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中醫神志病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日前在黑龍江神志醫院正式揭牌成立。 據介紹,中醫神志病學是在深入挖掘傳統“五神、五志”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門學科。此次入站的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尹冬青和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張浩博士。 專家認為,這是我國首個面向中醫藥防治重大精神、心理疾病領域而搭建的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對推動我國神志病領域產學研結合和技術創新,解決神志病學術領域關鍵問題等具有重要意義。 ......閱讀全文
中醫與中國文化和中國古代哲學的緊密聯系正是中醫與其他醫學體系的不同之處。國外一些人士對中醫的興趣和尊重也往往來自于此。沒有了這個特色,即使進入了主流醫學,中醫也有被逐漸淡化,甚至消失的可能。而中醫融入國外主流醫學,也將引領中國文化進入國外主流社會領域。 養生保健是中醫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
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領導下,各地紛紛開展了“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但在科研與臨床工作中,如何保證中醫臨床研究的主體地位,中醫藥的作用是什么,如何進行療效評定,中醫療程如何確定,調方指征和標準是什么等一系列問題亟待明確。 ● 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理應從基礎做起,將解決好這些最基本的理論和實踐
我們天天在談中醫發展、中醫創新,那么中醫發展創新立足的基本點是什么呢?這是一個關乎中醫發展根本方向的問題。筆者認為,中醫發展創新必須立足兩個基本點:一是大力提升中醫的治療水平,一是快速提高中醫的服務質量。如果我們的發展創新對這兩個方面起不到促進和推動作用,任何的“發展創新”都缺乏實際意義。 療
2014年12月29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數據中心正式成立,將打造“數據匯交、存儲管理、挖掘利用、支撐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國家中醫藥臨床、科研、文獻以及相關數據匯集管理和利用的研究中心。據悉,該中心是首個國家級中醫藥數據中心。 經過三年籌備,數據中心在數據資源匯集及其標準規范、數據管理和利
在7月22日~23日舉辦的國家中醫藥發展論壇(珠江論壇)第四屆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提出,中醫的傳承與發展應依靠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進步,而這需要回歸到用中醫傳統思維下進行的基礎理論研究來完成。 國醫大師、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陸廣莘認為,中醫基礎理論是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體生命活動、病
1934 年出生,遼寧沈陽人。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藥藥理學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主任。李連達(1934 年) 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第七屆北京市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衛生部甲級科技成果獎。 從事中
“有一次,問學中醫的學生,知道秦老秦伯未嗎?知道董老董建華嗎?很多學生都不知道。”田徳祿告訴記者,從事中醫的人連秦老治療胃潰瘍的黃芪建中湯、董老的胃蘇顆粒都不知道,不光西醫看不起你,老百姓也不歡迎你。 “是到了系統改革中醫藥教學的時候了。”日前,北京中醫藥大學召開本科教學改革研討會,校長徐安龍
記者近日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獲悉,我國中醫藥科技資源現狀調查工作即將全面展開。 此次摸底調查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一制定調查方案,并設立《中醫藥科技資源狀態調查及中醫藥服務科技支持體系建設研究》項目。在充分利用科技統計年報、全國中醫現狀調查及相關部委重大項目報告的相關信息基礎上,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7889.shtm“‘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所得三百六十物后形成《神農本草經》。這是將人身作為測試‘model&
中國首個“中醫藥防治病毒性傳染病產學研聯盟”5日在浙江杭州成立。 據了解,該聯盟由中國工程院鐘南山、李連達、劉昌孝、姚新生等四位院士倡導成立,“中醫藥防治病毒性傳染病產學研聯盟”將集中研究中醫藥防治病毒性傳染病和中醫藥抗病毒機理。 中華醫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表示,一段時期以來,禽流
又一所國字頭大學即將橫空出世? 據中國中醫科學院官網消息,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建設可行性論證會和建設工作匯報會在11月1日和11月4日相繼召開。一周內,兩次建設會議召開,意味著這所“國字頭”大學或許很快就要來了。 作為研究中醫藥的國家級科研機構,中國中醫科學院成果豐碩、實力雄厚,擁有中國首位諾
3月18日,海南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辦, 國醫名醫文化傳承交流中心承辦的“國醫名醫文化傳承交流研討會”在博鰲亞洲論壇會議中心隆重召開。國家級名老中醫、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景源教授在會上向中醫界同行發出了“借一帶一路東風,讓中醫造福世界”的呼聲。劉景源教授說,我們的祖國有五千多年燦爛輝煌的文明史,無與
《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藥條例》7月1日起正式實施,本報6月30日刊發了消息。該條例在業內引起極大反響,記者就此專訪了深圳市中醫藥立法領導小組相關負責人,就條例出臺的背景、過程以及相關內容進行介紹和解讀。 《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藥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在深圳市正全面有序推進醫藥衛
3月29日,遼寧省召開了全省中醫藥工作會議。會議部署了2011年中醫藥工作任務,強調突出抓好八項重點工作。該省財政今年將投入4500萬元專項經費用于發展中醫藥事業,全面推進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推動中醫醫院信息化建設等。 一是貫徹落實《若干意見》精神,積極參與醫藥衛生
