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化所科研亮點頻現創新與突破并舉
近日從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悉,由該所提供技術支撐、大連融科儲能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承建的5 兆瓦/10兆瓦時全球最大規模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系統,自并網后平穩運行近1年來,各項指標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系統對于實現儲能電池技術產業化、推進可再生能源的普及應用具有重大意義。 專注于能源領域研究的大化所最近還遇到了一件開心事:研究所副所長劉中民帶隊憑借研發的甲醇制烯烴技術(DMTO),獲得中央電視臺2013年度“科技盛典”科技創新人物的殊榮。 能源問題研究專家、國務院參事石定寰對此的評價是:從煤通過甲醇制取烯烴是一項重大的創舉,正為我國創造著巨大財富。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所長、中科院院士張濤介紹說,以上兩個項目均為該所“一三五”戰略規劃的三大突破點之一。 據了解,自推進“創新2020”與“一三五”戰略規劃以來,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集全所之力攻堅克難,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例如,汽油固定床超深度催化吸附脫硫組合技術通過......閱讀全文
大連化物所參與歐洲液流儲能電池標準制定
11月26日,歐洲液流儲能電池標準會啟動大會在德國柏林召開。20余家歐洲液流電池的研究機構、生產和應用及配套設備企業的代表,以及作為國際液流電池標準提案國的中國和美國兩個非歐盟國家代表參加會議。國際電器工業協會(IEC)標準專家組專家、中國電器工業協會液流電池標準委員會(籌)主任、
大連化物所參與國內外液流儲能電池標準制定工作
在可再生能源和智能電網發展的強勁推動下,儲能技術將逐漸進入市場化和產業化階段。國內外有關機構已將標準研究和制定工作提上日程。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作為國內外最具影響力的液流儲能電池研究機構之一,被推薦為國家電工行業液流電池標委會(籌)主任委員單位,張華民研究員任主任;同時作為中國
大連化物所研發出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氫能與先進材料研究部熱化學研究組(DNL1903)研究員史全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508組)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合作,通過簡單易行的合成策略,開發出一種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并將其與柔性石墨烯膜相結合應用于可穿戴熱管理器件。該相變
大連化物所全釩液流儲能電池系統突破萬次充放電循環
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華民研究員領導的儲能電池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2kW全釩液流儲能電池耐久性快速評價試驗系統,自2007年7月6日開始運行以來,每天進行7次充放電循環。截至2011年6月4日已無故障運行1429天,累計運行時間超過34000小時,電池系統成功實現10,000次充/放電循環,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全釩液流儲能電池無故障連續運行兩年
經測試,電池模塊能量轉化效率未見任何衰減 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華民課題組自主研發的2kW全釩液流儲能電池耐久性示范評價系統,自2007年7月6日開始示范運行以來,截至2009年7月5日已無故障連續運行2年,累計運行時間超過17500小時,實現充/放電循環4500次以上。經測試,電
大連化物所儲氫材料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復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吳國濤團隊在儲氫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多組分氫化物復合,顯著改善了Mg(NH2)2-LiH儲氫材料的吸脫氫熱力學和動力學性能,實現了100℃以下可逆吸脫氫,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
科技創新與大連化物所精神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是伴隨著共和國的發展而成長壯大的。70年的發展史,是大連化物所的科技創新史,也是大連化物所精神的建設史。可以說,科技創新孕育和發展了大連化物所精神,同時大連化物所精神又促進了科技創新。 “銳意創新、協力攻堅、嚴謹治學、追求一流”——這16個字,
大連化物所講述數字化微型電化學儲能器件前世今生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受邀發表焦點綜述文章,闡明了發展數字化微型化學能源的重要性,系統總結了數字化微型電化學儲能器件的研究進展,提出了數字化微型電化學能源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挑戰,并對數字化、可定制微型化學能源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進行了詳細展望。該焦點綜述發表在ACS E
100MW級全釩液流電池儲能電站開始調試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儲能技術研究部研究員李先鋒團隊提供技術支撐的全球最大100MW/400MWh級全釩液流電池儲能電站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并進入單體模塊調試階段。 項目預計今年6月完成并網調試,將對緩解大連市乃至遼寧省電網調
國家新型儲能電池與材料產業創新聯盟成立
我國首個國家級儲能電池與材料技術創新平臺——“國家新型儲能電池與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日前在四川遂寧市大英縣成立。聯盟深化政產學研用合作,著力突破新型儲能電池與材料產業技術瓶頸,推動我國新型儲能電池與材料產業的升級換代。 聯盟未來將通過政產學研用資源,搭建新型儲能電池的產業技術創新、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