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觸消除是腦發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其中突觸接觸的數量以依賴于活動的方式減少。膠質細胞(在腦中發揮各種作用的非神經細胞)最近被發現在突觸重塑中起一定作用,其中能吞噬細胞的小神經膠質負責一定比例的連接優化,而關于這一現象背后機制的其他情況則基本上不清楚。 在這篇文章中,Won-Suk Chung等人描述了星形細胞對突觸的全面吞噬,這種吞噬以依賴于活動的方式幫助進行突觸消除。這一消除過程涉及MEGF10 和 MERTK細胞吞噬通道,星形細胞中缺少這些通道的轉基因動物在發育過程中不能優化“視網膜膝狀體”(retinogeniculate)連接。 這些機制也會延伸到成年。這項工作有助于我們了解學習和記憶以及神經疾病過程。 ......閱讀全文
來自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常見但卻神秘的腦細胞類型所具有的一種新功能。他們的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11月24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在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證實,就像雕塑家鑿去多余的石粒創作出一件工藝品一樣,這些因其星樣形狀而被稱之為星形膠質細胞的細胞,通過選擇性
科學家呼吁對藥物反應測定方法制定標準 最近,兩個大型數據集編錄了大量癌細胞系對治療藥物的靈敏度,并將藥物反應數據與基因組特征進行了整合。John Quackenbush及同事對這兩項研究進行比較,發現雖然基因表達數據在它們之間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所報告的藥物靈敏度測定值及隨后它們與基因組特
人們認為,“印記”細胞之間的突觸是用于記憶存儲的底物,并且這些突觸的減弱或喪失導致相關記憶的遺忘。2020年2月6日,浙江大學王朗及谷巖共同通訊在Science 發表題為“Microglia mediate forgetting via complement-dependent synaptic
2020年2月6日,中國學者在Science發表了3項研究成果,iNature系統總結一下: 免疫球蛋白M(IgM)在體液和粘膜免疫中都起著關鍵作用。它的組裝和運輸取決于連接鏈(J鏈)和聚合免疫球蛋白受體(pIgR),但這些過程的潛在分子機制尚不清楚。2020年2月6日,北京大學肖俊宇團隊在S
截止2020月7月27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 及Science 發表了共計102項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其中新冠肺炎領域占了近一半(共43篇)。iNature系統總結了這些研究成果: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篇,Nature 發表了45篇,
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神經學教授Wyss-Coray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研究大腦因年齡增長而不再敏銳的問題。他研究的焦點是一類稱為小膠質細胞的腦細胞,它既可作為大腦的免疫細胞,也可作為其清潔工,即消除在正常代謝活動過程中累積的細胞碎片和蛋白質沉積物。 通常來說,在衰老的大腦中,小膠質細胞的清理能力會下降
作為韓國最初進行暗物質實驗的領頭人,Kim Sun Kee一直享受著暗物質研究帶來的難以捉摸的樂趣。 兩年前,剛剛成立的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IBS)想要招聘一名主任來負責監管重離子加速器的設計和建造時,這位物理學家對于是否加入一度猶豫不決,差點錯過了韓國史上最大的基礎研究設施的建
一、神經、免疫、內分泌系統的特性和共性比較 高等動物的機體是由諸多系統的機組合而成的結構和功能性整體。這些系統可粗略分為二類:一類主要執行著機體的營養、代謝及生死等基本生功能,包括血液循環、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等系統;而廣泛分布的神經、免疫及內分泌三大系統則起著調節上述各系統的活動,
自上世紀60年代科學家發現細胞自噬現象以來,人們獲知衰老、癌癥可能與我們身體的最小組成單位——細胞受損有關,但其詳細機制如何,一直未有定論。這一生命之謎陷入長久僵局。2016年,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因發現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為這一領域打開新的大門。本文將從細胞自噬的發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