洋探測裝備在南海開展協同作業。在本航次,科考隊員實現了深海探測從過去單項裝備分別作業向協同作業的邁進,在大幅提升科考效率的同時,也為解決重大海洋科學問題提供了技術支撐。 相互支撐與依托:深海探測邁向協同作業 “科學”號此次執行的是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
加州理工學院應用物理學家設計出一種利用顯微鏡光學設備探測生物分子的方法。現已證明該方法可以有效地探測到一種顯示免疫系統功能的信號蛋白質,即細胞因子(cytokine)。該方法具有廣泛的醫學應用前景,不僅可以用于及時診斷癌癥和其它疾病,還可以用于基礎生物學研究。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島考察時強調。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我國成立的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機構,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三個面向”要求為指引,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瞄準聚焦建設“海洋強國”的國家戰略需求,解決自主創新核心關鍵問題,引領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發布了《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與化學干預重大研究計劃2018年度項目指南》,對該項目的科學目標、核心科學問題、研究方向等進行規定。《指南》指出要充分發揮化學、生命科學和醫學的特點以及學科交叉的優勢,引領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與化學干預研究,為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的機制
近紅外熒光比率型溫度傳感具有較大的組織穿透深度、較低的背景熒光干擾及無創探測等優點,因而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為了避免熒光探測信號相互串擾,傳統的近紅外熒光比率型溫度探測模式采用兩個無交疊的熒光發射強度之比作為溫敏參數。然而,光在生物組織中的衰減系數具有波長依賴性,因而兩個無交疊的熒光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道,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名為D2PA的人造納米材料,將這種材料同用來探測疾病的免疫分析方法相結合,能將這種標準的生物學工具的靈敏度提高300萬倍。最新突破將大大改進癌癥、阿爾茨海默癥等疾病的早期探測情況,因為醫生能探測到濃度更低的疾病生物標簽。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納米技術
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16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教育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加快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科
生物傳感器是在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之間發展起來的一門交叉學科。 最早的生物傳感器發明于1962年,英國Clark利用不同的物質與不同的酶層發生反應的工作原理,在傳統的離子選擇性電極上固定了具有生物功能選擇的酶,從而構成了最早的生物傳感器一一酶電極。生物傳感器的研究全面展開是在20世紀80年代
6月22日,我國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完成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航次任務,順利靠港廈門。本航次是“科學”號第5次海山綜合探測航次,科考隊員對馬里亞納海溝南側、卡羅琳洋脊上南北走向的系列海山開展海底多學科綜合探測,采集到大量生物、地質樣品及原位實測數據和影像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編者按 在7月剛剛公布的中國“科技十 二五”中,強調了對“三深”、“三極”的科學考察。深海、深地、深空,以及南極、北極、青藏高原,這些過去只能在科幻書籍中研讀的領域,正吸引著中國科學 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9年首都科技界大會上指出的,“空間、海洋和地球深
三、發展人口健康技術緊密圍繞健康中國建設需求,突出解決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齡化應對等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為目標,系統加強生物數據、臨床信息、樣本資源的整合,統籌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疾病協同研究網絡建設,促進醫研企結合開展創新性和集成性研究,加快推動醫學科技發展。重點部署疾
①月面示意圖。 ②手繪嫦娥四號生物科普實驗載荷示意圖。 月球沿著橢圓形軌道,運行至近地點附近時就會讓人們覺得格外大而明亮,被稱為“超級月亮”。近日,適逢“超級月亮”當空,全球各地對其關注度顯著上升。而對很多中國人來說,抬頭仰望那輪“超級月亮”時除了欣賞贊嘆之外,還有發自心底的牽掛。因為就在那皎潔的
2015財年是美國削減聯邦預算的第三年,美國政府一面仍然背負沉重的赤字包袱,一面需應對履行國防科研經費不減的承諾的壓力。同其他各部門和各領域一樣,聯邦研發(R&D,即基礎與應用&開發)預算的解決之道依然是依靠精選攸關經濟增長、就業、創新發展的研發領域,將有限經費予以優先投入,而減
9月29日,青島奧帆中心港口,紅白兩色的“科學”號披著朝霞,靜靜停泊在岸邊。 這艘完全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目前最先進的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總噸位4471噸,續航力1.5萬海里,造價5.5億元,當日由武船集團交付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使用。 “‘科學’號交付使用,標志著我國海洋科學考察能力上了
