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能源之王”:可燃冰商業化道路仍漫長
它被研究人員稱為“能源之王”,已探明儲量相當于傳統化石能源探明儲量的兩倍。 深深的海底和厚厚的凍土之下,“沉睡著”規模龐大的能源寶藏:可燃冰(學名天然氣水合物)。將深埋地下的能源開掘出來,通過管網運輸,使之轉變成居民燃氣灶里燃燒的火苗,仍有漫長的道路要走。 在可燃冰商業化競賽中,走在前面的是日本、美國等國家。去年3月份,日本海上可燃冰生產實驗成功分離出甲烷氣流,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在海上開采可燃冰資源。即便在日本這樣技術領先的國家,可燃冰商業化道路仍未打通。 中國境內發現了大量可燃冰儲藏,而目前參與前期工作的主要是國有的科研院所、大型能源企業的試探性勘探。技術和開發模式欠成熟,令社會資金和民營企業望而卻步。 沉睡的寶藏 去年12月中旬,國土資源部發布了《2013年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探成果》,其中透露,中國首次在珠江口盆地東部海域鉆獲高純度新類型天然氣水合物,并通過鉆探獲得可觀的控制儲量。此次發......閱讀全文
可燃冰開發技術獲突破
2014年1月14日,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鉆探工程在廣州通過驗收。驗收組認為,本次鉆探在圓滿完成規定的各項外業任務基礎上,實現了可燃冰開發利用領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中國正式形成海域可燃冰從調查評價到鉆探階段的方法技術體系。 《中國國土資源報》報道,這套方法技術體系目前處于國際先進
我國將于2015年開發“可燃冰”
由中國地質調查局與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第八屆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大會29日在北京開幕,記者從大會上獲悉,我國計劃于2015年在中國海域實施天然氣水合物的鉆探工程,將有力推動中國“可燃冰”勘探與開發的進程,引發中國能源開發利用的“革命”。 天然氣水合物因外觀像冰且遇火即燃,俗稱“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
日本離“可燃冰”商業開發還有多遠?
福島核事故后,日本面對能源自給率破安全警戒線,化石燃料占比過高,可再生能源難以基荷,核電無法重啟的難題,安倍政府不得不另尋出路,一手拿著可燃冰,一手握著氫能,試圖以這兩大“國產資源”為抓手,一舉甩掉“缺油、缺氣、又缺煤”的“資源小國”帽子,從而實現150年前明治維新以來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能源自給
日本率先開發可燃冰 各國已經展開競逐
日本經濟產業省近日公布,已成功從近海地層蘊藏的甲烷水合物(一般稱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中分離出天然氣,這一消息讓非常規天然氣再度趨熱。 相比過去兩年全球熱炒的頁巖氣,可燃冰蘊藏的天然氣資源量還要多出很多倍。可燃冰,是否會繼頁巖氣之后再度引發新一輪能源革命? 各國競逐 可
中國可燃冰研究開發落后日本十余年
中國可燃冰研究開發已落后日本十余年 日本經濟產業省近日對外宣布,該國在愛知三重縣外海已成功從海底可燃冰層試驗開采提取甲烷氣體,成為全球首個掌握海底可燃冰開采技術的國家。日本媒體NetIB News擬文指出,此次試驗開采成功可以“打開日本成為資源豐富國家的大門”。 然而,對于亟待擺脫高
寧波材料所在可燃冰開發方面取得新進展
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能源的短缺,開發清潔環保的新能源成為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的迫切需要,而籠型水合物在新型清潔能源開發、能源儲存、溫室氣體捕獲和氣體分離等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 籠型水合物是在一定溫度和壓力等條件下由水(冰)和氣體分子形成的非化學計量的、具有籠狀結構的類冰固體化合物,是通過將
北大盧海龍團隊:走在可燃冰開發領域世界前列
2017年5月18日,我國在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試采成功。可燃冰能量儲層密度高,熱值高,污染小,資源量豐富,分布廣泛,被認為是未來石油、天然氣的戰略性替代能源,對我國能源安全及經濟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但是,可燃冰開發難度非常大,以至于日本、美國等國家多年來一直難以實現產業
石油儲采比尚余40年 專家呼吁加快可燃冰開發
“石油的儲采比還有40年,現在要盡快探尋“后石油時代”的能源,可燃冰可能就是最佳的大宗可替代能源。”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在2014國際礦業大會上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呼吁,要加快可燃冰的開發。 張洪濤告訴記者,可燃冰有特殊的經濟意義。可燃冰具有清潔特性,燃燒后幾乎不產生
解析:可燃冰是一種危險能源 開發利用難
可燃冰的形成有兩條途徑:一是氣候寒冷致使礦層溫度下降,加上地層的高壓力,使原來分散在地殼中的碳氫化合物和地殼中的水形成氣—水結合的礦層。二是由于海洋里大量的生物和微生物死亡后留下的遺尸不斷沉積到海底,很快分解成有機氣體甲烷、乙烷等,這樣,它們便鉆進海底結構疏松的沉積巖微孔,和水形成化合物。
研究揭示可燃冰及其衍生技術緩解全球變暖
近日,《能源與環境科學》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天然氣水合物開采技術與綜合利用研究室研究員李小森團隊撰寫的最新文章。該文章系統地闡述了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及其應用技術在全球碳循環和緩解全球變暖中的作用。 全球一次能源的供應格局由煤、石油向天然氣的轉變,為天然氣水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