當代中醫藥發展應充分吸收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進展,遵循中醫藥學科自身發展規律,應堅持“以臨床實踐為基礎,以理論假說為指導,以創新藥物為依托”。 “轉化醫學”是近年來國際醫學健康領域發展新趨勢,轉化醫學的典型含義是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成給患者提供的真正治療手段,強調以患者的需求為導向開展醫學科學研
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基于社區的糖尿病中醫藥干預及推廣應用研究”1月21日在京啟動。 據項目負責人、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教授仝小林介紹,該研究的總體目標是通過中藥配合生活方式干預,使37%的葡萄糖耐量減退的糖尿病前期人群,逆轉為正常糖耐量;通過肥胖Ⅱ型糖尿病中藥糖脂肥同調干預研究,
2010年6月20日,海峽兩岸中醫藥科研平臺啟動儀式在廈門大學舉行。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廈門市副市長潘世建、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臺灣中國醫藥大學原副校長李英雄等參加了啟動儀式,并為海峽兩岸中醫藥科研平臺揭幕。 海峽中醫藥科研平臺是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廈門市政府、廈門大學、
■付亞龍 最近,“打通任督二脈”成為熱門話題,并再度引發人們對中醫的爭論。對于百年中醫的存廢之爭,我們也從此次事件說起。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的經脈都是通的,無需再打通。督脈位于脊柱的中央,總督陽脈,通常與脊柱、腦和生殖有關。病理上關于督脈有三點認識:邪犯督脈;氣血運行
我國草藥質量控制研究領域已引起國外學者,特別是美國學者的高度關注。近日,歐洲InTech出版集團給上海中醫藥大學發來賀信稱,據統計,在全球專家共同編著的《草藥質量控制及相關領域》一書中,由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方證與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張永煜教授的科研團隊編寫的“草藥質量控制方法――化學指紋圖譜分析”
為表彰對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作出杰出貢獻,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示范引領作用突出的模范人物,同時激發廣大中醫藥工作者投身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的積極性,鼓勵大家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2019年9月29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聯合發布了“全國中醫藥杰出貢獻獎”表彰名單,中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5月27日,由中國生物技術創新服務聯盟(ABO)、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生物醫藥領域中心、首都科技條件平臺清華大學實驗服務基地、首都科技條件平臺中醫藥基地、首都科技條件平臺房山工作站主辦,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北京火箭軍總醫院、北京昭衍新藥研發中心有限公司、北京昭衍鳴訊醫
10月16日,以“開放的北京,發展的中醫”為主題的首屆北京中醫藥國際論壇在京舉辦。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于文明、北京市副市長丁向陽等出席開幕式。論壇由北京市衛生局和北京市中醫管理局主辦,旨在構建北京與世界各地中醫藥學術交流的平臺,展示北京地區中醫藥的資源和地域優勢,擴大中醫藥在國際
黎潤紅1 饒毅2 張大慶1(北京大學 1醫學部100191,2 生命科學學院 100087) 摘要 青蒿素的發現是在一個相當復雜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完成的。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有關青蒿素的發現及其成果的評價存在著諸多爭議,甚至在青蒿素發現的代表人物之一——屠呦呦獲得了拉斯克臨床醫學獎之后,相關的爭議
11月30日,中藥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評價國家工程實驗室項目在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正式啟動。實驗室建設周期為3年,旨在構建符合國際規范的中藥臨床評價共性技術平臺,支撐開展高質量的中藥臨床評價研究;探索與創新符合中醫藥臨床特點的臨床研究設計方法和評價指標,形成國際認可的、可推廣的中藥臨床療效和安全
一個復方丹參劑,700家藥廠一家一標準 9月22日在廣州開幕的“第三屆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吸引了300多位海外專家和一大批境外媒體。圍繞中西醫發展的爭議,眾多碧眼黃發的“洋專家”紛紛現身力挺中醫,成為一景。 而面對中藥安全、中醫人才匱乏、傳統流失等問題,國內中醫界專家也直陳憂患
記者11月6日從中國中醫科學院獲悉:該院公布了十五家冒充該院名義進行非法醫療活動及醫藥產品宣傳銷售的單位名稱,并表示保留對其行為進行起訴的權利。 該院明確,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綜合性研究機構,中國中醫科學院附屬醫療機構僅有西苑醫院、廣安門醫院、望京醫院、眼科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門診
日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正式發布了未來5年指導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該《規劃》闡明了“十二五”期間國家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并明確了未來5年的中醫藥工作重點。 “十二五”時期,中醫藥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戰略機遇期,同時,也將面臨許多新情況
她是李蘭娟,從2003年抗擊非典,到2013年防控H7N9禽流感,再到此次阻擊新冠肺炎疫情,始終沖在第一線。當年逾古稀的她摘下口罩,臉上壓痕清晰可見的照片令人動容。 他是張伯禮,推動中醫藥進方艙醫院,探索中西醫聯合診治。在武漢做完膽囊摘除手術后,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他是黃璐琦,作為國家
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項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藥領域里國家財政投入最大、期望值最大、重視程度最高、行業內外關注度最高的一項基礎性建設項目,是振興和發展中醫藥事業的一項戰略舉措和寶貴機遇。筆者所在單位有幸成為建設單位之一,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周密的頂層設計、高效可行的
國內近期動物疾病模型文獻 (一)中醫中藥研究用動物模型 1.熊啟達等:“衛氣營血”模型,四川醫學,(2):65,1983。 2.梁月華等:“寒癥、熱癥”模型,中醫雜志,(11),1982。 3.毛騰敏:大鼠“血瘀”模型,北京醫學院學報,(4):306,1981。 4.金惠銘等:家兔“血瘀”