4月14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項重大研究計劃和1項重大項目2020年度項目指南。 其中,2項重大研究計劃為“特提斯地球動力系統”和“西太平洋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1項重大項目為“焦慮障礙發病機制及臨床轉化研究”。 全文如下:特提斯地球動力系統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度項目指南
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人們突然發現游泳比賽的泳池內許多男選手們不再赤膊上陣。在這屆奧運會上,澳大利亞本土選手伊恩·索普就是身穿黑色連體緊身泳裝,宛如碧波中前進的鯊魚,劈波斬浪,一舉奪得3枚金牌,而他身穿的“鯊魚皮泳衣”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事實上,索普所穿的鯊魚皮泳衣只是人們根據其
挺進地心 我國首臺萬米科學鉆探鉆機將亮相大慶 高達60米、重達1000噸、占地約1萬平方米的我國首臺萬米科學鉆探鉆機,計劃今年初將運抵大慶油田。中國科學家將聯合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ICDP)在此實施松遼盆地科學鉆探2井(簡稱松科2井)工程,計劃鉆進6600米,與已經完成的“松科1井”一起
日前,中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將建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的消息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也使得中國公眾對火星的熱情被點燃。其實,這是一個由青海省海西州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合作策劃的火星主題文化旅游體驗項目。在火星上生活是否真如科幻電影中的一樣?人類移民火星還需要多長時間?該項目將給我國火星探
歐陽自遠 張巧玲攝■本報記者 張巧玲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馬興瑞日前表示,明年下半年我國將實施“嫦娥三號”發射和落月任務。此消息一出,有關中國深空探測問題立即引發社會各界關注。 “目前,各項工作都在有序進行,能夠確保‘嫦娥三號’明年下半年發射。”中國探月工程領導小
日前,經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院士大會選舉推薦,并經國際歐亞科學院主席團會議審議,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松正式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院士證書授予儀式將于2019年11月在北京舉行。 孫松,1959年12月出生,山東萊陽人,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海
一、設立宗旨 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出資設立,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和協調作用,吸引和調動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研制的空間科學衛星平臺開展前沿領域和綜合交叉領域研究,開拓新的研究方向,發揮空間科學衛星的效能
在大自然的面前我們顯得是多么的弱小,我們無法阻止大自然對我們的直接傷害,泥石流、地震、山體滑坡、坍塌給人類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還有對于一些暴亂分子、劫持人質的事件不斷發生,解救人質困難重重,對我們社會造成很大影響,中國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各種犯罪事件不斷,監獄犯人不斷擴增,越獄事件不斷發生,由此給
新年伊始,經過約38萬公里26天的飛行,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背著陸。隨后,嫦娥四號著陸器與巡視器互拍圖像經“鵲橋”中繼星傳回,兩面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交相輝映。 傳回的圖片顯示,嫦娥四號巡視器“玉兔二號”在月背留下了兩道清晰的車轍。在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看來,這段“足跡”意義非凡。他在接受媒
2015年12月15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5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經過形式審查、學部初評、項目終審評選專項工作和項目公示等流程后在京揭曉。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18屆,這項評選活動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增強高校的科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2018年10月,“探索一號”第三次萬米深淵綜合科考歸來 對于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藍色國土”的中國來說,具備深海探測能力,意義不言而喻。“下五洋捉鱉”是我國幾代科學家的夢想。 作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火車頭”和“國家隊”,中國科學院探索深海的努力從未停歇。“蛟龍”號讓中國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現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